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空间是什么?我们如何通过它来让同学们体会到”公共物品“的意义和“公共意识”的价值呢?剑南与莎莎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我们要带给县镇中学同学们的“公共意识”。
作者丨石剑南
PEER空间项目部
莎莎见到我之后的第一句话是个尴尬的请求,至少我感到很尴尬。书架上放着一沓整理图书用的标签纸,她想“借”来用。
“哥哥,我要借那些标签贴纸。”
我有些诧异,便问她为什么想要借这些一次性的标签。
“它们很醒目,还能在上面写字,很适合我用来给我的资料分类,贴在卷子的侧面很方便的,以后复习好用!”
莎莎想“借用”的标签纸
了解清楚她想要把空间的公共物品据为己有的真实目的,我便拒绝了她的请求。
“我这是用来学习,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那为什么相机、吉他之类的大东西能借来用,这个小的东西就不能借?”
这是个复杂的回应。一方面,她或许模糊了“借用”和“索取”之间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她也或许认为以“学习”为目的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应当被拒绝的。
同样地,我还遇到过思思,她想用空间的打印机来打印一份27页的学习资料供自己复习。拒绝她后,她据理力争,“我的目的是用来学习,学习也不行的吗?”
在来到空间后的这三个月里,我无数次地遇到以“我是为了学习”的借口冠冕堂皇地占用空间公共物品的小事。有想打印《红楼梦》解析文的,有想拿空间的靠垫垫在自己的课桌凳上来“方便听课”的,也有单纯地觉得窗户边的沙漏很精致、想要放在自己的课桌上来“舒缓学习压力”的。
莎莎、思思们不厌其烦地来到空间,“种草”一些“学习神器”,然后或用撒娇的语气,或有理有据地用“学习目的”来解释,想要占有一些供给大家一起使用的物品。
每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我总是会想到刚来空间时,我如何向新高一的同学们介绍空间是什么的情景。
公共的PEER空间
PEER空间拥有自己的定位。
新学期开始,我便把空间的定位画在了门口的黑板贴上,而这是同学们了解这里功能的第一个入口:
门口的黑板贴
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和公共空间。
对于前两者,同学们都能理解它们意味着什么。PEER空间是个学习空间,显而易见。1800余本书籍整齐排列在空间的书架上,同学们直觉地会把这里当作读书室。本学期,这里新增读者超500人,甚至在每次体育课时自由活动的空档里,大家也会前往空间阅读。作为活动空间,吉他、电子琴和相机从未停歇,科普、笔友活动开展顺畅,征文、问答活动有声有色,性别多元工作坊也让大家印象深刻。
可唯独“公共空间”的概念不同,有一些同学们总是没有办法描述,“公共空间”是一个什么概念。
另外一个了解空间是什么的入口,是门口贴的《PEER空间使用须知》。这份由前几任挚行者代代流传下的文件经过了多次修改,得以保留,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标志也醒目地挂在了借书台前。
门口的《使用须知》
这份只有14条规则的使用须知上,“禁止” “严禁” “不得”等词汇就出现了7次。手册用词严厉,同学们便严格地遵守着这些规则:空间里不能吃东西、喝饮料,在空间不能大声喧哗,等等。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些规则因何而设,为何要遵守。
这样的结果便是,当一些没有列在手册上却有损空间“公共性”的活动发生时,管理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直接拒绝的话,伤害同学间感情不说,还会被同学扣上个“无凭无据执行规则”的专制者帽子。
不清楚规则因何而设,就导致了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些尴尬的请求。莎莎和思思认为,空间规则的设立是为了“让我们在空间更好学习”,而在空间吃东西等规定的设立正是因为这些行为“不利于学习”。这样,在她们的认知里,以学习为目的地占据一些空间的公共物品私有便是合理的。
我很欣慰同学们会把这里当作学习空间,也理解同学们的解释,但聆听同学们解释的过程仍然让我感到一丝的不适。
除去“学习空间”的职能外,我认为PEER空间存在的更大价值,在于它“公共空间”的属性,以及借此地向同学们传达的“公共意识”。
PEER空间向所有人开放,欢迎各类面向全校的活动在此开展。这时,它与校内社团、营业性书店等等组织或地点最大的不同,便在于空间独特的“公共性”。这里不需要“加入”,不需要一个经过筛选才能进入的机制,更不需要购买一个会员制。相反,每个人都有权进入并平等地使用设施。
在此基础上,空间的公共性得以延伸至“公共意识”:既然每个人能够平等地进入、使用空间,那每个人也理应有平等的话语权来共同维护空间的设施和环境。在这里建立规则的过程,也应当由所有人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在集体讨论中得出一个平衡了各方利益的结果。
但如何准确有效地传达这样的意识,却是个难题。
传达“公共意识”
刚刚来到这里时,有的同学会在空间的窗前踱步,迟迟不敢进入,也有个别同学会找到我问,“怎么才能加入PEER空间呢?” 。
“加入空间”是个听起来挺奇怪的词语搭配,但我能大概明白,这位同学应该是想问怎样才能进来活动。同样,在管理员招募结束后,有一些错过了截止日期的同学来到空间询问,“我错过了招募,还能在空间玩吗?”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回答:“PEER空间不需要‘加入’的,是‘公共空间’,欢迎所有人前来。但因为这里是个‘公共空间’,也请你注意,活动的时候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哦!”
突然灵机一动,给空间的各项规则都加上写解释语,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当还书时发现借书超期,先前空间的要求是请这位同学写一小段书籍推荐放回书中。而现在,在此基础上,我和管理员们又会再加一句叮嘱:
“借书是空间为大家提供的公共服务,超期不还,其实损害的是下一个想借这本书同学的利益。出于这个目的,我们才要大家来写一份给大家看的书籍推荐,反过来服务公共利益,弥补一下”。
同学们交上的书籍推荐
不厌其烦地,我给所有的规则都设置了一个类似的“话术”。
比如,不吃东西、喝饮料,为的是防止空间设施受到污染。再比如,益智玩具使用结束之后要放回原处,为的是方便下一个使用的人。克制大声喧哗的欲望,为的是尽量避免打扰一旁正在看书的同学。
通过加上一个解释语的方式,我们希望在这里使用设施的同学都慢慢建立起这样的意识:空间不仅属于“我”,也属于“Ta”,属于每个人。
想来借用空间打印机的同学仍然络绎不绝。而现在,空间的管理员们不再会担心伤感情,大家有了一个统一的原则来决定是否允许借用:公共性。如果打印出的内容是为了服务更多的人,而非私人用途,那就允许。从这之后,空间里的吉他谱和电子琴谱多了起来,大家一起更新着空间曲库。
标上了“公共物品”后的益智游戏区
在空间里的公共参与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沙发区不仅仅是舒适的放松区,也可以成为能够集合不同班级、不同背景的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关心的事情的场所。而顺着为刚刚成立的杂志社报题的思路,我也在空间里鼓励起了面向公共议题的讨论。
自从空间的入口摆上了关于校园欺凌的小册子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成群结队来空间的同学们会七嘴八舌地讨论作为旁观者时同学们会怎么做。
我还听到过一组同学讨论学校的发型政策:当一位女生表达了留长发给她带来的欢喜和困扰时,另一位男生便表示,这些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内容,推翻了先前自己想象中的“女生生活体验”。他也由此认识到,“原来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不同的”。
在我向莎莎和思思解释了什么叫做公共物品后,她们理解了我拒绝她们“以学习目的”索取物品的请求背后的原因,也没再提出过类似的请求。
而“被拒绝”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