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婧老师是PEER教师社群成员,她在青海省海北州一所公立高中任教物理学科。早在学期伊始,马老师就有了做一次项目式学习的计划:想要通过「全息摄影」技术来让同学们认识并巩固课本光学相关知识,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马老师找到搭档申请PEER“教师项目式学习立项”后,教师支持部门协助马老师和党老师一起线上合作,开展「全息摄影」的项目式学习。这篇文章将讲述教师支持团队是如何线上支持教师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全息摄影」又是如何走进高中课堂。
作者丨朱浩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前期筹备
2018年4月13日。确认立项申请后教师支持团队正式组建了「全息摄影」物理PBL沟通群,线上协助马老师和她的搭档党老师。
此时,我有一个困惑:群内PEER教师支持顾问没有一个人是物理专业的,也并不精通全息摄影的实现原理。那么,我们能从什么方面支持马老师开展她的项目式学习呢?
马老师共享的文件随即解答了我的困惑。当时,项目在筹备期,马老师准备了“小组和个人评价量表”和“第一阶段任务清单”,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向我们征求建议。对我们来说,给出这方面的建议远比设计「全息摄影」教学内容更契合我们的专长,学科知识马老师比我们精通,我们能做的是在整个项目流程、形式和评估上为马老师提供支持与协助。
4月14、15日,PBL项目组执行团队就设计评价量表的科学方法搜索资料进行讨论。
4月16日,我们给出了具体建议,并向马老师提供了长沙县七中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指南(学生适用)作为参考。
4月20日,马老师设计好了「全息摄影」PBL项目的学习指南,并在第二天,完成了项目的导入课程,向同学们抛出了驱动问题:“你想拍摄一张三维立体的照片吗?需要做哪些准备?”
她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9-10人,并发布了具体的前期调研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马老师还细心地为学生们准备了很多参考资料,为学生们的小组探究保驾护航。
没有完美的设计
2018年4月22日 晚 22:33
泛着困意的深夜,我正打算睡觉。这时候,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困意全无。在当时我有至少两种选择:
1、立即回复
2、假装睡觉,明天再聊
……
在听完大段的语音消息之后,我能隔着屏幕都感受到马老师的担忧与焦虑。鉴于时间紧迫,我当即反复地听了语音,并把它们转换成文字形式,发给其他项目组伙伴,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下是马老师的担忧: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前期调研,最近我才发现,学校没有全息照相的设备。像分光镜,扩束镜这些设备,我本以为在学校实验室会有。但是我发现这些都没有,设备(硬件)成了一个大问题,全息照相目前没办法在学校实现。又因为这个在生活中看不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想象中的东西,所以这对没法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趣。
我认为项目式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兴趣点。目前看来,我觉得可能还是没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点。
上学期我做的是有关恒定电流的项目式学习,很成功。虽然我们这边地区比较落后,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较少,但是项目一开始的引入环节,学生对灯光秀,舞台灯光还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让他们去调研的话,他们是容易就能接触到灯泡的。所以他们前期能做好调研。对于设计电路那方面,学生在初中也学过,平时做起来没有那么难,探究兴趣一直能保持。上学期的项目里,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电路连接:有些灯泡本来是要接220V的,他们要想着怎么换成9V的电池。灯泡的亮暗程度,如何用滑动变阻器调整,他们都是具有思考的,而且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挑战性的,所以学生兴趣高涨。
但是对于目前的项目(全息摄影),我觉得接下来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虽然发布的任务是手工制作全息的光路排布。但是我自己在想,(因为设备不完善的原因)这挺牵强的。学生们做出这个光路排布之后,还是无法看到全息的照片(因为缺乏设备),所以这个激发兴趣的点还是不够。
网上有一些“伪全息”的相关视频:做一个漏斗,然后下载一个视频源,把漏斗放在手机上,就会有立体的影像。这个是伪全息,但是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因为有的学生已经做出这个东西,然后发到群里了。
当时我想的是学生能拍真正的全息照片,这样就有挑战性。但是因为目前硬件跟不上,我不知道怎么把这个项目拯救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再激发一下?
我目前最多能做到买一张全息照片,但是感觉还是很牵强。怎么让学生能动起来,让他们觉得有挑战性又有可实施性?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挑战,让他们能保持兴趣又不至于放弃?如果最后的成果是让他们以手工形式模拟出全套光路排布(但是因为设备缺失,无法实现全息摄影),我感觉就是做个手工而已,意义不大,学生根本没那么大兴趣去做手工。对他们毫无挑战,就变成单纯的完成任务了。
对此,教师支持项目部联合顾问在深夜开始讨论解决方案,一直持续到凌晨,力求在当天上午就可以汇总出一份改进建议供马老师参考。
4月23日下午,我们一共整合了4个方案给马老师:
1、是否可以向其他(合作)学校借用实验器材?
2、顾问们尝试向几所(大学)院校沟通,看看有没有可能借到器材(从时间预估可能性比较小)
3、让学生完成光路排布的设计,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出一个这章节的科普指南或漫画(情境设定可以是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上课用的辅助教材),以代替学生实践全息摄影的环节。
4、调整思路,不局限于全息摄影,重新设计项目方案:能实现教学目标且学生能有充分的动手实验参与的形式还有什么?
马老师认为第三个方案比较合适,于是开始调整项目设计。
4月25日,我们对于第三个方案又拓展了一些建议。
峰回路转
项目后期,5月14日开始,马老师陆续收到了学生提交的作品,其中包括「全息摄影」的模型、科普画册和说明书等。
5月21日,马老师还邀请各组同学在班级中分享、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每组同学们的作品均颇具风格。
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马老师反馈说有一部分同学,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些学生大多是班里的“后进生”,起初马老师以为是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好,不愿意参加,也做了思想工作,后来有点感觉这些同学就是“不屑于”做任何和学习相关的事情,不知道这部分学生该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能还没找到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方法。
对此,教师支持团队一位顾问回复:“积极性的根源是学习内驱力不足,这个问题是整个教育界同仁都在探索的,慢慢来,所有的尝试都有意义,而且在这个项目中,参与度高的同学还是占了更大比例,对于不感兴趣的同学们而言也是一种正向的观察和体验。”
在进行一个项目式学习的项目设计时,产出成果需要完全被预先设计吗?马老师的尝试,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首先,她设置了一个具体成果任务:「完成光路排布的设计,并制作科普指南或漫画。」但在实际执行的层面上,学生们有充分的自主权,去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模型作品或漫画作品、科普指南的设计思路等问题。
当学生们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试卷上的ABCD,思维也不再需要沿着习题的题设抽丝剥茧——这给了学生更多空间。但自由也意味着失去解题思维的惯性依托,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他们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问,学会探索,在小组写作中通力配合。好奇心被激发,也就走到了行动的门口。
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
每个人对“有趣”的定义都截然不同。我理解的兴趣是一个人已知经验中那些能够被反复刺激的“点”,面对一整个班级,要做的是试图发现学生脑海中那些共通的、可被刺激的部分。如果一个事物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连实施刺激的通路都不存在,谈何兴趣?
如果教学设计缺乏真实的应用情境,就会和学生的日常认知产生隔阂,这界限不是一张靠启发与说教就能贯通的薄纸,而是教与学、老师和学生之间更为顽固的壁垒。
让学生去思考、追问、探究和灌输式的照本宣科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多数情境下,这都是对设计者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