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探索课程的学习周期依次分为体验、调研、行动、分享四部分,挚愿者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团队并制定团队规则,通过特定任务卡认识社区,进而经历选题、思辨、问卷、访谈等多环节调研,以论文形式呈现自主研究的结果,并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手段,以社区服务为目标进行行动策划、执行。最后,学生通过公共展示与社区产生深度互动,并进行自主反思,重新明确整体学习目标及真正影响学生成长。
自2008年设计雏形后,我们不断对社区探索的课程进行迭代与完善,衍生出了初中版,多媒体故事创作、社区编辑部、口述史等工具包。近年来我们在湖南、广西、贵州、浙江、吉林的县城与乡镇与中学生们探讨了丰富多彩的社区调研与行动,包括苗族银饰图案调查、巫水河污水治理、江华妇女故事的戏剧呈现、抗大的故事、《寻找秦维琪》、丹寨公交路线新方案倡导等等。
以自主设计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为主要内容支撑,PEER组织开展三种类型的项目——服务-学习项目、PEER空间项目和教师支持项目,以实现对相应服务对象的赋能目标。所有项目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首先,它们都致力于以在地实践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景化思考,这样一来,一方面学习过程能与现实生活直接关联,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落实知识、理念、方法,另一方面,在地实践也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改变本地社区,这对在地文化的延续和在地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潜在影响。另外,它们又长短期有机结合,挚行伴夏、冬季项目、专题项目等短期服务学习项目传递的项目式学习方法和在地实践模式,能凭借PEER空间项目和地方教师培训与支持得以延续和传承,以此对县域高中教育带来持续性转变。
PEER项目通过三个项目的结合,将学生、教师、PEER挚愿者、PEER挚行者等不同角色的教育参与者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对PEER社群的有机营造,是PEER生命力的直接来源。
PEER空间作为县城高中生的赋能主体,其灵魂是空间运营挚行者。在派驻于合作学校的PEER空间中,空间运营挚行者通过图书管理和图书分享、空间活动设计与开展等形式,承载“阅读、赋能、连接、陪伴、自主、社区”等六大职能,长期在地。他们能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稳定、日常化的朋辈关系。
自2015年设立PEER空间以来,挚行者们已经在每个空间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理事会,一校一校地改变了阅读氛围与文化,促进空间之内、空间之间以及空间与外界的交流,推进学期内的社区探索与服务,推进跨空间征文比赛,组织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全国性比赛,让合作学校每一名积极主动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空间”。 挚行者的工作也得到了校方和老师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让他们能以朋辈关系搭起教师、挚行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近三年来,挚行者们在合作学校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城步空间挚行者唐阳霞组织“公车演讲”,王琦在沅陵六中大力推广阅读活动,郑鹏辉指导中方一中“七挚”团队开展口述史调研参加Momentum社会创新比赛并获一等奖,沈玮与学生们排练合唱《青春是黎明前的疯长》等等这些活动都在演绎着空间为学生赋能的多元模式。我们也在积极探索PEER空间2.0的新模式升级:今年新建立的龙胜中学PEER空间由在龙胜长大的挚愿者石艺苑设计;她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社区探索的形式,走访了大量本地民族村寨,将民族元素融入空间设计。在功能上,空间2.0也会产生更多的社区交互,并给每个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教师支持项目以赋能教师为核心目标,旨在为有志于教育创新实践的教师构建社群,并通过工作坊与在地支持的方式为合作教师赋能。项目起源于PEER深度参与地方教改实验的感悟、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经验、以及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教师支持项目团队协助PEER合作县城与乡镇高中的教师开展在地、定制化的项目式学习,探讨教育创新的形式与方法如何融入到高中课堂,并在过程中关注教师身份从授课者向学生成长引导者的转变。项目的核心工作由专家团队,轮岗到各项目点的教育创新挚行者共同完成;PEER大使及其他积极合作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对项目自身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17年项目设立以来,我们已在长沙县、娄底、江华开展了教师工作坊,并支持老师开展了3次英语学科、1次语文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线上教师社群也日益活跃,组织每周文章推送、线上讨论及线上分享。通过听课、与教师合作撰写教案、修改、总结、促进教师之间对具体问题的交流与反思,教育创新挚行者的行动是在场的、接地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服务-学习项目为青年教育公益“挚愿者”赋能。项目通过招募挚愿者参与短期项目而服务学生。挚愿者既是服务的主体,也在与学生的朋辈关系中,通过线上培训、线上培训、在地调研、乡土教育实践、分享总结会等五个环节,学习着关于社区、教学实践和个人成长的多方面内容。
PEER通过服务-学习项目,期望培养更多有志于教育、公益的青年志愿者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参与社会创新。参与服务-学习的挚愿者是多元的:他们中间有留学生、有工作之中抽出时间服务的有志青年、有来自于国内知名大学愿意投身于教育的实践者、有青年公益人、有间隔年中的“斜杠青年”、也有回报家乡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有已经任教的地方老师… 通过数个月的共同学习和数周的冬夏令营实践,挚愿者们所构成的是一个学习型、实践型和反思型PEER社群。
在这里,PEER相信每个人都能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人产生连接,相互理解,相互启迪;在这里,挚愿者们的服务和学习本身,也是一个“认识自己,改变世界”的过程。
经过十年的努力,PEER目前已经在湖南与广西的县城及乡镇高中同时开设8个PEER空间,招募并派遣挚行者累计35人次,开展服务-学习项目共72次,挚愿者服务累计超过1100人次,合作老师超过90人,夏(冬)令营直接受益学生超过4200人,空间辐射学生人数每年万人次以上。
自PEER设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注重教育公益过程中所产生关联的每一个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地域教育的改变来自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且在每一地域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此,我们的模式可能是“重”的,可能无法探讨简单的复制与规模化。十年的积累让我们可能不再“小而美”,可能也无法很快做到“大而强”了,但我们认为恰恰是介于其中的“中间地带”是值得关注的。中间地带的方法既能脚踏实地为具体的学生与老师提供服务,也能放眼世界与最前沿的方法与模式交流,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地经验(glocal knowledge)。
因此,我们态度开放、乐于分享、擅长学习,将我们开展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朋辈支持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分享,并在近年来与十余家教育公益机构、十余所学校形成了深度合作关系。
PEER十年,步履坚定,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