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2日 10:26 《中国慈善家》
陈东升之子——“非典型富二代”的支教试验
他是庞大商业帝国的接班人,是美国学成归来的富家子,但他全不热衷炫富或挥霍,却将自己人生的起点选在了中国贫困乡村的支教工作
陈奕伦支教六年后,父亲陈东升开始认识到他行动的价值。
2007年,在美国读高三的陈奕伦,利用暑假回国时间,到贵州乡村支教。当时,陈东升已缔造起显赫的商业帝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和宅急送快运公司,对于儿子的做法,他非常不满:“你假期不干点正事,跑去贵州搞这个干吗?”
不顾父亲的反对,陈奕伦和哈佛大学的华人同学共同发起了“PEER毅恒挚友计划”(以下简称PEER),他们在寒暑假时组织留学生回国,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博雅、人文和素质教育。几年下来,PEER被这群年轻人运作得有声有色。
如今,陈东升对儿子支教的态度已发生改变,由质疑转向支持。“他也觉得我能有这种经历是一件好事,不比去大公司实习工作差。”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时,陈奕伦笑着说。
美式支教
7月中旬,在对6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两周培训之后,陈奕伦和他们一起前往贵州、湖南和甘肃的五个乡村学校,开始两周多的支教。
“PEER和其他支教组织差别挺大,虽名为支教,实际上是一种暑期活动。我们不直接支援学校的教学体系,也不帮助学生考高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目的。”陈奕伦说。
陈奕伦的支教之路始于2007年,当时,他动员了三五个同学,在贵州的乡村中学教授英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年,刘泓创立了一个留学生支教项目PEER,与刘泓相遇后,陈奕伦完全认同他的理念和模式。从此,二人开始携手合作。
如今,PEER的发起人和参与者,均来自海外中国留学生。陈奕伦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担任PEER理事长,执行主任刘泓曾在哈佛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由于接受过美国的高等教育,这群年轻人对于国内教育,尤其是功利思维主导下的乡村教育的闭塞和简单,都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流行于中国的“素质教育”并没有抓住本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博雅和人文。”陈奕伦说。博雅是美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其理念是,作为一个人,知识面要宽广,从文到理都要涉猎,这样才有助于对世界形成完整的认知。
PEER不采用现有的教材和内容,而是自编教材,自编课程设计。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内容包括“从儒家文化到现代资本”“哲学导论”“经济学入门”“民主六讲—从雅典城邦说起”“从美国宪法看法的精神”“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等等。这些题目足够宏大,信息匮乏的农村学生此前几乎闻所未闻。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EER借鉴了美国的教育方式:采用讨论课形式,每个教学点有十几位志愿者老师,一位负责主讲,其他人则协助发动讨论。如果有内向的学生不愿发言,志愿者就会加以引导,课堂外还跟他谈心,一个星期之后,学生逐渐开始发言,性格也开朗起来。
除了讨论式课堂教学,PEER还组织团队活动和社区调查。2011 年开始,PEER增加了寒假项目,组织来自哈佛等大学的外国学生,与国内大学的中国学生组队,前往湖南、广西等地做口述史研究,当地的中学生也参与进来。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他们拥有自主的人生。”陈奕伦说,“我们要帮助他们形成自主的思维、自主的世界观,让他们明白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博雅、人文的素质教育理念,显然与当前中国以高考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相左。正因此,PEER并非处处受欢迎,有些学校做了一两年之后就不再做了,也有学校欢迎他们去,但仅是希望借此提升知名度,以抢夺生源。
虽说困难不少,但几年下来,陈奕伦发现,PEER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的确发挥了作用,不仅帮助学校提高了效率,帮学生提高了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些受教育者在考上大学后又成为了新的志愿者。
延伸的村路
1988年,陈奕伦生于北京。这一年,他的父亲陈东升迁任《管理世界》杂志副总编,官至副局级,五年后下海,创建嘉德。高二那年,陈奕伦从北京景山学校转往美国就读。
陈奕伦从高三开始参加支教,初衷其实很简单。在美国,他看到许多中学生都在做公益,“除了他们确实有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意愿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大学很看重学生的公益表现。”
为了升入好大学,陈奕伦也必须做公益。问题是,做什么呢?
高一时,陈奕伦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很火的帖子—《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文章提到一位叫徐本禹的支教者,他搁置读研,独自前往贵州两所贫困乡村小学支教,在一间破旧透风的屋子里一住就是两年。从小养尊处优的陈奕伦被深深震撼,他从未想到,中国竟还有如此落后的地方。“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像徐本禹那样吗?别说支教两年,哪怕一个暑假,我觉得我也做不到,国内学校没有这种土壤和条件。”
虽然不能将想法付诸现实,但陈奕伦并不甘心放弃,这个种子一直埋藏在他的心里。当发现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公益,而且做公益对上大学有帮助时,他立刻策划了贵州支教行动,并获得学校某基金的800美元资助。
在支教坚持了六年后,陈奕伦得到了父亲的强力支持。2013年年初,由陈东升创办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举办了一场慈善拍卖,所筹善款全部捐给了PEER。
现在,陈奕伦又开始实施一个新的支教计划,把有志做志愿者的大学生派往学校支教,目前的时限是一学期,未来将是一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将为之提供激励措施,根据志愿者的兴趣专长和个人规划,为他们提供一份在大公司实习、工作的机会。
“这个模式特别好,你去做一件好事,就能得到好报,而且是很快就有回报,不用等到来生。”陈奕伦显然已深得美国激励机制的精髓,“你不能指望人们彻底无私,放弃自己的未来去做公益。”
除了正在进行的新计划,陈奕伦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怎么把PEER做成一个社会企业。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喜欢上了社会企业这个概念,“假如找到了正确方向,我会全力把PEER打造成一个社会企业。”
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陈奕伦刚从贵州回到北京。2012年,他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并没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去投行工作,而是只身来到贵州景阳乡—他第一次支教的地方—做起了村官。
“说是村官,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因为不在大学生村官体系内,算是实习生吧。”陈奕伦特别澄清。他的见习内容相当丰富,从社保所、办公室、团委,到乡政府下的村委,都有他的身影。
无论支教,还是当村官,这些特殊经历都使得陈奕伦迥异于那些典型的“富二代”。在他身上,你看不到纨绔之风,也感觉不到狡黠与做作。当被问及接班事宜时,他似乎并无兴趣:“这个能不说吗?”眼神中一片坦诚。
撰文_宋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