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服务-学习公益市集”将于9月21日于长沙美郡国际酒店举办,这是面向青年人的服务-学习、公益倡导综合活动,由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和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活动旨在开拓青年人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各公益议题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服务-学习”,强调知识和服务的结合,让青年人学以致用,真实地回应公益议题。
为了带给更多青年人服务-学习的深度体验,我们在市集前两周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服务-学习工作坊,而工作坊的成果将在市集当天呈现……
作者丨肖存
PEER传播与推广
9月7日,一群在长沙不同地方学习或工作的青年因为“青年服务-学习公益市集”项目聚集在了一起,进行市集前的线下工作坊培训。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一种形式。志愿者和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时,与同伴分享结果和想法,反思体验过程,产生新认知的教学方法,我们称其为服务-学习。
社区是我们进行服务实践的基础单元,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在工作坊中,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社区,去发现社区中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问题,如:社区营造,老年与健康、残障与融合、环境保护等。
参与者需要进行两次线下工作坊学习,并将最终的探索和行动成果展示在21日的市集中,带领市集参与者进行行动体验。
工作坊伊始,导师滕宇堃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的社区是什么?
答案不尽相同。有人说社区就是小区,也有人说社区就是学校和生活的地方,还有人说社区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我家是住在商品小区里面,都是一些电梯楼房,家里人对小区里面的住户都不怎么熟,甚至连姓邻居的姓名也不知道,所以我认为这不叫社区。北京四合院的那种邻里关系才能称得上社区。
宇堃说:“我们先不对社区下任何定义,这需要你们去探索。”
两周探索-我们的社区初体验
2019.09.07
白鹤社区初探 “白鹤小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区”
2019.09.15
议题分享 + 行动设计 “青年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区议题”
2019.09.21
市集上的行动引领 “据说这是一次沉浸式社区体验”
白鹤小区初探
社区初印象
工作坊活动所在地靠近洋湖湿地公园,附近分布着几所高校和诸多居民区,而离我们最近的是一片开放的居民社区——白鹤小区。它位于两处高档社区和一所职业类院校之间,以楼层较低矮的回迁房为主。
同学们探讨了对社区概念的认知后,大家被随机分成了社区商业、社区风貌和社区人群三组,进入了白鹤社区,并通过这三张简单的社区任务卡来了解社区,探究社区中的问题。
其中,社区商业组走访了农贸市场,询问了小商贩的代表卖猪肉的王大妈和买蔬菜的李大爷。王大妈表示,猪肉价格现在逐步稳定,大家都可以放心吃肉了!李大爷则表示:“我就是这附近的住户,来这里买蔬菜新鲜方便!买菜的也都是这个小区的人。”生活便利和居民热情是同学们对白鹤社区的第一印象。
通过观察、访谈,大家发现白鹤小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区。由于靠近某职业学院和两所高档小区,在这里做生意的人特别多,商铺经营者大多是外地人。消费者则多是大学生和社区回迁居民。由于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的存在,社区内更有烧烤一条街,多家电玩城,各类餐馆、奶茶店,多家打印店,生活和娱乐都十分便利。
另外,社区内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和其他基层服务机构,行政和商业生态都较为完备,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确定议题!
在对社区进行初步探索过后,每个人分享了自己在社区中感兴趣的议题。在老年与健康、残障、文化、教育、环保等几个大主题下,大家又提出了临终关怀、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青年成长、短期支教、关爱动物、文化空间等方面的议题。
针对大家所提出的议题,在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后,小众文化空间探索、社区组织的重建、老年与健康、垃圾分类四个议题成为最终的选择。在接下来的一个周里,同学们召集对此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组建成为议题小组,确定小组议题的研究方向,并在15日的工作坊中进行展示分享。
议题分享 + 行动设计
探索青年
9月15日的体验工作坊由PEER秘书长刘泓主讲。在正式进入课题之前,他首先通过分组让同学们用静态雕塑来表现当代青年。
同学们通过雕塑表达出探索,向往,观察,发声,奋斗,思考,行动等主题,当然,也有挤痘痘和玩手机等贴近生活的有趣雕塑,“朋克养生”、“报复性熬夜”也是本场高频词汇。
随后,刘泓又用凸显差异化的游戏对在场青年这个群体进行了个性化展现。在这个环节,同学们看到了彼此在生活习惯、观点和未来规划上的多样性。有人在犹豫要不要考研,有人憧憬以后去北上广深生活工作,有人担心谈恋爱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上述游戏都只是简单的引入,但大家得以从中看到彼此的共性和差异,也得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到之后的工作坊探索中。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工作坊的开设是想帮助同学们提出对于本组议题有创意的行动方案,并思考如何让他人能够快速了解议题,参与议题。
设计思维小课堂是15日工作坊的核心,简单总结,设计思维一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共情,定义,畅想,原型设计,模拟。尽管归纳如此简单,每一步骤的实践都显得没那么容易。
在共情环节,主讲人刘泓让大家分组画出自己心中当代青年的形象,并为其贴上印象标签。标签有很多,接受安利、愿意尝试、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是青年画像的主要词条。
畅想环节,我们聚焦到了团队必须遵守的规则上,由于每个议题组需要单独进行创想,而我们又需要在行动呈现上体现整体性,设计原则就成了行动设计中关键的一环。大家头脑风暴,制定出一些行动设计必须遵循的条例,例如:有群体性目标,激励性原则,坐着时不能玩手机,不打扰居民等原则。
社区探索分享
畅想环节后,大家以议题组的形式再次进入到白鹤小区中,去探索“青年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导览)进入到议题”,并思考如何用自身的议题和青年有什么状态的视角走进社区。
在炎热的空气中穿街走巷,再次回到工作坊时,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对刚才在社探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疑惑。
其中,老年与健康组(议题方向:探索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学说:“我更想去把精神世界理解成为老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因为精神世界的状况是很难得知的,而幸福感可以从对老人的对话和观察中得知。”但我们如何界定幸福感呢?小组成员也并没有完美的答案。
通过分享,看出在这次社探中,不少的组都感受到了来自议题的压力。
市集前的准备
分享过后就到了设计原型的环节,每个议题组需要在团队原则框架内设计出一套行动方案,来策划在9月21日如何带领他人走进社区。我们的设计思维工作坊仍在进行中,每一个议题组都制定出了有趣的行动方案,许多脑洞大开的小游戏会被我们藏在市集和周边社区里,等待参与者触发机关,开启挑战。
在此我们暂时卖个关子,关于21日的行动策划,我们保证既能让大家处于轻松活泼的状态,又能让大家收获一波波满满的知识~~我们将之称为“沉浸式社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