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教师支持
自2018年10月起,PEER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进行了多次以建构和反思为核心的共学项目。教师们基于线上社群中的沟通交流,从自身的教育情境出发,构建共学小组,在对话互动中,实现培育教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共同目标。
2022年的春季学期,PEER将目光聚焦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上,与PEER教师社群中的英语教师们开展了一场教师行动研究的合作和探究之旅。2022年10月,我们延续着对行动研究的关注,开启了新一学期的英语教师共学,期待着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的文本共读,搭建起对话的场域。
点击查看往期共学回顾:
何谓“好”的行动研究?
01
一份好的行动研究具有什么特征?
行动研究诞生于社会活动领域,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和研究类型。
在正式开展本次共学前,老师们结合教学生活中的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分享了他们对于“一份好的行动研究具有什么特征”的看法。
张睿老师:目前学校和国家都非常支持一线基层教师做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但教师们的工作太过繁重,研究起步较难。由此来反推,我认为一份好的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应该是反映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自己受其困扰的问题。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中可以快速行动并得到反馈。第三个特点是自己通过这种行动也将打开固有的思维定式。第四个特点是研究所展开的维度是多元的、涵盖的对象是多样的。行动研究的视角是自下而上的,重视个体差异和个人经验的,这一点和以往的研究有区别。
主持人杨泽宁:通常我们做行动研究的时候,目的是去解决一个在教学当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去推导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理论。从微观上说,当我们采访学生时,我们如何才能探究到学生的真情实感?怎么样的访谈会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真实?
张子艳老师:之前我和别人探讨过研究与实践的距离。有些批判的说法说现在的研究太不接地气,无法被一线老师直接运用于实践。但研究与实践本来就是有距离的。研究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如果需要应用于实践,需要教师进一步内化,按照自己的方式输出。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研究,它没有办法在一篇论文里教会你怎么去做,而是影响你的思想,然后你再去付诸实践。当我站在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的立场上来看,我认为一个好的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样可以真正地触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真正为学生服务。更具体地说,在高中英语写作课上,我觉得一个好的研究应该做到有案例的支撑以及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师生互动。
张睿老师:现在的行动研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如何评判一份好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情况客观看待。
02
共学讨论
冯老师领读了“Seating arrangements and groupings”这篇探讨课堂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的文章。作者通过多重实验,得出“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成绩”的结论。同时,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也将有力推动教育的发展。
冯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有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学生由于不想承担责任而不喜欢小组活动,因此作者得出“学生更喜欢合作式学习”这一结论。结合我的教学经历,我有很强的共鸣。之前在做小组合作式学习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是在认真讨论课堂布置的任务,但还有一些小组内部又进一步分化为两人一组进行讨论了。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做好课前准备,妥善安排好各个小组的任务。
李牧凌老师: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老师的课前准备需要特别细致,根据小组的规模分发给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学生的投机心理以及小组内成员(成绩/能力)分布的不均匀都会影响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效果。Pair work确实可以避免这种尴尬,效果反倒会好一些。总的来说,如果学生提出希望自行组队,那么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自行组队。学生组队完成后,老师需要观察学生小组内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的话,下次合作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方法,比如念口号分组、抽卡牌分组等等。
徐柳老师:这种合作的模式让我想到了之前很火的阅读圈。我个人感觉,一般来说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来选择的。比如牧凌老师说的“对话”,就非常适合pair work;但如果我们任务的难度大一点,比如之前高中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去做年谱,就需要3-4个学生一块儿商量着来做。对于小组中喜欢“摸鱼”的学生,需要老师多去沟通和鼓励。按照我的教学经历来看,需要分组的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分组。这个情况下,老师很难现场考虑学生的情况,只能根据座位来说,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二是课堂外的一些活动进行的分组。这类分组我会提前设定好规则并告知学生。
赵胜男老师:分组主要是看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的分组也可以是不固定的,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时间限制,定时换一个搭档,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更丰富。
接下来,张子艳老师领读了“English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这篇文章,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行动研究的三个反思:
反思一:行动研究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通常想的是围绕一个问题去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但在行动研究中,问题是在不断变化、拓展和聚焦的。
反思二:教师的研究中的问题之所以发生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注重了学生的反馈,这样才会激发学生更真实地反馈。但是,当我们开始注重学生反馈时,会发现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反馈,我们很难平衡班上能力不同的众多学生。
反思三:在做行动研究时,我发现研究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问题虽然在不断变换,却又不断聚焦。当研究中浮现出一系列问题时,我会觉得研究的问题不够聚焦;但当所有问题有机地聚焦时,我又会觉得自己的视野是不是太窄了,很难跳出思维定式。
参加共学的教师们也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李牧凌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一堂课如果要满足多位学生的要求,运用多样的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要灵活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张子艳老师:我刚当老师的时候会特别注重主题意义,而就像文章中的这位老师说的IBI(Input-based instruction),也就是听说读写操练,我是比较忽视的。但后来我发现学生非常需要这个。不管是想要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是想要呈现多元主题时,听说读写都是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存在的,没有扎实的地基很难盖成高楼。同事的师傅说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想在英语学科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没有成绩,学生哪来的兴趣?”所以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IBI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容易地拿到基础分,有了这些分数,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正反馈。说到底可能还是一个关于如何平衡的问题。
张睿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动觉型、听觉型和视觉型等不同学习类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方法进行教学。如何平衡成绩和学生的兴趣确实是一件要求高的事情。比如,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绘本这一载体,既有利于视觉型学习者,也有助于听觉型学习者学习和接受知识。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们非常强调要使用PPT,后来我发现学生总是在课堂上看到某张PPT就哈哈大笑,对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还挺困难的,所以后来上课自己也都谨慎地选择材料。
李牧凌老师:我特别希望看到学生有所反应,我还会让学生用英文回答我为什么笑。因为初高中教学是有教学目标的,比如说这节课我的目标就是讲这一篇课文,但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大笑”这一反应,让他们用英语来解释原因,激发学生的讨论,也生成了英语课堂。
张子艳老师:什么时候的input才是最有效的?当学生有很多话想要讲,但他们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契机。这个时候学生用你给的砖,搭出了自己想建的楼,此时意义和主题都有了,但这种情况是少数。这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上次的公开课,感觉自己太快了,有点没让学生反应过来,今后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按照难度设置问题等来最大化满足班级中所有学生的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上一起努力。
03
结语
我们一直在思考,“共学”这种模式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何种思路。但自今日教师们的讨论和分享中,我们意识到,教师的行动研究不仅止于教师和课堂本身,而是由所有可能的教学参与者共同参与完成的。无论是教学同事,还是课堂中的学生,教师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帮助,并有所发现和思考。正如共学小组中的每位教师,他们既承担了研究的任务,同时也是其余教师的合作者。
在今后的共学中,PEER将进一步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助力大家的成长,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2年8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1所初高中累计逾148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0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7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