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为一戊戌教师暑期游学项目是PEER教师支持部门的特别项目,本次游学活动由PEER与为一教育联合主办,为一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并特邀为一教育创始人、PEER 特聘专家王小傑老师担任本次游学随队导师。
项目背景是在与PEER教师社群会员以及PEER合作学校的教师沟通中我们收到很多反馈都指向教师幸福感不足、职业倦怠与沟通不畅等问题,该项目通过参与式的体验活动(教师圆桌、人文游学、共学讨论、经典演绎等)帮助县域乡镇教师增进自我认知、重新点燃教育热情,亦与教师同仁探索PEER教师支持项目的长期发展方向。
作者丨王晓、贤婧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Day 1
2018年7月12日,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八位PEEER教师社群老师相聚在郑州共同参与PEER挚行半夏暑期服务-学习项目的线下培训,与百余位在校大学生一起在体验式学习工作坊互动,在教师圆桌活动中与挚愿者们分享教学心得、师生关系,在读书会里交流所思所感。
出发去登封之前老师们在王小傑老师引导下团建,并按照差异最大化原则两两组队,以“子午卯酉”命名,老师们为争取到心仪的小组名进行的理由陈述有趣极了,最后确定子组(陈代寿老师、陈佳老师)、午组(曹玉林老师、刘杰老师)、卯组(周昌卫老师、石艳平老师)、酉组(高艳艳老师、胡志丹老师),而后将个人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抽签划分,以便大家提前准备,随后正式启程。
登封,坐落于嵩山脚下,被誉为“天地之中”,是中华文化的荟萃所在。游学地点选择于此,也是希望能够亲近文脉,回归本源向内自省、帮助各位老师对“教师”角色重新思考。
Day 2
晨读和晨练是本次游学项目日行的常规内容。黎明即起,孜孜为善,在云雾缭绕的嵩山脚下,行至会善寺影壁前,朗读《大学》。
晨读后,为一教育导师、本期游学助教王晓带领老师们共同学习中国传统功法——八段锦。八段锦由八段独立小节组成,老师们跟着王晓的示范和提示一同打了三遍,很快便掌握了动作要领。动作从开始的不适逐渐的变得舒展,开始尝试着理解、体悟、放松、融入。
上午的课程安排在民宿户外的小花园中,共学米兰·昆德拉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文。下午的课程是参访嵩阳书院。因此,便由此参访地点的“导游”——子组老师(陈代寿老师、陈佳老师)为诸位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为上午的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用餐也是一天中的重要时刻。餐前感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唯当感恩、惜时惜福。止语用餐可静中观动、自省内观。午休后的功课,是静坐,老师们伴着新奇与不习惯仍努力融入。
下午参访了被称为研究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及儒家文化“标本”的嵩阳书院,在讲解员的导览下,大家对书院的历史发展、著名历史事件、书院的教学特点以及中国的学制演变情况等进行了了解。老师们就参访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得到了王小傑老师的解答。
晚课的共学内容有四项,分别是《白鹿洞书院揭示》、自我省察及参访感悟分享、论语演绎、探讨“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我省察是基于一天的行为,而参访感悟是指大家当日对参访及课程的所学所感。在反思中总结,在觉察中体悟。老师们尚处于适应阶段,加之行程紧凑,准备些许仓促,老师们对自己用餐时的止语状态和中午的静定做出了反省,认为仍可进步。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共学按照先前的划分,由各小组依次解释文意、分享感悟,包含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及接物之要。而后共同探讨了“教育的基本目标”,老师们依次以最简洁的话语概括了自己所认为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在各位老师发言结束后,王老师没有直接抛出答案,而是以“复旦投毒案”事件为切入点邀请大家先行思考了教育的底线是什么,何为教育之本,为师者又当以何种路径以育人。
王老师借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古代教育思想,引导大家自行思考,在大家心中埋下了颗种子,而非以点抛之,让大家在今后的行动中体悟。论语演绎是个人演绎部分,老师们根据自己对认领到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角色融入演绎,知其意但未能完全放得开,王老师在形体、语言、神态方面给予指导,以期老师们更好地理解与融入。
Day 3
老师们打八段锦的动作与昨日相比愈发舒展,晨读也加入了昨日晚课时对论语演绎部分的要求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上午的日程是参访观星台和二十四节气博物馆。在申颍涛所长的带领下,我们对周公测影台、观星台等的历史渊源、使用及作用、历史地位等有了详尽的了解,知晓了“天地之中”的由来、二十四节气的测量以及天文历法的发展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为了增进对“天地之中”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又去往民间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博物馆”,博物馆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筹建的发心及缘起、内部陈设的内容及含义,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天地之中”文化在民间的认知与发展、继承与弘扬。
下午有幸邀请到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总编辑、申遗专家——吕宏军老师为我们带来《天地之中与二十四节气》的专题讲座。吕老师从何为天地之中文化、天地之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其在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及重要作用进行了系统而精彩的分享,结合上午的参访,老师们不仅仅是对“天地之中”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自身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思考。
晚课的内容是自我省察及参访感悟分享、《新亚书院学规》共学、探讨“教师的修养与责任”一主题、论语演绎。《新亚书院学规》的共学节选了求学于做人,职业、事业与学业,广博与专长,人物与人格,生活、修养与学业、事业五个主题部分,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师信仰,对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阐释。
Day 4
今日晨练老师们开始跟着节奏打全套八段锦,感受每节之间的动与静、刚与柔。晨读《大学》较前一日齐整了些但仍在磨合,团队间的相互配合。
上午的内容是参访三皇寨禅院,拜访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三皇寨嵩山禅院主持——释德建禅师。山脚下迎接大家的是吴懿师兄,因山高台阶甚多,恐伤膝盖,特地教给老师们少林外功——“风摆柳”,得益于此,爬山近两个小时,虽汗流浃背却无过多苦痛。
到达禅院后,德建禅师为大家介绍了何为“禅武医”及其与中医的关系,并解答了大家对于佛学及生活中的疑惑。午饭在禅院用餐,饮食清淡却品出食材本真味道;未明止语,均静默安然;未言惜食,均感恩用尽。有时无言自省最能荡涤人心,以身作则最能育人。
下山行至山腰,和着嵩山山云,老师们兴致盎然地再次即兴演绎论语,精彩纷呈。
晚课内容为自我省察及参访感悟分享、论语演绎。在分享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八段锦》打着非常舒服,即使是游学结束后自己也会去练习。《大学》虽然此前多次读过,甚至教过,但却很少沉下心去感受,今日晨读中发现自己已非将心注于跟读,更多的是对字里行间的理解、感悟。
老师们对于三皇寨的参访感触非常深刻,王老师让大家摘选了一句在与德建禅师交谈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进行分享。王老师总结说:“修行先修路,修行的开始是对自我的觉察,德建师傅修建禅院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在这十七年面对各种困难他从未急功近利,因为这本身便是一种修行。而这修行过程是否饱满便已决定了结果,行动是最好的老师”。
论语演绎部分是小组演绎,老师们先对所负责选文尽心了解释和感悟分享,而后进入角色进行演绎。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大家多的不单单是对《论语》文段的深一步理解,更多的是对智者当时当刻的心路历程的揣摩,所谓知其源而知其然。
Day 5
山籁俱寂的凌晨四点,老师们启程去法王寺做早课, 五点,早课正式开始,至六点结束后跟着师父们“过堂”,因是第一次参加,老师用心观察着寺院师傅们的动作来进餐,过堂后妙恩师解答了大家关于早课和过堂期间的疑惑。
下山,便径直出发去了位于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家族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兴盛十二代四百多年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均属罕见,而这与其家族文化密不可分。
在参访过程中了解到房屋布局构造的讲究及含义、家族的历史发展与重要人物的事迹、商业布局及管理、家族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深入,飞檐翘角、匾额楹联,处处彰显大家族对仁、义、礼、智、信传承。它照应了我们修身、齐家、待人、处物、育人和家国担当的方方面面,是儒家文化的典型践行。
河洛交汇处是指黄河与伊洛河交汇的地点,是河出图、洛献书、伏羲演画太极八卦的地方,这里既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亦是本次游学的最后一站。
抵达河边时恰逢风起水翻涌,黄河之浊与洛水之清相互交错,犹如一幅太极阴阳图,浑然天成,这种自然之力给人的震撼难以言表。而在这里,老师们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了论语的终极演绎对决。老师们尽其所能融入角色、解放天性,以河洛交汇为背景,壮阔潇洒。历经多轮投票后周昌卫老师及曹玉林老师分别斩获了最佳男女主角,老师们载兴而归。
游学后续
游学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老师们再次聚在一起以研讨会的形式分享了各自对PEER教师支持项目的具体反馈,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并表示在回去之后着手组建同校的共学小组,推进教学创新实践。
九月,新学期伊始,老师们已经纷纷开始行动:刘杰老师计划将执教的地理学科设计成项目式学习;周昌卫老师想借鉴PEER社区探索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身边感兴趣的议题;胡志丹老师和她的学习小组伙伴一起策划校园读书节活动,副线目标是创建碎片化阅读资源库;石艳平老师找到了可以同行的英语老师打算做些新尝试;高艳艳老师发起了教师读书会……
正如王小傑老师所言:“心趋静,身向动”,新的思考伴随新的探索;在新高考喧嚣的浪潮里,老师们以实际行动创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