PEER·为一教师养成计划在去年游学项目开展的基础上,作为先导今年上半年有序地开展了教师共学活动。经为一教育创始人、PEER特聘专家王小傑老师前期的调研推敲,也基于PEER教师社群每位项目参与老师的个人时间、学科、参学程度、参学基础差异比较大的特殊情况,游学将奔着既有重叠夯实,又有延续深入的原则,在进一步深切领会学习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精髓逐步琢磨夯实学问功夫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体悟中华优秀古典哲学和思想教育体系在现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PEER·为一己亥教师暑期游学项目是养成计划的线下拓展,也是PEER教师支持部门的特别项目,本次游学活动由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资助,PEER与为一教育联合主办,为一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并特邀王小傑老师担任本次游学随队导师。
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参与游学的教师感悟手记,以飨读者。
游学回来已有一段时日,是时候做一次回顾和小结:小别这一次回荡着坚持、感动、惊喜、温暖、丰富而充实的游学,也作为自己开启新的工作和事业的勉励和支持。
这七天,我们走过哪些地方?这七天,我们见过了哪些人?
见众地
嵩阳书院
古柏依旧,我们在这里度过两个清晨的晨练晨读和两个下午的共学听讲,故地重游,新友旧知,有初见的惶恐和雀跃,有恨不能做得更好的“二年级”包袱;我们见到了心有热爱却只自然流露的吕宏军老师,学人气场,厚积薄发。
中岳庙
古柏成林,石板老路的起点在千年之前,方知余见习小,春秋问蟪蛄。心怀热爱,廖道长在自己信仰的路上前行,做着自己的“事业”也终有所得。
崇福宫
北宋的风华和情致与此地此时的寂寞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年前,这里有范仲淹、司马光、韩维等宋儒,在泛觞亭以太乙泉流觞之雅事,朝堂失意也好,进退兼忧也罢,宋儒之雅致不失。
嵩岳寺塔
去年塔下席地而坐,今年槐下三两成群;去年听王老师讲学,今年大家共谈共论。场仍是这个场,思又有太多新思。国槐下的静定是感觉最好的一次,有风,有槐花香,有佛塔,有古砖,有砖上树下的一切生灵,可是,心静了。那么多好问题,出自我的同伴们,讨论、记录、听王老师总结,乐而忘归。
嵩山禅院
嵩山禅院也是二度拜谒,爬山有爬山的新得,对方法的无数次使用,和与懂得的人探讨,总会有新的改进和生发。那一石一石人工垒成的禅院,在阳光下青山间熠熠生辉,气势如虹的建筑,让德建师父的“不怕慢,就怕错”深入人心。“问了那么多,还是得从一呼一吸做起”,说得真好。
玄奘故里
本是顺道而过,也只作短暂停留。但于深井汲慧泉沃面小饮的画面却长久留在心间,智慧需深取,又或可浅用,切己而用。
白马寺
去年以游客的身份,今年作为自主“导游”,也算故地重访,又因新的“职责”而获得全然不同的感受。
“备课”到凌晨两点半,带给我的大概就是“心安”二字——做得多自然心安,却也解决了我之前对于“自信”的疑惑。做多了自然心安,心安自然自信,自信自然诚于中而形于外。
二程故里
程颢和风甘雨而从政,程颐烈日秋霜而从教。从教者,也当有“厉”之时,守住原则。亲访二程故里,《近思录通解》中所读种种,也变得更为立体了。而后参访了道兴小学,听到老师带学生去二程故里练书法、学礼仪,聆听孩子们唱《程子之歌》,背诵《大学》,跳国学操,很受触动。尽管前行路难,但育人便是如此,走一步、再走一步。
范仲淹陵园
这是王老师通过“原则”和“拒绝”争取到的参访行程,在目的已定时间冲突的情况下,需要舍弃,才能有所持守。立于范仲淹像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活得纠结吗?不,他一直是那个进退有度的范文正公,他做的一切只为给自己的生命一个交代,他有大悲痛,却没有小计较。
关林
民间的力量在这里显示出其蓬勃绵延,善男信女浇筑的铁狮子,一块一块匾额,一遍一遍刷亮的色彩,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核似乎包纳了八方民众。这是一座与周边气脉相通的林、庙、陵。
北宋皇陵
田野里的千年一梦。看到玉米地里掩映的高大石像,翁仲、文臣、武将、来使、瑞禽……历史被置于不起眼的农田里、厂房边,壮阔波澜后的广袤平静。陈美英老师在这里神采奕奕地为大家讲解瑞禽、石像,源自内心的自信和欢喜。
石窟寺
飞天缥缈灵动的衣袂,恢弘又不失精细的雕刻,显示着石窟寺的绝伦的艺术价值。何其幸运,在邙山脚下能有一方砂岩,何其幸运,穿过历史长河,留下了这半壁危楼。
七夕月夜的会善寺
陈灿老师说不会忘记今晚的月光,我不会忘记的是什么呢?大概是那一晚带来的短暂却让人回味的释然吧。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自信的源头,美好的氛围让彼此卸下心防倾诉衷肠,有手电筒辉映着的穿巧针染指甲,有情境演绎时难以自抑的笑场,也有真心诚意共唱的一支歌、一行礼。
这七天,我们重新遇见了我们。
十一个人或带着自己的问题,或发现了、产生了新的问题;我们有各自相仿又不尽相同的坚持,有着各自该做的事和行事之方。我们用各自的镜子照见了彼此,又因深知镜子之缺而越发走近自己。
见自我
从多思少行到多思少问。经过一年的沉淀(姑且自诩为沉淀),对“行”有了更深的理解。回想去年的此时,心大概还会浮一些,用自以为平和的心态,却对现实境况潜藏着诸多无力的不满。
曹玉林老师说我今年成熟了一些,大概是少了一点“戾气”多了一点包容吧。“行”得多了,言语自然而然就收敛了,像玉石的打磨。不变的是,仍习惯于思索。“致思如掘井,先浊而后清”,关键在于不止,在于即使暂时地放下,也会在某一次行动中顿悟的“不止”。
今年似乎鲜少发问,少问了宏大的问题,而问一些切近的、切己之事。没有人能帮你做决定,你自己的见识和经验则可以为你做参考。
我想我在努力卸下自己的比较心。“勿善为文立言”。不为名所困,只做好自己的“实”,毋生比较心,或者说毋因世俗之比较而扰乱自己的道路和方向。
迄今我仍是一个太重视他人评价的人,“为善无近名”,对于淡泊从容、安之若素的状态总是心向往之而不能至;对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往往在不经意间有所失落。
做自己的“修行”,则问的是自己做到了哪些还需做到哪些,而不是自己比别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对于自己的同伴,既是志同道合,无论是否存在所谓的“竞争关系”,大可磊落坦荡,不遗余力相助。
要去做,要持之以恒地做。岂可懈意一生?“懈一时便是暴一时,懈一事便是弃一事”。做事懈怠实乃我的一大弊病,也是成事的一大阻力。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游学笔记(对了,懈意的一大原因便是给自己找理由,求诸人而非求诸己);准备《王安石传》讲解时没有提前把细处准备好;参观游览本可提前阅读晓畅,终是有所怠惰。
所以,持之以恒地“行”,是最有力量的回应和感恩。
这几天,我遇到了哪些维度的自己?有怠惰的,有咬牙坚持的;有介怀虚名的,有暂忘得失的;有不够坦荡的,有放下芥蒂的;有浅薄的,有深思切己的;有自以为是的,也有恭敬自牧的……
各种维度如璀璨的玻片,粉碎出无数个荒原狼,又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它们会在某一时某一地,合成一个新的“我”。
最后,由衷感谢王小杰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全程的启发引导,感谢PEER,感谢贤婧和助教慧楠无微不至的安排和照顾,感谢一路以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学者、道长、僧侣或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感谢各位同伴,是你们给了我学习的契机,在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力量。
沉下心,不轻狂,不随波逐流,心中明亮地埋头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