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从北大毕业后,由入文做了半年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产品经理工作,随后申请了CMU(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育科技硕士项目。利用申请结束后的半年空闲期,她来到桑植一中PEER空间成为了挚行者。
回顾入文的经历,可以感受到她对教育领域的执着。她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视角进入县域中学,细心探索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最终发现,身处教育行业,在放弃空洞理想的同时,也要坚实地踏在真实教育环境的土壤上,寻找产品与需求、商业与教育的关联,保留做出新尝试的勇气。
采访丨梁欣然
撰稿丨郭海涵
融入环境,发现需求
初入桑植一中PEER空间,入文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由于陌生而产生的龃龉。来桑植之前,入文设计了满满的活动计划,第一个周六,她就举行了空间的第一次活动。然而,学生们的沉默和尴尬成为了主旋律。
入文在活动中发现了学生的几个特点:悄悄话说得很开心,但不愿意当众正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拿起笔来文思泉涌,喜欢用写字的方式来倾诉。于是,为了吸引学生来到空间,她在空间外的白板上,做了一个留言墙。学生们用便利贴留下自己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入文会回复每一张便利贴。这个活动打破了初踏入空间时挚行者的孤立状态,缓解了学生与空间的隔膜。
通过开放墙,入文意识到,由于被逼仄且暗淡的应试教育所控制,县中学生的生活已然原子化,缺乏与同龄人和老师的真实的交流。而这种真实的交流不光是学生所期待的,也是老师们所期待的——他们看到满满的留言才意识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原来存在那么多难以坦白的心里话,学生有那么多问题老师浑然不知。
是挚行者的存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自由释放的窗口。由此,入文才渐渐适应了自己角色的定位——做一个发现、回应双方需求的中间人。
在桑植一中,入文曾接触过一个陷入糟糕心理状态的学生。坐在PEER空间的沙发上,入文陪伴着这个从头到尾沉默、只顾颤抖着哭泣的学生。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引导学生,并且害怕自己的引导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从那次开始,入文意识到,挚行者来到县中并不是要去解决所有问题的,而是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们渴望被解决的问题被看到,被关注,从而帮助他们寻求一些外界的、更专业的资源支持。
离开桑植后,入文尽量回避与学生们的联系,因为她怕自己脱离了挚行者的角色后,即便倾听到了学生们的问题,也无法再回应他们的需求,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持。
县中教育观察
入文来自吉林的一个县域重点中学,那里虽然也是极端应试的教育环境,但与湖南的县中相比,竞争性微乎其微,学习生活相对轻松许多。
桑植一中学生们的学习节奏与生活状态给了入文很大的冲击,高强度的培训与集体住宿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教育竞争图景。
PEER空间的乐器们
回溯自身的高中生活,再加上与桑植一中学生们的交流,入文发现,即便县中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应对高考上,教学效果也远远不够,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为了实现教育利益最大化,老师会做出取舍,县中的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聚焦在了个别优秀的学生身上,这样的资源倾斜导致许多有潜力的学生就此被忽视,失去了更好的选择机会。此外,大量学生的统一培养让教学变成了低效且机械化的重复劳动,老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与需求,只能经验性地将固定问题归咎到每个人身上。
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大环境,入文不禁产生了一些无力感。有着互联网教育产品经验的她一开始来到桑植,便怀抱着发掘县中需求的期待。用她的话来说,自己是通过挚行者的身份去做一个“宽泛的用户调研”。
在教育科技行业工作几年后,入文发现存在着一个“魔咒”——产品很难深入到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没有真正很好地利用科技本身赋能教育。入文因此期望能够发掘出县中学生的需求,探索教育科技产品下沉的机制,从而能够利用科技为县中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机会。
入文为学生们带去的辩论赛课程
成为挚行者前,入文会“飘在空中”地质疑县中糟糕的教学质量与管理制度。然而,深入县中,触碰到应试教育真实的肌理之后,入文对教育产生了更谨慎的态度。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她意识到,他们也有太多职业与个人的困境,也面对着太多客观环境的限制。
而她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自身的成长。挚行者的经历使她对于教育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慢慢地以一种接受的态度面对自己所做的事。
在空间整理书籍,催促学生还书,想办法引导学生阅读……她选择尽力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更好地去服务与支持他们。
一个学期的挚行者生活即将结束时,入文还在各地的PEER空间开启了一段“流浪”。她在城步的南山牧场摸了摸奶牛,在沅陵一中体验民国风,在龙胜中学欣赏梯田美景……
她发现,挚行者的在地生活有很多种模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饮食习惯,营造的都是不同的教育生态。跳出学校这个场域去看县城的教育,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体会。她说,“只有当你融入这座城,理解这里的生活习惯和逻辑的时候,你才能知晓教育所处的生态,才能理解这里的教育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通过这段“流浪”,入文意识到,除了教育,挚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遇见一座城,了解一座城,融入一座城。
入文的PEER空间旅行路线图
放弃幻想,寻找契机
“我对于整个教育的环境其实做不了什么”,这不光是入文在PEER空间工作时的感受,也是她进入商业教育领域后所意识到的。
作为教育科技产品经理,入文却很难接触到学生本身。她认为,整个行业把重点放在了营销和服务上,向着盈利这一终极目标短平快地发展,疯狂地抢占市场。面对家长,公司希望能够扩大他们的焦虑,从而售卖自己的产品。
并且,入文目前的工作很难和她在硕士阶段学到的专业知识相勾连。在学院受到的训练让入文学会关注教学的结果与效果,然而这与当下商业的目标截然不同。
入文的研究生毕业设计
在这样商业的环境当中,一个人对教育无论有多么崇高的理想都会被击得粉碎。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割裂,入文的解决方法是,当原有的教育构想与期待和当下的环境产生了矛盾时,她选择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转而去观察真实存在着的老师学生们的困境与需求。
她觉得自己能做的唯有试着在解决盈利的同时,勇敢地寻找商业需求与教学需求的关联,寻找实际工作与理论的结合点。而在一个开放包容的公司环境中,这样的尝试是有可能的。
对于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学弟学妹们,入文的建议非常简单——放弃所有的专业知识与幻想,融入当下的环境,再去寻找结合的契机点。
无论是作为挚行者深入倾听县中教育生态,还是作为产品经理发掘用户需求、屈从于商业利益,都帮助入文验证了自己许多虚浮的幻想,让她能够真正愿意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微小的事情。
入文说,或许在五年、十年以后,她最终会再次回到县域中学,更多地与学生产生真实的接触,进行一些与学校合作的商业化运营,让科技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为县中学生赋能。
入文的办公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