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0所中学设立了“PEER空间”,每个空间驻扎1-2位挚行者(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校园里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和公共空间”。
2023年春季学期即将结束,今天让我们听一听桑植一中的恒星挚行者羽晴,在弘慧课备课、授课过程中的发现。
故事要从上学期的弘慧课说起。
作为一个对哲学有着很大热忱又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我竭尽全力试图将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融进整个学期的课程大纲,并用四节课的时间带着同学们读完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尽管其中几节课的确引发了同学们的火热讨论,但诸如逻辑论证、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等内容,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是难度颇高,很难形成深入探讨的氛围,最终不免沦为我的一言堂。如果只是知识的输出,而没有锻炼同学们的思考和表达,那么这和应试化课程还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我想要实现的课堂效果。
上学期《斐多篇》阅读作业
“新学期不秃头”计划
因此,这学期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目标——我要让每一个四十分钟“活”起来。换言之,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参与进课堂的构建之中。
挚行者对于弘慧课的内容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如上学期一样,我也大幅修改了课程大纲;但不同的是,这学期我更侧重思考如何塑造一个能够沉浸其中反思并表达自我的课堂,让同学们 “动”起来,不是被动地吸收命题知识,而是自发地去行动和思考一些复杂的困难与未知。
有趣的是,在上学期的授课中我发现,当同学们离开座位活动身体、张开嘴去表达的时候,课堂氛围会逐渐被打开。“离开固定的听讲位置和模式”这一身体上的改变,会有效地帮助同学们在思维上也离开固定的轨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学生的有效思考要建立在对外界产生新的认识与感受的前提下。换言之,“动手”、“动眼”是“动脑”的基础,往往也是通往“动脑”的可行形式。这一发现在本学期的备课中不断被证实,也不断给予我新的启发。
SDGs与拯救S星
第一节课发生在挚行者培训期,是由四位弘慧学校挚行者共同准备的公开课,主题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一个对于学生,甚至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都颇为陌生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贴近这样一个遥远的、并常常被简化为“环境保护”的议题,几位挚行者共同设计了一个“拯救S星计划”的游戏。同学们分成小组,随机抽选一个S星现存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中给出一些解决方案;通过分析问题和设计方案,各小组可以随机获得揭开S星过往的多条线索,并最终拼凑出S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这场发生在虚拟背景的游戏中,同学们要通过充分的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思考贫困、疾病、社会分层、教育公平、性别平等、生态环境等等宏大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正是此刻真切地发生在我们所居的现实世界之中的。
其实同学们是否能给出有效的方案并不重要——毕竟学识经验丰富的成年人也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世界是如此一地鸡毛——但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和思考的习惯、在未来不断回顾和讨论这些争议性问题,才是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场游戏中带走的东西。
“S星拯救计划”的小组讨论现场
弘慧与弘慧生身份
另一个很想分享的故事是对围绕弘慧基金会与弘慧生身份主题的两节课程的改编,同样也是通过“动”的方式,从新的角度呈现这样一个对弘慧生们而言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的思考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改造,补充一些学生视角之外的“冷门”知识,通过一些“意料之外”的形式让同学们自我表达。关于资助同学们的基金会,我们能讲什么?资助生的入选路径和发展前景同学们了解得比我清楚,而或许不那么清楚的是,基金会为什么需要存在,又为什么能够存在——其实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也不甚清楚。
从这个知识盲区入手,我搜集了弘慧基金会2021年的工作报告、审计报告和年度报告,围绕基金会的资金流向总结了这一年弘慧基金会的捐赠途径与支出项目。这些具体的数据不仅让同学们,也让我自己更直观地看到了社会工作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来源,资金的流向是促进资源公平流动的表象,其背后是阶层地区不平等的事实与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社会共同体也正是在这种纵横交织的责任关系网络之上建立的。
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留给学生们从这一点出发来构想自己十年后的人生,在想象之后我们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根据十年后的自己回答相应的问题——你在哪里?在做什么?还在读书吗?还热爱新鲜事物吗?你建立了友谊与亲密关系吗?你是否还有思考与回应社会公平问题的热情与行动?——而回答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在纸上书写,而是站到教室不同的角落;不需要和别人描绘自己想象的未来,但可以在位置的移动中发现,总有一些人和自己的选择一致,也有人和自己的选择完全不同。
十年后的不婚“牡丹”组大合影
对弘慧生身份认同的讨论课也沿用了这种大范围移动的形式——甚至,我们走出了教室。
在此前的夏令营中,同学们已经讨论过自己如何认知弘慧生的身份,然而大家没有过多思考过的是,在学校中的其他人会如何认识和理解弘慧生。这节课想要让同学们思考的也正是学校里的老师、学生、职工们,如何认知自己的弘慧生身份。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采访不同角色身份的人们。
同学们采访校园中的老师和同学
在同学们采访后的总结图上,呈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很多人不知道、没有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们大都表达了正面的评价,比如“勤奋”、“努力”、“听话”等等;同学们也听到了一些“建议”,比如“需要增加一些艺术修养”和“注意个人形象”,毫无疑问,后者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不满。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在我们建立自己身份认知的时候,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究竟哪个更重要?同学们说着“都重要”,也有声音高声喊着“自己的评价最重要!”——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而我也只能分享我自己的观点。
采访后绘制总结图的展示与讨论
戏剧艺术导论
关于自由选题的五节课,我在继续讲哲学、科普生物医学知识和作为戏剧票友聊聊戏剧之间,最终决定简单地讨论一下戏剧艺术——或者说,上学期期末的民意调查结果正在奋力呐喊“快讲点好玩的吧不想再读抽象理论了!”
我从什么是戏剧、戏剧的构成(剧作法)、演员表演以及戏剧史四个角度,结合戏剧片段和短剧作品,为同学们粗略地呈现了戏剧艺术的掠影。课本上的《雷雨》、“扮演自己”的独角戏《伊恩·麦克莱恩80岁个人秀》、舞台上只有两把椅子的双人戏《Love Letters》、史上最短的1分钟戏剧《呼吸》、著名rap音乐剧《汉密尔顿》、乌镇戏剧节获奖短剧《鸡兔同笼》、民国时期的“小清新”喜剧《酒后》……戏剧不只是一板一眼程式化的严肃产物,它可以很欢乐、很悲伤、很生活,它可以离我们很远,也能够触手可及。
用剧作法的理论知识解析短剧《鸡兔同笼》和《酒后》
但作为理论爱好者,怎么能放过让同学们读哲学的机会呢!在讨论剧作法的两节课上,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第6章与第11-13章成为了我们的课后阅读作业,同学们也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并在下一节课开始前“对答案”。
作为非常早期且很完整的戏剧(悲剧)艺术理论,《诗学》的学术价值很高,但相比于上学期的《斐多》,《诗学》行文更加简明轻快,阅读负担不大,同学们在问卷中也说到:“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困难,但逐渐能够理解文章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了。”
本学期重要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除了看戏和阅读,“表演”一课也在理论介绍之后留给了同学们很多体验“演员的诞生”的机会。参考罗伯特·科恩《戏剧》一书,同学们需要和同桌为一组,表演7个情境下的同一段对话,在亲子关系、竞争关系、暗恋关系甚至更复杂的关系中,不同的创造者会为同一段文字赋予不同的涵义。同一段文字对话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演员也会延伸出不同的理解;演员的表演既是在呈现角色,也是在暴露自我,这是表演最有趣的悖论和理论张力所在——这也是只有在实践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的理论知识。
猜猜这一段两个角色的对话是发生在什么场景下的
作为弘慧学校的恒星挚行者,一个学年的课程就这样告一段落啦。我从一个除了做pre没有任何超过20分钟演讲经验的学生,逐渐能够在五十人面前自在地表述并有余力关注听众的状态,这种成长的机会是很难得。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我也重温了那些自己学过的知识,学习了很多自己没有系统反思过的内容;同样,这一年的弘慧课备课经历也迫使我去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塑造舒适的思考氛围,如何才能平衡内容的有趣与理论的艰深,我们所期望的美好教育如何在微观环境之中得到实践。
于同学们而言,对外界产生的新认识与新感受,是引发新思考的基础。于我而言,也是同样。
弘慧团队挑战的idea市集
2023秋季学期PEER空间挚行者招募中
|
招募人数:10人 |
|
服务地点: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县域中学的PEER空间 |
|
服务时长:2023年秋季学期或一学年 |
|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
招募周期
5月10日-5月31日 第一轮招募
6月1日-6月30日 第二轮招募
7月1日-7月20日 第三轮招募
滚动招募,招满即止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项目信息,可添加工作人员小P的微信(peer0101),备注【挚行者答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挚行者招募答疑群。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挚行者故事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2年8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1所初高中累计逾148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0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7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