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挚行者后,王葳时常会想起“教育即生长”这句话。初到龙胜,在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声音里,王葳开始管委会的招新和改革工作。学生、教师、教师子女……空间里的声音繁杂而多元,王葳尝试与这些声音建立联结,去倾听、去融入、去观察,以教育的视角见证生活与生长,再以最纯粹的真诚和勇气迎接一次次新的对话与联结……
作者丨王葳
PEER空间项目部
大家好,我是王葳,一名历史学系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对县镇高中教育的话题很感兴趣,因此选择休学参加挚行者项目。目前是龙胜中学的挚行者,期待在这里遇见更多碰撞与惊喜!
龙胜县城被一条河流从中间截断,北面新城区的路面宽敞平整,往来的车辆发出喧闹而单调的声音,道路两旁布满新修的酒店,这里是龙脊梯田旅游景点的中转站。
穿过桥梁便是南面的老城区,仅一桥之隔,却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街道狭窄而拥挤,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开身后冲来的摩托车、绕过迎面相撞的人群、留神不要踩到路边小摊摆放的零碎物件。与此同时,你的耳朵也得不到片刻安宁,铺天盖地的声音将向你涌来:从集市传来的叫卖声、路边小摊刺耳的鸡鸣、商铺大喇叭播放的音乐、摩托车所发出的轰鸣声,还有人们用方言进行的讨价还价、争执或是闲聊的声音……
龙胜中学坐落于老城区一个小山坡的半山腰,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绝、逃避喧嚣的去处。然而,如果走进位于综合楼二楼的PEER空间,你将会发现,这里面声音的种类与分贝都丝毫不亚于校外的世界。每当大课间与活动课来临,吉他和尤克里里的琴声交错、非洲鼓和笔鼓的敲打此起彼伏,此外还有借还书的声音、玩棋牌或做手工的学生们发出的阵阵笑声、往来的脚步声、用普通话或方言交谈的声音、刚放学的幼儿园小孩子嬉闹声,种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形成带有龙胜特色的交响曲。
我是个喜欢安静与独处的人,从未应对过如此繁多的声音。在九月初抵达龙胜并开始挚行者工作后,常常感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声音所包围和吞噬。现实与预期之间横亘着一条裂痕,我的心中不时浮现出怀疑与恐惧。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而我自己又极度缺乏经验,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融入这里,能否真正理解这些声音,能否与这些声音的主人建立联结。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应该如何走近这些声音呢?
人烟稀少的新城区
老管家们的声音
PEER空间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PEER空间的学生团队,管委会的成员将和挚行者一起维护空间秩序、举办空间活动。管委会成员称自己是空间的管家,初到空间,正是这群管家们的声音帮助我熟悉了空间的情况。
上一届管委会成员有二十余人,如此庞大的管委会规模既是龙胜中学空间的特色,也为空间日常的管理和运行留下了不小的难题。升入高二后,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学业负担加重,在我的设想中,愿意留下的管委会成员也许不会很多。不过,作为最熟悉空间的人,他们每个人的声音对于空间的建设都很重要。
我在空间开放的第一天便组织了老管委会的见面会,并给每个人都发放了留任问卷,真诚地向他们寻求关于空间建设的建议。我告诉同学们,如果觉得填问卷麻烦,可以用和我口头聊天的方式代替文字。
在设计问卷以及一对一交流时,我的问题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其一是留任成员对这学期空间活动的设想,其二是管委会团队的建设状况。在对话过程中,我了解到龙胜中学PEER空间之前的活动大多由学生主办,而这些活动往往以失败告终。
“那你有想过当时的XX活动为什么失败吗?”我总是这样问他们。
宣传不到位、愿意参加的人少、报名的同学缺席,我听到的答案不外乎这几个。
“那你们有想过如何改进这些状况吗?”
“没有。”
学生的回答十分坦率,让我有些意外,不过这也让我更直接了解到他们的声音。我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改变宣传方式、先调研同学们的需求再设计活动、提前准备备用方案、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合作……有些同学在听了我的建议后似乎对于办活动更有信心了,但也有同学觉得实际操作很困难。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与协作者,让他们在反思与创新中有所收获,这也许也是我这学期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之一吧。
除了“垮掉”的活动之外,管委会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团队的松散。在问卷和聊天中大家普遍提到,上学期的例会和团建的秩序不太好,而各部门之间也会出现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状况。
上述状况的产生大概是因为团队内部的声音过多、难以协调。因此,我想到的第一个解决办法便是缩小管委会规模。这个想法刚一提出便遭到了部分老管委会成员的强烈反对。在与这些同学进行耐心的沟通后,我才发现,原来管委会的圈子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结交朋友、找到归属感,因此不希望这个“大家庭”消失。
老管委会见面会
团队建设中的新声音
由于不能改变管委会的规模,我只得另辟蹊径,想办法让管委会的多种声音能够和谐相处、各尽其职。为了培养老管委会的责任意识与分工意识,我将招新的任务交给三个部门,并告诉他们,招新人数、面试的时间和内容都由每个部门自主讨论决定,而我则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协助他们设计招新海报和面试流程。
由于前期走班宣传和社团招新会上的宣传效果较好,我们一共收到了八十份左右的报名表,经过初次筛选,三个部门分别在周三到周五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展了三场面试。三次面试的流程都由无领导小组面试和自由提问组成。在面试过程中,每个老管委会成员都是面试官,负责观察并记录一个小组的面试情况。
在连续三天的招新面试中,意外状况层出不穷,但也收获了很多惊喜与感动。前来参与面试的同学性情各异,有的热情外向、善于表达,而有的虽不善言辞,但主动承担小组讨论中文字记录的工作。在书影部的面试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环节,让面试者观察之前的书影活动和书影区布局,并反思之前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对现有的布局和以往的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后,大家似乎对于新学期的活动也多了信心与把握。
面试结束后,面试者的去留将由面试官们讨论决定。我欣喜地发现,在拥有决定权后,每个老管委会成员都多了一份使命感,即使是几位平日里沉默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面试者的观察。
经过三场面试,新一届管委会最终的人数是四十人,最初一心缩减规模的我却将管委会规模进一步扩大了。然而,招新过程的有序运转给我了信心,人数多未必是一件坏事,只要分工与沟通得当,相信这些新声音会让PEER空间成为一个更有趣、更开放、更温暖的平台。
社团招新会上的宣传
收到的部分报名表
活动管理部面试场景
第一次团建游戏
遇见多元的声音
管委会建设是挚行者需要处理的最重要事务之一。然而,除了作为学生活动空间外,PEER空间还承担公共空间的职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挚行者还将面对更多不期而遇的声音与面孔。
龙胜中学的PEER空间被称为“最美空间”,初到空间,我便被这里精巧的设计和多样的分区所吸引。在布局上,龙胜中学的PEER空间分为手工区、益智区、音乐区、书法区、阅读区,二楼还有阁楼可供阅读和休闲。也许正是多样性的空间布局赋予了这里以包容性和多元性,也让不同的人都找到心仪的一方天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爱音乐的学生在课间忘我地练习吉他和尤克里里,喜欢读书的学生在下课铃一响便冲来空间借还书,三三两两的小圈子则在益智区玩棋牌、或是在阁楼愉快地聊天。在形形色色的声音之外,也有一些“无声”的来访者,会在阅读区安静地看书、浏览照片,或是在空间角落的留言本上写下心事与烦恼。常来空间的老师大多是年轻老师,有的是来借还书,有的是来参观与闲聊,还有的在音乐区玩着吉他、与学生打成一片。
除了师生外,教师子女也是空间的常客。他们的年龄从5岁到10岁不等,出现的时间也并不一致,有三五成群玩手工的玩伴,有认真写作业的孩子,也有缠着我让我讲故事的古灵精怪的小女孩。
师生、小孩、有时还有毕业返校的学生,空间里总是充满多元的声音。他们为空间带来活力与朝气,而我则作为倾听者与守护者,倾听他们来找我聊天时所谈到的日常生活,守护着让他们感到放松与安全、能自由发出声音的空间。
管委会建设中的新老声音为团队建设提供动力,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声音为公共空间带来活力,这些声音有着龙胜人特有的热情、直率,又透露着不同人独特的思考与境遇。而我在经历了初期的眩晕感后,终于也逐渐走近这些不同的声音和背后的人群,慢慢习惯于这种让空气升温的喧闹。
听见、走近、理解,作为挚行者,我尝试与这些声音建立联结,但仍时常对自己的定位感到困惑,我能够成为这些声音的一部分吗?我应该如何回应这些声音背后的需求、期待或困惑呢?其实,早在八月份的线上培训中,我们便讨论过挚行者作为“外来者”的问题。当时大家对挚行者定位的讨论大多从抽象的理论层面或研究伦理角度出发。但当真正成为挚行者后,当时的思考在现实困境似乎都显得有些无力。
在成为挚行者后,我时常会想起“教育即生长”这句话。大概是在之前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时接触到这一概念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如今再回看“教育即生长”,多了一些更真切的理解与启发,在走近不同的声音的过程中,挚行者无法成为救世主,无力回应所有的需求与期待,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倾听、去融入、去观察,以教育的视角见证生活与生长,并在此过程中以最纯粹的真诚和勇气迎接一次次新的对话与联结。
大课间时空间的师生
阅读区借还书的学生
读绘本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