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为一教师养成计划在去年游学项目开展的基础上,作为先导今年上半年有序地开展了教师共学活动。经为一教育创始人、PEER特聘专家王小傑老师前期的调研推敲,也基于PEER教师社群每位项目参与老师的个人时间、学科、参学程度、参学基础差异比较大的特殊情况,游学将奔着既有重叠夯实,又有延续深入的原则,在进一步深切领会学习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精髓逐步琢磨夯实学问功夫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体悟中华优秀古典哲学和思想教育体系在现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PEER·为一己亥教师暑期游学项目是养成计划的线下拓展,也是PEER教师支持部门的特别项目,本次游学活动由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资助,PEER与为一教育联合主办,为一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并特邀王小傑老师担任本次游学随队导师。
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参与游学的教师感悟手记,以飨读者。
日常修炼
晨读《大学》
今年再读《大学》,文本通顺已经不是问题了,自己私下读的时候也比较流畅舒服。原本以为这次齐读会很好,且会越来越好,不曾想却还是状况不断。
文本熟了,脑子里的想法就多了,你开始有精力去关注他人与整体,关注气息与断句,关注有的没的,一不小心走远了,反倒在熟悉的地方出错。团队中有好几位老师是一字一顿式的读,让我这个偏快的人很不适应,和他们齐了,自己的气息就被拖滞得有点累。想带快点又带不走她们的节奏,就乱了。
于是在其中努力找平衡,尤其是找思想的专注度,终于明白王老师去年游学时安排我们法王寺跟着师傅们做早课诵经的深意。《大学》正是古时文人每天念的经,抛开它的内容暂且不谈,其长度是刚好处于突破舒适区,未到艰难区,在这个区间里大约最适合观照自己心念的吧。
晨练八段锦
去年学会了八段锦,自以为打得不错。回家后偶尔还跟着官庄镇上的晨练队伍或者网络视频切磋动作。殊不知这么简单的动作,我打得也是有诸多毛病的。终于在各种走样的示范动作里迷失了。
王老师总结了王氏的八段锦“六字要略”:中、神、虚实、阴阳。即所有动作都要守中,变化之后,都是要回到身体的中正安舒的姿势状态中来;动作过中位之后,眼随手走,动作是虚实配合,阴阳配合。
现在我打八段锦,能找到呼吸,气感。八段锦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比如守中,比如虚实阴阳的配合,比如由动作导引到呼吸到意念的逐渐深入配合。
合道就舒服,合道就有效。
静定
这次静定次数不多,但自我感觉都还在状态。一次在嵩阳书院内,一次在嵩岳寺国槐树下。场域本身就很特别,我的散盘也打得越来越舒服,能在静定中得到很好的休息,在静定中观照自己的呼吸,而不受想法干扰。
因为专注,所以放松吧;因为向内,所以入静吧。
止语
去年止语,还小有不习惯,但初步体会到止语的妙。专心吃饭,细心品味食物,不用顾忌诸多饭桌上的客套。
今年止语,有两次还是忘了规矩。因为不是在餐厅,所以一上来就拆封零食。看到大家都没动,方知自己犯了规。
这也是二八定律啊,我的偶尔偏差会无声的被同伴修正。今年我也学会了在享受食物的同时,关注到他人的需求,默默地慢慢地推动着转盘,自己和他人都得到便利。当然我也时常会得到同伴的细心照顾。离开语言,我们依然能够照顾彼此。
分享讨论
这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时间紧凑,耽误服务员下班(有几次都学习到晚上近十一点了),不能深入展开。
嵩岳寺国槐树下的那次关于中岳庙的分享,场域最美。关林大刀亭里的那次内容最充分。因为我们在每位同伴个人分享之外,王老师都会有所阐发。同伴的分享彼此呼应补充,老师针对性的阐述更是深刻、受益。
圆桌共学
我现在觉得大圆餐桌是十分适合共学的地方。这次学习除了在嵩阳书院里,更多的晚上学习就是在餐桌上完成。主要共学了《四书集注之论语》选段、《近思录》选段、宋史选章。
这次我由王老师带着,终于算是摸着读经典的门了。在王老师推荐之前,我这个中文系的,没见过《四书集注》,没听过《近思录》,从来不去翻《宋史》,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都是道听途说,捡拾别人的片段的片段。
曾经以为囫囵吞枣读完《论语》及译注,外加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就很好了。听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感觉不错;后来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觉得他说的真好;现在深入研读《四书集注》和《近思录》才知道当年自己还是肤浅。王老师此次游学选的书目、选段,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打通学习经典的“任督二脉”。
对于儒道的文本、思想的了解基本止于先秦。此次游学让我第一次走近大宋,开始读懂宋史,开始认识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明白这些知识可以活用到当下自己的生命里。
游学所感
中岳庙
中国树龄前十名都在登封,登封的古树有百分之八十都在中岳庙。这让我一直惦记着中岳庙。这回就弥补了去年的遗憾。更令我惊喜和感动的是,王老师找来他的好友——此庙的高人廖道长,一路为我们导览,令我们触摸到中国深厚而悠远的文化之脉。
这里是轩辕黄帝的道场,历代帝王都对它崇敬有加、恩宠不断。大禹手植柏树,秦始皇封的“名山第一”,东汉的翁仲,宋代的镇库铁人,金代的铁狮,元代的碑,明代的五岳真形图碑,清代以小故宫的规格大量修复的主体工程,当代全国唯二的华表……
廖道长的讲述是不同于导游的,更不同于百度的,我印象深的是:
(1)华表的由来与用途。华表最初叫诽谤木,“放言曰谤,微言曰诽”,始于尧,受于轩辕黄帝,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制度的体现。
(2)先有中岳庙,后有故宫。故宫是中岳庙建筑的扩大版。中岳庙的天中阁、峻极殿,就是今天的天安门与太和殿的母本。
(3)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除开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外,道长为我们讲述了寇谦之(道家天师)在五胡乱华的后期,入世辅佐北魏,大济苍生,挽救汉族,强调道家的首要任务是“护国佑民”。(廖道长讲得深情,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触摸到道家人对于家国、生灵的守护与担当,以出世的心态守护人世的根本。)
(4)《五岳真形图碑》前,廖道长给我们讲中国的三次文明,第一次是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文明,第二次是四千多前的黄帝轩辕文明,第三次是三千多前的老子(也许要加孔子)开创的文明。这碑上五种形状是夏代的水文(又称鸟兽文、鸟虫篆,道家画符就大多是这种更象形的文字)一种早于甲骨文的更古老的文字,一种仓颉(轩辕黄帝的史官)造字的成果。当廖道长介绍这五个字的时候,发现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图与天文,与风水,与五行都是一脉相承。或许这就是那最初的原始密码的表达吧。
(5)峻极殿前的方台,是传说中的轩辕台,是天之中心的对应处,始建于4700多年前,方台中有一圆孔,这是插旗用的,中国的“中”字,就取相于这,旗杆插在此,上有两个飘带,一黄一红,黄代表黄帝,红代表炎帝,炎黄结为同盟,“立方台,教四方”。
我感动于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笃定,感动于他在学术体系之外孜孜不倦的文化探究。王老师说廖道长的桩功是非常棒的,其学术文化的桩功想来也不差。经由他,我似乎第一次隐约又清晰的触摸到了中华文化之源,似乎真实的掠过那条奔腾不息的文化河流。
中岳庙的柏树以百论岁,上千不算牛,四千也不狂。“路从古柏荫中转,殿向云峰缺处开”。走在千年的神道上,越过千年的柏林,迈进几千年格局的神庙殿堂,我虔诚朝圣。
崇福宫
按说八月正值旅游旺季,这里却鲜有游人。山门倒是有几分雅致与幽深。守门人的小孙子在大门上攀爬玩耍。新的主殿过新,老殿偏殿不够老却已显颓气。
然而文献记载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建“万岁观”了(亦是“万岁”的来处),在北宋改名“崇福宫”,盛极一时,曾是北宋的避暑宫殿。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设施之全、布局之巧、做工之精、耗费之巨,乃是历朝历代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奇怪的是皇家的离宫,竟然会给到暂时弃用的人以“闭门思过”、“修身养性”,所以这里才会是名儒著书认学之地吧。它是部分《资治通鉴》的写作地,是理学思想的孕育地。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这些照耀千古的名流都曾与它密切关联。如今唯有殿前《寇谦之传》的碑以千年的古朴静默在那儿,无声地诉说。
滥觞亭,曾经文人雅士与达官贵人无数次的流觞曲水,如今亭不是那个亭,石头不是那个石头,连泉水都不再流淌,与冰冷的围栏一起默在荒草杂物里,算是有点人间烟火气?
有形的物质,再精致,或许终将逃不脱消亡的命运,但从这儿产生的思想、文化却可以一直流传,甚至进化。即使偶尔被淡忘被质疑,但它总有机会被再认识,再流传。如此我也没那么感伤了。
再上三皇寨
这次上下三皇寨体力似乎不是个什么事,即便在我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也许内心的向往,意义的确定性,让过程不再艰难。这次德建师傅不在,他的弟子行嘉师傅接待了我们。简单的言语中可见他不简单的修为。
“心平气和可能是禅,我不知道什么是禅。去体悟,也是修行。”
“日常生活中去用,大脑无欲望,放空,专注做事,包括吃饭、睡觉。用意、修正。”
“读书其实很简单,去做不容易。当你能做好了,回头读书就更简单。”
我说自己天性偏素食,行嘉师傅却并没有夸赞我,而是指出我缺乏锻炼。或者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不用克服欲望的修炼,不能称其为修炼,也不能让我们走捷径而近道。克制欲望的过程可能就是修炼悟道的过程。
我问行嘉师傅,为什么我一观呼吸,呼吸就乱?他说不是我的杂念太多,而是身体本身有些小问题。原来如此。如果我没有做过,没有体验,就无法与行嘉师傅在这个细节层面有交流、有收获。师徒互关,惺惺相惜(王老师语)。从德建师傅与他的徒弟,想到我自己为人师的状态,感慨颇多。没想到通过徒弟,更能看出师傅的水平。
又见吕宏军老师
去年听吕老师讲《天地之中与二十四节气》,感觉他一个写地方志的专家,学术味却很浓,学问做得细致精准,一点不输高校里的教授专家们。滔滔不绝三小时,满口河南话,听得有些费劲,但还是感叹他的精气神。
今年他在嵩阳书院里的学堂里,讲《天地之中与中国文化》,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气象。我感受到他知识的博大与厚重,精准与细腻,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赤诚,纯粹与笃定。
他的知识是深扎根于他脚下的土地,相融于他的生活,连接于他的生命,带着温度传达给我们。当他讲“中国”这名字的由来,讲“何尊”被发现的经过时,有如民间说书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国宝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晚五分钟,就被当成破铜烂铁化成铜水消亡于历史的汪洋中。他的庆幸,他的感叹,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借由“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吕老师将中国文化的脉络梳理了一遍。没有讲稿,没有幻灯片,没有酬劳,三个小时行云流水的分享。也不因为我们只有寥寥十人,且来自县镇中学的不同学科的普通教师而轻看我们,认真对待。
玄奘故里
登封去洛阳路途中的小惊喜。当地或许曾想借玄奘来带动旅游业,可结果却事与愿违。雨后更显它清新、宁静、幽深。慧泉的水清冽甘甜,开不开慧,我不敢确信,但经由这井水,我相信与玄奘有了确定的连接。这房子不再是当年他的房子,也许格局在,而这水,一定是相同的源头。
再访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23尊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尤为珍贵。
白马寺其实在两年前来过,但除了门口那匹石马,其他似乎都忘光了。这次子组的两位伙伴,功课做得很足。从屋顶到寺内的佛像,导览讲得颇为仔细。
看到精美的佛龛,佛像,记忆才又恢复一些,确认自己曾经是真的来过。白马寺最大的收获是四大护法,他们的名字与所拿法器的关联。如果王老师不提点,我是绝对不会去关注的。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身为红色,手缠一条龙,表世间多变之意(要明辨);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指颇为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身为绿色,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伞是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避免过多信息的侵扰)。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为青色,手握宝剑。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身为白色,手持琵琶,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张弛有度),表行中道之法;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剥离宗教的外衣,其内核与儒家是一致的,也是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一尊尊宗教雕像而已。
二程故里、道兴小学
读过《四书集注》《近思录》,再来二程故里,就颇有些朝圣的感觉。遥远的圣人就变得近了、真实了。虽然时代相差千年,但空间是同一个,仿佛往事历历在目,圣人就在眼前,而你就是千万人中那个幸运的学生。
终于明白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得跑到历史发生地去走一遭,哪怕那儿只有荒草。因为那个空间能让你感觉触摸到真实,莫名能得到许多细节。
二程故里最让我心动的其实是院子最里的那片长满荒草的废墟,地基还在,我希望它一直空着。不要让后来的仿古建筑打破了废墟的真实。
道兴,道兴,儒道振兴。道兴小学乃程氏后裔程道兴先生所捐建。进入道兴小学,满目的儒家经典名句,还是感觉到布置上的与众不同。学生们的《程子之歌》儒学操,够表演性。乍一听,也听不出所以然,但学生达到表演要求之前的大量训练,就是他们学习内化的过程。
他们是主角,我们是看客。四书五经加程朱理学,成人读来尚且困难,何况孩子。但亲近是可以的,熏陶是可以的,去做是可以的,洒扫应对是可以的。儒家的入世恰恰是做,是实践,而不是学究式的训诂、议理。
范仲淹陵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范仲淹流芳千古,也以为他是个苦行僧式的人物。这次游学研读过他的传记后,方知我们曾经的了解何其肤浅。他虽年幼丧父,尝尽清贫,却是名门之后,志向高远。文韬武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样样出色。达做宰相,能大济苍生;穷做小吏,亦能影响最大化。品质高洁,胸怀远大,人世走一遭,不求闻达于天下,而是实现更高层面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天下。
从前知道宋代的知识分子物质生活是极其优雅的,玩得很高级,有品位,有情趣。读过范仲淹方才领悟:知识分子的优雅更高级的应该是精神境界的优雅。范仲淹活成了儒家人格的典范。
范仲淹墓,最厉害的是那块用镜框保护起来的神道碑,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艺术价值大约超过文物价值。就这道碑就让它可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林
关林两年前来过,然而掐头去尾,我竟又失忆了。我的导游功课做得很糟糕。除开关羽封圣,关羽崇拜,似乎可聊的东西寥寥。建筑是明清建筑,回字形轴对称,大门口两幅著名的画,然后就交代完了。
关羽被推崇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肩,孔有孔林,故关有关林。是遍及全球华人的关羽崇拜的第一圣地。抛开关林的文物价值,这里更是一个十分鲜活火热的圣人崇拜地。“忠义仁勇”是儒家人格在武将身上的典型体现。关羽不是武将中最帅的、最能打的那一个,而他成圣,就在于他近乎完美的儒家人格。他用一生来实践了这种人格。
我忽然觉得,儒家人格其实是和谐社会的大众需求,不是儒家强加给人的,而是人类社会本身的需求。儒家只是把它凸显,强化,理论化,以期获得更强的凝聚力、更大的影响力。关羽崇拜就是这样的力证。中国人没有信仰吗?不信神吗?
不,中国人信关羽,以及关羽的小团队。(关林大殿里是五个塑像,圣勇不是一个人,是以一个人为中心的群像。)从关羽葬在此,到后来的封圣,成林,鲜少见到被破坏的历史记载,只见各朝各代的帝王对他不断的加封祭拜,只见民间村村都建关帝庙,家家供奉关老爷。民间与官方互动,才能创造圣人。我们是借偶像找自己。
关林是少有的,能鲜活的文物单位。建筑、雕塑、壁画等等一直能保持着完好的较新又不艳俗的姿态。建筑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塑像精美,气势非凡,个个都堪称艺术品;
壁画像新的一样,王老师说每隔三五年,这些壁画都将被精心地保养描摹一遍,古老的工艺竟然一直保留下来,因为关公的信仰从来没有断过,且深入人心。只有带着信仰的艺术,才能成就最美的姿态。
就连春秋殿里关羽卧姿塑像盖的黄缎金丝团秀被子,每年换一床。这里没有其他庙宇的人声鼎沸、香火缭绕,只有络绎而安静的人群,甚至功德箱也不多见,遑论守着功德箱的比丘或比丘尼。然而那满墙的刻有供奉者名字的千佛墙(小关帝像)几乎没了空位,佛龛里摆着来自全世界的各个单位的小关帝神龛,也已经余位寥寥了。(关老爷兼职财神爷是不会差钱的。)整个庙宇充满庄严与生机。
每年9月29日,关林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到那时就是盛况空前。听王老师说泉州到现在还保留浓郁的关帝信仰的风俗,男女老少齐上阵的那种。民间总是不断流传关帝爷显灵的故事,也许全民崇拜全民信仰,其本身就能生发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能量来吧。
北宋皇陵
研读完宋史,我们就开始了宋陵探访之旅。汽车经过县城小镇村道,最后是一段泥泞的黄土路。路边偶尔会看见一个或人或兽的大石雕像,我们穿过一片片玉米地,在一个丁字路口停下来。下了车,往前走几步,一排的大石雕像高出玉米地一大截,在烈日下气势逼人。最近的是个武士模样的,王老师介绍这是镇守陵墓的翁仲。
左右一对,果然另一边的石像半截埋在土里,小半截藏在玉米植株里,头和肩伸在外面。他们在这立了千年了,还是这么干干净净,雕工精美,纹路细腻。
除了翁仲武士,还有大象、象奴、马、马官、虎、外使、文臣、武将等,造出万国来朝的气势。这些精美的雕像比复活岛上的巨人雕像要更早更精美,这片田野上却随处可见,他们或站在天地间,或倒在地里,或埋在土里,来了,就不再离开。
太重了,推倒或搬走都超级费事,且无多大意义,又烧不了,他们除了守墓别无他用,于是就幸存下来。阅尽辉煌、战火、毁灭、耻辱、偷盗、荒凉、宁静。
地下珍宝早被金盗空了,威仪的地面建筑也被元烧光了,如今只剩下他们继续守卫着这片沧桑的时空,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千年的往事。如今看宋陵就只剩当年“最不值钱”的石雕看。但他们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是千年来屹立田野上的宋代雕塑艺术代表作。
永泰陵在田野玉米地里,蓝天白云下,给我更大的震撼。我更喜欢这露天的田野博物馆。除了需要加强一下安保,毕竟这是千年的宝贝。哎,中国的宝贝太多了,疼不过来。
永定陵在一个小山坡上,进出口处车流量大,没有什么缓冲,又是坡上,交通安全堪忧。去的时候是中午,石像被圈起来,关着门,也不见卖票人,远远看着两排同等规格的石像。倒不如散在田野自在。
永昭陵在闹市里,是宋陵中唯一一座开发复原的,雕像也是最高大的。在这能感受大宋帝国当年的威武。这里神道两侧的石刻群是最完整的,他们雄浑高大、形态逼真。武士勇猛,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手捧贡品,身披大袍,人物形神兼备。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石窟寺
好在同伴们宁愿苦点晚点,一致坚持去石窟寺。否则亏大了。石窟寺是个不起眼的地方。游人不算多,建寺却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所有价值都在石窟佛雕中。外面看着一堆土山,这是邙山之尾,整个邙山就这发现一片坚硬的岩石可供雕琢。
我一个门外汉,也顷刻被它的美震撼到了,直觉比龙门石窟还美。这里的佛像雕刻手法与别处不同,有几个石窟是可以走进去的,中间一个大方柱,四面各雕一个大佛,上下周边皆有装饰,除开出口,周边石壁、天花板都有佛雕。
穿行在其中,你首先被美到了,震撼到了,一种肃穆、静美流淌在你的周围。(我在写这些反思文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抓到一点古人雕刻石窟佛像的原因了。这些雕刻艺术首先是美,这种美能传达信仰的力量,它能吸引人、熏陶人。所以传统文化,要所谓的复兴,道理也是一样的。)
七夕茶会
经王老师讲七夕,才知七夕本意并非中国的情人节。古时七夕是女儿节、乞巧节。为什么女儿要乞巧?因为女子属阴,心思细腻敏感,想得多,做得少。为达到阴阳平衡,适当强化一下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提升阳刚的一面。
七夕之夜,我们在亿万年的嵩山下,上千年历史的会善寺门前,两千岁的银杏婆娑树影旁,那晚的月亮是半圆的,蛙声不远,鸟鸣就在身后林子里。我们的七夕茶会在这样美好的天地舞台里开始了。
小茶几上用纸巾罩着手机的灯光,营造出温柔的光晕,互相聆听彼此对此行游学的所感所悟。没想要煽情可说着说着,大多都没逃过眼泪。有曾经委屈的泪,有曾经迷茫的泪,但更多的是此行感恩的泪。
哭过之后开始“乞巧”的节目,穿巧针、用凤仙花染指甲,还有我们仓促上阵的七夕诗词朗诵表演,一群孩子妈重拾少女心。最后以论语演绎汇报演出结束。没有天光,只有几个纸杯罩着手机灯的光影,刚好上十来个台阶到千年银杏树下,寺庙大门前。这是最浪漫的小舞台。
看不清脸,那又何妨。一样有笑场得一塌糊涂的,一样有最佳表演的。最后大家一起现学现唱《程子之歌》谢师谢幕。
那晚的风微凉出极致的温柔,那晚的树影静默出浪漫的柔情,这七天的美好都将随之一起存入记忆的深处。曾经求学的遗憾,无意中得到了丰厚的弥补,我感到幸福。感谢PEER,感谢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