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行者对学生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同学们真正需要的?作为挚行者的我们是否应当细致入微地纠正学生们的所有错误呢?
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PEER龙胜中学的挚行者王葳。而如今,挚行者之路已行程过半的她有了新的体会…
作者丨王葳
PEER空间项目部
大家好,我是王葳,一名历史学系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对县镇高中教育的话题很感兴趣,因此选择休学参加挚行者项目。目前是龙胜中学的挚行者,期待在这里遇见更多碰撞与惊喜。
“PEER意味着朋辈、同伴,PEER空间集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公共空间为一体,为县镇中学的高中生赋能,而挚行者的职责之一便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与陪伴。”
当面向第一次接触PEER的人时,上述简明清晰的表述足以向他们解释PEER空间与挚行者的定位与功能。在决定成为一名挚行者时,我正是被PEER的教育理念吸引,希望能有机会见证与观察县镇高中的教育生态,理解县镇高中生的境遇与思考,希望能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理解“朋辈”的力量,并尝试为他人“赋能”。
第二次团建
在团队建设中赋能
挚行者的任期通常为一到两学期,而PEER空间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的成员则将在这里度过两至三年的时光。因此,在有限的一学期内通过团队建设为管委会的同学们赋能、协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运转的团队,是我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在招新结束后,龙胜中学新一届管委会最终由40人组成,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怎样才让一个40人的团队有效运转呢?在参考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后,我决定首先明确自己对于管委会建设的预期目标:我期待学生们在团队中培养规则意识、责任心,并在团队合作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为了让同学们形成规则意识,我在第一次团建会议上设计了“共创规则”环节。在解释了空间的“公共性”后,大家通过自由提议和投票的方式制定了新的空间公约。此外,我们还一起讨论了管委会成员的职责,并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出了第一个月的实习期规则。
除了协助挚行者维护公共空间的运营外,管委会的同学们也是“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的主要建设者与推动者。如何在策划和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让40个人各尽其职、合理分工呢?为此,我查阅了不少教学方法类的资料,并最终从南希·弗雷等人提倡的“高效小组合作学习(Productive Group Work)”与“逐步释放的责任(GRR)”中得到启发,决定让同学们自愿发起或加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并将责任制融入到小组任务中,每个项目小组的发起人将负责活动的统筹,而其他小组成员也将选择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两个月以来,管委会的成员们举办了观影会、空间义卖、手工活动、配音大赛,成功组建了辩论队并进行了两场辩论赛。与此同时,大多数人都积极参加各部门的日常会议、参与了对空间设计与改造。这些活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活动受到学校安排变动的影响只能延期或取消,有的活动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宣传不到位或小组分工出现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濒临“垮掉”。
在这一过程中,挚行者应该担任的角色是什么呢?在最初,我总是在项目小组出现问题后帮同学们重新写策划、安排分工,力图弥补每一个细节的缺憾。但后来我意识到,“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在代替同学们完成工作的同时,我也剥夺了他们体验挫折的机会,而学会面对失败本应是成长的必修课。因此,我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逐渐释放责任,不再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是在每个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反思和复盘,和同学们一起面对意外、接受失败。
观影会现场
1V1辩论赛
小组辩论赛合影
配音大赛现场
“祈愿晴天”手工活动
赋能并非单向“影响”
两个多月以来的团队建设是否有成效呢?在实习期结束的团建会议上,我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张4F法则自评表,希望他们能借此机会回顾自己半学期的成长,也认真考虑是否愿意继续留在管委会。
有的学生在自评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收获与反思,但也有的学生只是在每一栏中填了“无”,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便决定退出管委会。面对着眼前截然不同的两类反馈,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在同一个团队中学生们的所见所感会如此不同呢?选择离开的那些学生,是因为没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团队角色,还是因为我忽略了他们的需求与期待?作为挚行者,我是否本应该给他们带去更多?
也许是看出了我脸上的愁云,常来空间和我聊天的几个高二学生关切地问我是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他们。其中一个学生说:“要不我们劝那些退出的同学回来吧?”另一个学生说:“可是姐姐在第一次团建上告诉我们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团队,现在退出管委会的同学们也是自愿的呀。”
第二个学生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又再一次陷入了试图“影响”他人的片面思维。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育”和“影响”的区别在于是否相信孩子的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是同帮助孩子实现他发展的可能性的任务一致的。同教育相反的是影响,影响就是缺乏这一信念并且相信只有成人在孩子身上灌输他认为合适的东西以及扼杀他认为不合适的东西,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规矩的人。
反观我自己,无论是在组织活动的初期希望学生们能将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还是在实习期结束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似乎都在无意识中将预设的期待与标准强加在学生们身上。然而,赋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影响”实现,我曾以为“建立高效团队”、“举办成功活动”便是赋能,但其实“共同面对失败”、“理解不同选择”也同样重要。
校运会义演面试
空间义卖
义卖小组成员合影
赋能是对成长的接纳
挚行者如何为县镇高中生赋能?教育如何为受教育者赋能?这样的问题无法被抽象回答,在即将过半的挚行者生涯中,我自己所感知到的“赋能”总是在具体的鲜活的碰撞、陪伴与成长中以多样的形式实现:
在协助管委会建设,支持更多人实现自己的想法,为龙胜中学的学生们提供日常陪伴与情感支持的过程中,我得以了解到不同的成长面貌;
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放下预设的价值观与标准,以最坦诚的心态与他们对话,并尽最大努力去理解每一个个体所面临的成长困境;
在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们合作、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为我排忧解难,让我也得到来自他们的朋辈支持和赋能,与他们共同成长……
辩论队的小组讨论
阅读区读书的学生
为义卖做准备的管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