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 Up Corner”线上解惑角于2月5日正式面向上海纽约大学,PEER社群以及PEER学生发布活动信息,共计76人(9位PEER社群成员,17位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和50位中学生)参与其中。
我们期待线上解惑角能够建立同伴平等沟通的环境,促使大家思考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设计者的角度,创新和全面的思考问题,最终设计出一项合理可行的活动,能够辅助自己和他人理解和解决问题。
作者丨黄婷 徐有
PEER研究院&上海纽约大学
行动:从线上到线下
2019年秋季PEER空间解惑角活动内容
自从去年11月联合各个PEER空间开展“解惑角”活动以来,每周都会收到挚行者发在群里的学生留言。我(黄婷,PEER研究院负责人)时常会想,如果继续联合各个PEER空间开展“解惑角”活动,我该如何借助这个活动,从“学生视角”更好地了解我们所服务的县镇高中生,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呢?
我的困惑没有被直接解决,直到和某位挚行者交流时,提到:“我们都抱着一定的目的,希望找到回应学生烦恼的一些方法。但现在我想说,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是引导他自己帮助他自己,让他学会“自救”,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学生在向你寻求怎么办,其实他自己隐藏了很多信息,但他自己确实是清晰的。我们能做的, 可以让他思考,哪些办法可以尝试。”在她的启发下,我的困惑变成了“我该如何借助‘解惑角’这个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他们面临的烦恼呢?”
在上海纽约大学,设立有一个与PEER紧密合作的服务型学生社团,PEER-Pal Club。2019年秋季,社团举办了与沅陵六中“PEER空间”合作的笔友项目。社团主席,徐有,在之后通过线下项目与县镇中学生实地接触过后,也产生了类似的困惑:“我常常听到笔友项目参与者们口头给我反馈。有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告诉我,他/她的笔友常常会在信中表达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小困惑。这些困惑,往往也是大学生们,在高中阶段,甚至现在,也仍然普遍困扰的烦恼。但是,这些问题,仿佛没有标准答案,也很难能通过‘给予建议’的方式直接解决。”
然而,徐有相信,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沟通和探索的。这些成长议题,无论对于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于是,在笔友项目之外,徐有也在想,PEER-Pal社团这座连接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沟通桥梁,还能做些什么?
就这样,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和徐有一拍即合,决定尝试回应我长久以来的困惑。2月5日正式面向上海纽约大学,PEER社群以及PEER学生发布PEER-Pal 线上“PEER Up Corner”活动信息,共计76人(9位PEER社群成员,17位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和50位中学生)参与其中。我们期待线上解惑角能够建立同伴平等沟通的环境,促使大家深入思考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设计者的角度,创新和全面地思考问题,最终设计出一项合理可行的活动,能够辅助自己和他人理解和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各个小组讨论,在主持人线上培训时,我们介绍设计思维工具并提供讨论模板,希望主持人引导小组成员,围绕三个问题,关注讨论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
1.造成这个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你希望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能够理解什么?
3.如果你是活动设计者,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去讨论这个现象呢?
回顾16天活动过程,参与者有什么“收获”呢?活动整体上是否满足了最初确定的活动目标呢?
进展:喜忧参半
进展:喜忧参半
“PEER Up Corner”03群《孤单路上不孤单》
从活动发起到结束,一共经历了长达两周的日程:
活动发布:2月5日
主持人报名:2月5日至2月7日13:00
主持人选拔确认:2月7日13:15-17:00
成员报名:2月7日18:00起
主持人培训:2月7日20:00
活动讨论时间:由主持人确定第一次讨论时间,2月16日完成所有讨论部分
成果提交:21日00:00提交全部小组成果。
活动复盘:21日21:00-23:00
所有参与者们分为13个小组,针对不同话题,开展了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有:
01 我自卑,不自信,怎么办?
02 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学习,我该怎么办?
03 我无法习惯一个人,感觉很孤单,怎么办?
04 如何与普通异性朋友友好相处?
05 我偷偷喜欢一个人……
06 我长得不好看,应该被讨厌吗?怎么办?
07 父母总是以成绩论英雄,我该怎么应对他们的期待?
08 如何鼓起勇气和老师讲话?
09 和好朋友吵架怎么办?
10 当我有烦恼时,我如何放松自己?
11 痘痘太多,怎么办?
12 我想玩,可又想学习,怎么办呀?
13 考试考差了,我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板块:问题分析、活动设计。
在活动进展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一度感到欣喜。2月15日,首个小组完成了所有讨论,上传了材料和视频成果。许多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将“问题分析”板块细分、总结、升华,设置了一系列针对话题本身,有趣而有深度的议题和互动,甚至有小组针对讨论内容,总结了“宣泄、沟通、干预”问题解决模型。
例如:话题“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学习,我该怎么办?”中,主持人发起了每日目标计划,让成员们通过制定计划、每日反思、小组分享,提升了成员们摒除环境干扰的能力,和专注学习的效率。
话题“我长得不好看,应该被讨厌吗?怎么办?”的小组成员从美学角度出发,辨析了“好看”与“不好看”的标准,从个人、社会、文化多角度分析了影响审美观的因素。
而在最终的成果展示中,许多小组更是通力合作,制作了协作演讲、有趣的配音秀等。其中一位主持人说,在“解惑角”活动中,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环节必不可少。然而,欣喜背后,主持人和参与者们也反馈出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
作为面对中学生的线上讨论活动,自然而然,活动参与者遇到了来自“线上”以及“讨论”两方面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比如,讨论开始前,主持人统一线上讨论时间,常常遇冷;提前发放的阅读材料多数成员没有阅读;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某种程度上给参与者增加了一层距离感。
讨论过程中,参与者对讨论内容和进度热情程度不一;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些小组中学生过少,讨论过程中直接变成了多对一的心理咨询,使得参与其中的成员感受到了压迫感;由于讨论组内含有中学生与大学生,小组成员背景与学识不同,若主持人没有良好的引导技能,将会导致双向沟通存在障碍,偶尔会出现无序讨论,甚至参与者无视他人发言。讨论结束后,活动要求的材料主要由主持人全权负责,导致小组分工不均。
尽管如此,当成员们进入交流状态,逐渐熟络之后,讨论进程迸发出了无限的火花,超越了话题本身的可能性,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成果。11个讨论小组一共产出了超过2万字的讨论记录,50分钟的视频展示,和数十个可线下使用的工作坊。这让我们肯定了“线上解惑角”改版的内容方案是具有成效的。
从种种现象可以看出,纯互联网渠道给活动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线上的沟通相比于线下的交往,缺少了动作、眼神、实时性、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时间延迟下,信息传递受到了阻碍,内心真正的想法也会有所保留。我们很难将沟通中最为重要的“共情”,真正运用在屏幕面前。所以,在线上解惑角最初的设计中,这是一个仍待完善的漏洞;但是作为线上解惑角的初次尝试,其成果也是令人欣慰惊喜的。
创想:从“失败”中迭代
PEER Up Corner主持人证书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参与体验,我们组织开展线上解惑角复盘,并在复盘前收集了参与者的反馈。大家的反馈主要围绕“解惑角活动整体设计”和“解惑角后续运用”。
因此,我们在线上复盘时,组织大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关注解惑角活动过程:如果线上解惑角将要开展第二期,作为解惑角项目负责人,我们该如何设计?二是关注解惑角活动结果:本次线上解惑角已经结束,我们该如何将这次活动成果再与PEER空间解惑角活动联系起来呢?
对于复盘过程中,参会者们众说纷纭,种种冲突与矛盾,有参与者明确表达道:“我们不需要马上给建议,多引导学生说更多,哪怕自己很想建议,也要先多问问学生具体情况咋样。”也有参与者说道:“不要只局限于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其实讨论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架起沟通的桥梁,直面成长的困惑
滔滔与学生聊天记录图
单从个体成长困惑而言,我也在想,在我的高中年代,我也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里,有些幸运地被解答,豁然开朗;有些被搁置,上大学后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
人生,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那我还需要继续针对学生一如既往地做着“解惑角”活动?我不知道。
当我写这篇稿子时,突然收到参加解惑角学生的一条消息。“姐姐,我有问题向你求助,就是,我在我们学校下个学期准备筹办一个播音比赛活动。但我该怎么去引导我的成员们去讨论呢?会有什么方法方式更好的引导大家一起?” 按照我的习惯,若不是太紧急,我并不喜欢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不断地问他问题:“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去引导他们呢?”“那你具体会怎么做呢?”“然后你下午给我个初步的思路,我再和你聊~”。
我不知道学生之后是否还会来找我讨论,可我突然想到近日阅读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里的一句话:“如果简要地形容我自己所发生的变化,那就是—在职业生涯早期,我在问:‘我该怎么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如今,我会这样表述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从而有助于这个人的个人成长?’”
原来,解惑角提供的是“关系”,是我们与学生间建立关系去讨论成长烦恼的桥梁,是流动的志愿者与学生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学生才愿意真诚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学生也才愿意去相信我们乐意带领他们培养思考的能力。若真如我所想这样,解惑角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