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说明书将帮助你快速理解风靡教育界的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什么,如果你要设计一个PBL,又该怎么做?并且澄清一个误区:教育者不是为了做一个PBL而做一个PBL,它并非最终目标,而是用以达成某些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并且想参与实践,欢迎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申请立项,PEER教师支持团队将为成功立项的老师提供持续的在地支持、配备至少一位专属顾问给予全程支持及项目期间所需的外部资源对接。
作者丨曾苏尧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项目式学习是什么?
16世纪晚期,在意大利的建筑工程等领域兴起了一种“通过项目学习”(learning through project)的训练人才的方式。后来这种方式逐渐被引入一些偏向手工的职业的训练中去,例如培养木工、铁匠、机械修理工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在20世纪初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重视,使之超越了仅仅在工程和手工领域的应用,而被视作一种更为通用的教学方法,在美国很多学校流行起来。(Knoll, 1997)
191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克伯屈(William H Kilpatrick)首次提出了“项目方法”(The project method),在他的文章中,项目方法被认为是“有目的的行动”(purposeful act),由四大元素构成——实行某个思想或是某个计划,享受一些美学体验,解决一些问题,获得一些知识和技能(Kilpatrick, 1918)。后来这种项目方法逐渐演变为项目式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英文简称PBL。
但直到21世纪,教育家们依旧没有对PBL的定义达成共识(Thomas, 2000)。有人认为pbl是指学习者解决真实具体的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Moursund, 2003),也有人认为pbl是对于某个话题的深度调查研究(Katz & Chard, 2000),而笔者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来自Blumenfeld et al. (1991),他们指出PBL需要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元素:
教育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教育实践者们可就头疼了,到底什么是PBL?这PBL又要怎么从理论变成实践?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PBL的实践案例。
△ 案例一:探究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第一个案例来自美国的High Tech High学校的六年级人文科项目:”E is for Egypt”。在这个项目中,老师想让学生来探究一下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于是,老师设置了一个项目的挑战:学生共同写一本关于古埃及的书。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每个学生会选择一个古埃及文明特点的主题做深度研究,直到这个学生成为这个主题的“小专家”。接下来,每位“小专家”会把自己的主题写成书里的一页,这样所有学生便共同书写了一本包含众多古埃及文明特点的书。
△ 案例二:人与人如何通过信件沟通
美国纽约的银行街学校(Bank Street School)的老师想要让小学的学生了解人与人是怎么通过信件来沟通的。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让学生理解这个话题呢?是在黑板上画出寄信送信的过程、买一些邮票来让学生看、请邮局的人来做讲解、或是让学生去寄一封信给远方的人?
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形式,而这位银行街学校的老师发起了一个让学生兴奋的项目:设计并运营一个校内的邮局来帮助师生在校内收发邮件。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学生觉得充满了挑战!他们带着这个大的目标开始行动,老师带领学生去往附近真正的邮局,学生带着问题与邮局工作人员交流。回来之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始做校内邮局的计划和准备工作,比如学生自己用废旧纸盒制作邮箱、设计邮戳、绘制邮票,在收发信件之前需要研究楼层平面图,还要思考怎么把大量的邮件归类便于收发。
在邮局的基本设施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就要开始收发邮件了,在项目中必须要自行分工,有的负责卖信封和邮票、有的负责给成堆的信件盖戳、有的负责把信送到收件人那里、有的负责在固定的时间收集所有的信件、有的负责给收集来的信件分类等等。最终,学生们完成了设计并运行校内邮局的挑战,也深度理解了人与人是怎么通过信件沟通的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提高了计划、合作和决策的能力,并在项目里习得社会科学、数学、艺术、英语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上述两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老师设计了想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但不让学生直接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精巧地设置了一个具体情景里的挑战,让学生在挑战中去创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通过完成这个挑战便可以回答想要探究的问题了。老师从一个问题出发,设计一个与学生相关的情景挑战,这样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变得情景化、具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这往往是因为老师的教学需要满足课程标准。但是,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由老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依据其感兴趣的方向去提出问题、或提出挑战。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Blumenfeld et al. (1991) 提出的PBL的两大元素吗?
1、一个引发活动的问题(question)或者难题(problem)
2、创造出一个成果来回答问题或是解决难题。
回顾前面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项目式学习都源于一个想要探究的问题(question),然后老师通过设计具体挑战,学生通过创造出来一个成果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Blumenfeld et al. (1991) 还提出了PBL的另一种可能性:即是项目起于一个难题(problem),或者说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最终学习者通过项目去解决这个难题。这个难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是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想要解决的难题。例如PEER合作学校高中学生在社区探索后提出重新设立垃圾桶的方案来改善县城里的卫生情况、在中国大智汇创新挑战赛里有高中生通过开发App帮助高三学生填报志愿,还有学生通过设计网络平台来改善城市里的邻里关系等。
当然,这些“难题”不一定是社会现象,更可能是校园里的、班级里的学生所关心“难题”。例如学生提出方案并和说服校领导来改进学校里的一块空地的使用,从而拥有一个更好的校园环境。又比如班级里有霸凌的情况,老师设置一个挑战:想办法来减少校园霸凌。
从上面的案例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并不是要为了做一个项目式学习(PBL)而做一个项目式学习,它并非最终目标,而是用以达成某些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在具体情景里做项目从而创造成果,达成教学目的——对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有深度的探究,或是对想要解决的难题给出解决方案。
怎么设计项目式学习?
一位老师有了教学目标,怎么利用PBL的方法来改进教学?笔者给各位老师提供一个设计表格供参考。设计一个PBL课程有三个主要的环节,表格对应分为三种颜色:黄色、灰色和绿色。点击文章尾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完整表格
黄色是第一个部分,包括两个栏目。这是PBL课程的设计者在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后,最先要确定的两个课程核心:
1. 探究的问题或者想要解决的难题
2. 设计情景里的挑战和成果的呈现方式
我们以银行街学校的校内邮局的案例为例,这里探究的问题是:人与人是怎么通过信件沟通的?设计情景里的挑战是:设计和运行一个校内邮局。学习者创造的成果是:一个校内邮局。
如果是高中生做的改善县城卫生的垃圾桶设立方案这个项目,第一格里则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难题:怎么改善县城里的卫生?设计的挑战是设计一个改善县城卫生的可行性方案并且行动。学习者创造的成果可以是:方案报告和写信给有关部门。
当想要探究的问题或想要解决的难题和挑战都设计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填第二个灰色的部分:也就是把这个挑战拆分成小的目标,并对每个小目标进行更详细的教学设计。继续举校内邮局的例子:设计和运行校内邮局这个挑战可以拆分成三个小目标:了解真实邮局有哪些东西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情况、筹备校内邮局、运营校内邮局。把这三个小目标依次填好,接下来再针对每一个小目标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涉及的知识能力和教学顺序、材料准备、学生达成目标的呈现方式、该阶段学生得到的反馈以及时间预估。
请注意,这份表格的作用是帮助梳理课程设计思路,并不是最终教案,因此在填表时不必细化每节课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拆分小目标和确定教学顺序、准备材料、评价方式和预估所需时间。我们以第一个小目标为例来看教学设计。点击文章尾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完整表格
而表格最后一项的绿色部分,需要在PBL完成后再进行。它是老师和学生对本次项目式学习的反思以及对下一次的建议。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因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熟能生巧,第一次做的时候可能不是很顺利会有很多问题,但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我们能获得进步。这个道理适用于学生和教师。
在PBL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学生不明确目标、进度不均或小组合作低效等问题;老师可能会遇到前期设计不完善、材料准备不充分、没有应急预案等问题。我们总不能因为担心失误就不开始,所有能积累经验的实践都有意义。
使用这个PBL设计表不仅能搭建清晰的逻辑框架,在实践中也能帮助老师们理清步骤。请注意,如果在项目进行中发现还有更多内容需要填充,或是根据学生情况需要改变你的设计方向,都可以随时做出调整,课程设计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往往带有了解学生以及和学生协商的性质。假如课程已经开始了,在修改调整时必须要和学生充分沟通,确保调整可以被师生两方接受。
如果老师有一个想要学生去探究的问题,或者学生有一个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难题,就可以大胆地开始设计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课程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PBL立项
如果您认同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也想要在自己的课堂里亲自实践,但不知如何开始,欢迎扫码了解PEER 2018春季学期“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简称PBL立项),PEER教师支持团队将为成功立项的老师提供持续的在地支持、配备至少一位专属顾问给予全程支持及项目期间所需的外部资源对接,协助您将构想落地开花,让项目式学习真实地发生在您的课堂。
参考文献
Blumenfeld, P. C., Soloway, E., Marx, R. W., Krajcik, J. S., Guzdial, M., & Palincsar, A. (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369-398.
Katz, L., & Chard, S. C. (2000).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Kilpatrick, W.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4), 319-335.
Knoll, M. (1997). The project method: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gi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oursund, D. G. (2003).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