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沅陵。相比去年冬天的短访,沅陵多了一分亲切感,学生们也是。我开始重新适应这里的气候和食物,用各种方式阅读这座城市,并试着在校园里做一些事情。
沅陵印象:从山水到城市的交响
沅陵没有铁路,从外界来到这里,需要搭乘摇摇晃晃的大巴,或是乘船,可能会花上数个小时。一路上,会穿过林木茂密的盘山公路,以及零星散布在山谷间的村镇,如果是三月,还会看到公路边的油菜花,大幅涂抹的金黄色。通往怀化市区的全长高速公路将在今年六月通车,这是当地人最期盼的一件事。
沅陵是一座江城。沅水穿城而过,将县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如今的沅水已不复往日的湍急,走在岸边,偶尔会听到江上传来的击鼓声,这是龙舟队在训练,每年端午,赛龙舟都是沅陵的一大盛事。如果在江边的码头乘船上行,就到了湘西,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写的旅程,就是从桃源出发,经此返回故乡凤凰。
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城市,沿山势而上,高度起伏的道路和台阶布满沅陵。每逢周末,街道两边就会挤满摊贩,地上摆放着新采的柑橘、蕨菜、笋子,或是自制的酸菜和腊肉。行人在缝隙中穿行,同时也要避开呼啸而过的摩的。人们坐在街边的店铺里打牌,谈话声伴随着短视频音乐,与街道中的吆喝、鸣笛与引擎轰鸣交织在一起,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节奏。
路边随处可见那句话,“沅陵,一个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这句出处模糊的标语总是让我想起听闻的另一段历史:1989年,为修建沅水下游的五强溪水库,沅陵老城被淹没大半,如今所见多数为日后新建。据当地人说,这在当时被作为三峡工程的论证环节,那又是更宏大的历史了。
在十分钟车程之外的沅陵一中,几乎是另一番景象。
从城南的杭瑞高速驶入,一路往北,很快就能看到沅陵一中连排的校舍,以及门前巨大的红色灯牌。这里是2021年启用的新校区,离北部的主城区还有一段路程。
晨钟暮鼓:校园时光的节奏与回响
我住的青年教师公寓叫“芸庐居”,位于校园西侧。“芸庐”原是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在沅陵的住宅,战时文人西迁,这里曾招待过萧乾,林徽因、梁思成一家,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众人。但如今这幢崭新的楼房并非原址,据记载,沈云麓走后,芸庐成了沅陵一中的教师宿舍,1990年代,为修建一中宿舍楼,芸庐被拆,搬迁至新校区后,则只是延用了这一名称。
校园处在一个稳定的节律里,时间前进得规律而缓慢。于是,人会对声音很敏感。每天坐在房间里,我能听见四面传来的各种声音。清晨六点,起床铃声会准时响起,洪亮的女声,歌声重复播放,直至学生起床跑操,“一二一,一二一”,广播催促着,如果睡得很熟,我往往会错过这一段,包括跑操时雄浑的口号声。这之后,校园就进入更长时段的循环,以四十分钟为周期,从安静到吵闹。
PEER空间位于学校中心的二酉书馆,这里与“入座即静”的教学楼完全不一样。“咚咚咚咚”,脚步阵阵,最早的学生是跑着来的,伴随着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我的座位在空间一角,面对墙壁,我有时会背对空间,试着分辨四周的声音。吉他和电子琴的声音总是相伴,最常听到《晴天》和《追光者》,此外还有挪动桌椅的声音,棋子敲打棋盘的声音,电视里的动漫人物对话,聊天声,以及淹没在其间的翻书声。也有更多声音从门外传进来,挥动羽毛球拍的声音,击球声,篮球碰撞球框、落地的声音,以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这一切都在傍晚六点归于平静,晚自习开始,校园里只剩下体育生训练时脚踢地面的声音,踢踏踢踏,清脆而整齐。
又或是气味。空间楼下水果店每天上午十点开始煮茶叶蛋,香气弥漫,一直持续到傍晚。学生爱吃辣条,味道总是残留在口中,或是口袋里。学生的校服带着刚运动完的汗味,有时是残余的洗发水气息。正值春天,校园里有花香,也有泥土的气息。
校园是一个古老的传播环境,老师们依然在努力隔绝数码设备的诱惑与侵扰。在校园里,想要通知或动员,海报、跑腿、口耳相传都只是徒劳,最直接有效的只有广播,喇叭一响,所有人都听到了。
不过这也打开了另一方面的可能。漫画和书信成为了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空间内的白板,桌上的绘画本,墙面的便签纸,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漫画也成了一种语言,她们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与想象,有些人甚至能认出彼此的笔迹,在画中对话。纸上分列着两个不同形象的小人,边上是一条对话框:“和我当CP吧!”空间的树洞本里,也写满了心愿、情绪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会有学生模仿手机里的匿名提问箱,在白板上贴了一张“Ask me anything”的提问纸,一种线下的、中介性的“匿名”。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们又是富有的。
跨越时空的教室:连接遥远世界与个人梦想
有一天,我在空间里放映一部校园题材的纪录片,故事发生在北京一所以教育改革闻名的高中。在事先张贴的宣传海报上,我标注出一串数字,327门课程,127个社团,有学生找到我说,自己感到震惊,这比他想象中的好学校还要更进一步,但他紧接着问我,“那这所学校里的学生,肯定非富即贵吧?”
画面闪过课堂,台前的老师对学生说,在我的课上,我希望你们脱下校服,以“我”而不是“我们”来思考。紧接着,一个身穿军训服的男生正在与老师争论“公共意志与人性相悖时该如何选择”。有学生笑了,我看到他们都穿着校服,佩戴写有班级、姓名的校牌,这是纪律,也是公共意志。
影片尾声,主角在课堂上分享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一首歌,她分析着歌词里的种种意象,关于人类的孤独和痛苦,她最后说,希望有一天也能拥有自己的乐队,把这首歌演给同学们听,屏幕渐黑,小号声响起。学生静静地盯着屏幕,我忽然有点恍惚,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支乐队,我也不知道,遥远的北京,这位谈论着晦涩歌词的同龄人,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过在持续的相处中,我总能感觉到,数字时代里,县镇学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匮乏,正如几年前热议的那个话题,一块块屏幕正在改变命运。尽管每周末才能拿到手机,学生们仍然谈论着最新的番剧、游戏,或是互联网正在热议的新闻。不过他们不爱看微博了,B站、抖音和快手才是最新潮的。我时常会想,他们离世界更近了吗?毕竟不远处,就是连绵的山啊。
来到沅陵已是春天,沅水一桥已经修完通行,白天骑车穿过时能看到两侧的江水,以及拾级而上的老旧楼房,一种江城景观,很难不想起何伟(Peter Hessler),那个二十八年前来到中国教书,并在日后写下《江城》的美国作家。
几年前读到一篇关于他的文章里,一位同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拿着牛津硕士文凭的美国人,放弃无数的机会,千里迢迢跑到江声浩荡的乌江小城,每月领着1000块的薪水,跟一群中国学生讲《贝奥武夫》、排练莎翁戏剧,并渺茫地计划着成为一个作家——我不知道到底在哪一个时代何伟的选择更令人感到陌生,是1996年,还是2021年?”
我时常会想到这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也叩问着我和我的同伴们。
挚行者招募周期
招募期
2024年5月19日-2024年7月20日
第一轮:5月19日-6月9日
第二轮:6月10日-6月30日
第三轮:7月1日-7月20日
(每批次招募结束后5天内完成审核)
我们期待的申请人
共同特质
职业性:具有职业精神,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对目标保持善始善终的负责态度;
共情能力:能共情县镇教师、学生、家长的工作生活情境,理解PEER工作人员项目推进需求;深刻理解他人的境遇;共情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其一。
协作精神:有协作精神,尊重开放,包容多元。
反思精神:在工作中以平等、尊重、开放、多元、包容的态度应对不同关系与情况。
加分项:
有一定的阅读推广、公共倡导或运营经验;
坚守公正善良价值,不以关系远近和个人喜好区别评判;
价值中立,沉稳不偏激
不夸大个人影响,意识到环境影响
关注挚行者观点和表述背后的过往经历和文化氛围
解决问题思路是否可以跳出自己
表达顺畅,叙事条理清晰,不浮夸;此外也应留意面试和笔试方法本身局限性,关注不善于表达的申请人自身的闪光点
身心健康,能够适应县镇环境长期生活或过往经历中有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or自我关怀自我调节能力
答疑请添加小P(peer0101)
备注「长期志愿者招募」
期待你的加入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2年8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1所初高中累计逾148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0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7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