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老师是PEER的老朋友,通过参加项目式学习工作坊、PBL线上分享会等活动对项目式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共学小组的实践应用阶段,刘老师想结合自己教的地理学科来设计项目式学习,但不知道如何开始,怎样选题,做一个什么项目?项目式学习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与高中学科融合?
找寻驱动性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从参加PEER的几次活动中有所了解,我想在我的教学中做这方面的尝试,我阅读了PEER空间教师书架的《PBL项目学习——项目设计及辅导指南》这本书,对项目式学习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关键所在,在和教师支持团队的讨论中我意识到驱动性问题不必拘泥于概念,它可以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们想要解决的难题。
但在尝试做一个与地理教学相关的项目时,我却深陷抽象的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始,也找不到驱动性问题;更困难的是高中地理学科的课时非常有限,其实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和学科无关的项目,我在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能与高中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的项目?
灵感的捕捉
在九月底某次高一年级地理学科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起讨论应该如何突破地球运动这个高中地理难点时,我突发奇想——能否让学生制作一个能够演示地球公转意义的教学模型?
我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陈艳华老师还讲了她高中地理教师一次运用自制教学模型的演示教学。在我正苦恼如何进行项目式教学时,这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同时,我和教师支持团队在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也提到过可以从一个个小的地理制作和讨论做起,例如将项目式学习的一些元素拆解出来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迷你”PBL
前期准备
想法在评估了可行性之后我马上付诸实施。在国庆节放假返校后,根据教学安排上完了地理公转意义这节课后,在课堂上简要的介绍了一种模型的制作原理和演示方法后布置1802班和1803班的同学们分组制作地理公转意义演示模型。
分组演示
模型制作的时间是两周,由于考试和其他教学活动的影响,实际学生有三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我在两个班分别用一节地理课进行了分组演示,学生们的作品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制作很有创新,个别小组的只要稍作改良就是一件很好的教学演示模型。
小组演示过程图解
总结
学生收获
-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 练习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训练动手能力
- 训练和展示表达沟通能力
- 强化团队分工协作意识
- 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究
老师所得
- 一次对学生新的认识
- 一次教学上的尝试,也许会改变我未来的教学模式
- 一次愉悦的教学体验
- 一些经验和反思
教学反思
- 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激发潜能
- 不能过于依赖班主任建立的学习小组
- 每个学生小组的人数上限8人
- 要培养小组的骨干分子,带动小组学习
疑惑求证
没有占用太多课时,也没有严谨地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流程执行,这是否算是一个项目式学习?在注重学业成绩、不大改原有教学班级和教学课时安排的前提下,高中地理学科项目式学习如何落地?驱动性问题又应该如何找寻?
项目虽已结束,我反而有了新的疑惑和更深的不确信,正好受邀担任PEER教师社群内测体验官,因此预约了「回音共话」想向顾问求证,顾问苏尧肯定了我的实践,复盘交流也让我明白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核就是“做中学”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某种教学方式,也并非一定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流程,其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这次的教学尝试只是我在项目式学习教学开端,我仍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