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教师支持 | 共学第五期:文学圈共读《鲁滨逊漂流记》
2022年5月31日
“文学圈”是一种新兴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学生们被要求承担相应的角色,选择并准备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和最终进行课堂成果分享。讨论过程几乎由学生全程自主组织,教师的参与很少,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其自学的潜力。
在上次共学讨论中,PEER向共学小组的教师们介绍了这一阅读教学模式。5月22日,共学小组进行了第五次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小组成员们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亲身体验文学圈的教学模式。
龙老师作为讨论引导者(discussion director),主持整场讨论,指导小组成员讨论文本内容。
石老师所担任的角色是词汇发现者(word finder),负责探索文本中有趣的词汇并向大家汇报。
易老师则是创造连结者(creative connector),他将把故事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连接,发现文本与外部的联系。
姚老师承担了角色分析者(character analyzer)的责任,对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和探讨。
最后,冯老师是整场讨论的总结人(summariser),对其余小组成员的成果进行总结。
讨论开始。石老师先将自己发现的有趣的词汇分享给小组成员。在阅读中,她着重查阅了文本里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中所使用的精彩词汇,这些词汇使得文本更加生动。此外,一些结构精妙的句法也成为了她分享的对象。她也认为,对于故事性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新高考中读后续写题型的教学。
姚老师展示了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她从鲁滨逊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提炼出其机敏、聪颖的特质。同时鲁滨逊对于流落荒岛后进行求生计划的组织也体现了他的沉稳及条理性。
易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他赏析了文中一些精彩的情节,并与自身经历进行了连接。在文中,鲁滨逊发现植物发芽时,其欣喜若狂的心情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易老师联想到自己一次脱险的经历,也是在绝望中觅得一丝生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连接,他与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情。
最终,冯老师总结了小组成员的发言,为讨论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此后,教师们也继续分享自己对于文本的感受。每位教师都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于文章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的看法,在讨论中,他们直抒胸臆,对于在文本中收获的情感体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彼此。教师们也从彼此的解读中体会到了新的感受,互有裨益。
在文学圈讨论结束后,PEER继续带领教师们进行探索性行动研究的学习。首先,石老师阐述了自己教学创意写作的一些经历。她将刘畊宏、丁真等网红人物的故事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同时也从自己对刘畊宏的印象出发,为学生们展示了一篇范文。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在学到了新的词汇的同时也拓展了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们会通过对学生们状态的观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也是探索性行动研究的肇始。
古人云,实践出真知。如果要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中,自然需要教师的亲身实践。在本次讨论里,教师们体验了文学圈的基本运行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所承担的角色的责任。在下次讨论中,教师们将体验完全不同的角色。角色的转换也是对参与者能力考察方向的转换。接下来的讨论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PEER教师支持怎样赋能?
教师个人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
线上活动 线下活动
PEER教师支持在做什么?
教师社群 共学小组 教师游学
PBL教学运用 体验式工作坊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PEER教师支持是PEER毅恒挚友的长期项目,关注教师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以求更全面地赋能教育者,旨在为有志于教育创新实践的教师搭建社群,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与教师共同理解日新月异的教育格局。教师支持团队协助PEER合作县城与乡镇高中的教师开展在地、定制化的项目式学习,探讨教育创新的形式与方法如何融入到高中课堂,并在过程中关注教师身份从授课者向学生成长引导者的转变;通过教师共学小组、工作坊、听课、一起合作设计体验课,促进教师对具体问题的交流与反思。
教师支持项目源于PEER深度参与地方教改实验的感悟、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经验、以及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该项目的核心工作由专家顾问团队与教师支持执行团队共同完成,PEER大使及其他积极合作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对项目自身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