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生涯的第六年,我带着商业领域所获得的经验踏入公益行业。混乱、模糊、复杂、无序,是我对公益机构的最初印象,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我无数次想要逃离这些让我感到手足无措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HR大咖房老师曾提到的“空杯心态”在跨界时显得尤为重要,在商业领域工作的经历为我带来了经验,但也有偏见同行。曾经在公益机构的天使同事们所给予我的无限鼓励与支持,让我慢慢融入并在此驻足了五年。
五年里,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经历了许多特别的事,对所在的机构、它所致力于改善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整个公益行业拥有了更多地理解与认同。而这些,恰恰成为我暂时回归家庭、陪伴孩子的强大支持。曾经的商业经验和公益视角,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现在,它们将陪伴着我与PEER共同前行。
加入公益行业是一个巧合,当时我刚离开一家私人企业,然后就被一位好友推荐去做一个流动儿童项目。一开始没有特别的感受,因为我对公益还是比较陌生。初期我做的是内部的人事官员,看不到一线项目,直到半年之后才对项目有了深入的了解,才明白项目的意义。当时我们需要每个月去服务中心工作一天,我也因此看到服务对象的真实变化,这是令我有很大感触的。
很有意思的是,我第一个供职的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是1.5-3.5岁的儿童,还有一个项目是针对小学的, 而我来到PEER之后的服务对象是高中生。这也使我可以观察到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方法和价值。在前一个机构我最大感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来到PEER后我补充了对于公共教育和中学教育的认知,并且意识到我们还可以用很多外部资源来做很多事情。
我在2017年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整整一年,后来我觉得我还是应该上班去,还是喜欢我自己从事的行业。然后就开始准备找工作,但是因为家庭这块一定要兼顾,所以我重新工作的这个事情就变得特别艰难。但很幸运的就是我刚开始决定回归职场的时候,我的一个前同事发给了我PEER的招聘信息。
刚开始看到工作内容我觉得这个可能不适合我,说实话职位描述也很不专业,但前同事说这真的是一个特别靠谱的机构,你投下试试吧,于是我就发了邮件。后来我来面试,第一次看到一个如此开放的办公室,当时的感受依然是我其实不是很适合开放办公的环境,只是想尝试一下,因为确实很想回归到公益行业。入职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个环境,因为我觉得大家整体的自我驱动力和工作气氛都非常好,而且我们的目标比较一致,这个对于机构也非常得重要。
PEER是一个很强调反思的机构,现在被环境影响着,我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需要重新开始一些系统性的学习。成为妈妈后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在这个岁数还有一种环境去牵引自己再次学习一些东西是很难得的。来到PEER以后,大家对我也特别的认可,每次我都感觉到满满的正能量。
行政上,我主要负责各部门的支持以及整个机构行政的运营;财务上,我负责财务的流转,收入、支出都是由我来统筹;人事上,我需要负责招募和人员管理。
在公益机构里,人力、行政和财务工作会混杂在一起,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最开始我特别不适应这样的内部管理,因为我最早的工作经验是在国企积累的,在国企,这些平台类工作都划分得非常细致,由专人负责。后来我在公益领域呆的时间长了,遇到特别多的公益机构,发现每一家机构都有不同的困难,统筹“大行政”并且兼顾财务对于很多机构来说在所难免,我也就慢慢适应下来了。
PEER的人员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协调全职、兼职和实习生的工作。我们每个学期的工作人员大概有30人,但全职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刚开始的协调和磨合的工作量会比较大,对我来说招募所占的精力反而比较少。
但是从我入职到公益行业已经有6年了,无论在哪个机构,招人的压力一直都很大。我记得2013年我刚到前机构时一年离职了17个人,占全职员工一半多,这个对我来说是个特别大的打击,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流转率。
经历了最初的打击,我也很快发现其实公益行业本身普遍面临着人才留存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们处于北京,生活压力比较大;其次大家对公益的理解比较少。可能你在这个行业时觉得圈子很大,但是当你跳出这个圈子去问朋友或者路人,他们是不理解你在做什么的。在行业以外接触的陌生人,他们可能会觉得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但是他们的感受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大概三年前参加了一次南都基金会组织的中小机构发展项目,参与的公益机构很多,而且背景也不一样。我们一起做了一次联聘,目标是让外部的人才加入公益机构,打通中间的隔阂。但在项目开始前,对于职位的梳理我们就做了一个月,所有人在人员管理这方面都在抱怨各自的问题,因为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别的机构的HR都是由副秘书长、行政甚至是财务来兼职的,我的前机构好歹还有我一个专职的HR。所以每一次我来参加会议,见到的都是其他机构不同的人。其实大家都希望有个专职的HR来做,但专业的HR又不想来,因为公益行业的人都有一个特性:需要多线处理各种复杂、模糊不清的状况。所以在一些小的公益机构,里面的人什么都会,但又都做得不精,所以外面的人会觉得他们不专业、效率低。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他们手头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给他们的时间又不够多,所以导致了项目做得没有那么完美。
在这六年里,我还是观察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为此感到欣喜。首先能感受到就是社会对公益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众筹以及公益传播的发展,公众已经从原来只知道壹基金、红十字会,到现在可以说出更多的公益项目。包括99公益日这样的活动,虽然我们内部人觉得是自己的一个热闹,但其实我身边的人已经通过它开始去关注公益,了解公益。
我自己从业这六年里会觉得整个行业都处于一个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它会比其他完善的行业在工作上表现出更多的混乱。现在大多数人觉得你们做了很多事,但是你们就是不够透明。“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钱全部都给到受益人手里,而是要给到机构呢?”“你们怎么就专业了?我不觉得你们专业。”这些都是我们之后要面对的质疑和挑战。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了公益行业,他们主要面对的是落差,一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做公益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但他们认为的意义都是非常主观的。很多年轻人刚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可我们为什么不是这么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待了一两年就离开了的原因,因为他会觉得这个事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投身公益行业大多数人是抱着热情的,不会计较回报的那种热情。可是真正去做工作的时候,是不能只靠热情的。
我遇到的实际去操作项目的人,更会有上述的困惑。但是试过一段时间,一两年之后,他会明白即使当时的项目执行情况不完美,但那样的做法也是对的。
年轻人会很喜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也反映出公益行业的工作环境是鼓励沟通交流的。不像在一些商业机构,就不会有这种氛围。
我决定留在PEER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和这么好的人,他应该获取相匹配的资源。所以现在我会把我认为合理的、规范的东西做好,做到我自己认可的一个标准,然后推动这个机构正常运转。
首先我们在学术上的资源是非常好的,其次我们的执行力是好的。项目本身我自己非常喜欢,在我接触到的做教育的公益机构里,服务高中阶段的非常少。进入PEER之前,我其实是不了解县城高中。接触项目后我才知道原来大部分县域地区,只有县城才有高中,而高中生的生活是那么得枯燥,压力也非常大。在这么一个环境下“PEER空间”这样的项目可以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服务他们。他们马上要步入大学、步入社会,从生活的环境里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面临的挑战特别多,我们的项目其实给了他们很多难以量化的帮助。
做公益有时候就是会受到资金的限制,我们所有的资金都来自于捐赠。北京每年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你想吸引更好的人才,除了情怀之外,也是要有一定物质上的保证。
在入职初期,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梳理机构的财务架构。因为我很清楚,尽管现阶段有比较良好的资金周转,但我们需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资金缺口做准备。比如说现在,PEER空间花的每一笔钱都有对应的编号。虽然我们的预算执行力度并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的机构预算、部门预算、赠款预算还算是规整和清晰的。
同时,更清晰、透明的财务架构也方便我们去开拓更多的筹款渠道。不论是内容研发还是人员招募,其实背后都涉及到机构成本,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帮助机构理清内部管理中的障碍,在项目执行的时候不再捉襟见肘。
PEER可能是一个驿站吧,就是每一个人走过的驿站。我很感谢这样的相遇,而且我们在相遇的那段时间里,目标一致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很开心,这是令我非常感动的。
我对小伙伴就是无限的爱。因为经历和年纪的原因,我有时候会愿意去做一个大后方这样的角色,去支持他们,然后去帮他们解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上,任何我能解决的问题。而且,PEER给我特别大包容就是,在我很难去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时候,机构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会觉得特别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