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为一教师养成计划在去年游学项目开展的基础上,作为先导今年上半年有序地开展了教师共学活动。经为一教育创始人、PEER特聘专家王小傑老师前期的调研推敲,也基于PEER教师社群每位项目参与老师的个人时间、学科、参学程度、参学基础差异比较大的特殊情况,游学将奔着既有重叠夯实,又有延续深入的原则,在进一步深切领会学习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精髓逐步琢磨夯实学问功夫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体悟中华优秀古典哲学和思想教育体系在现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PEER·为一己亥教师暑期游学项目是养成计划的线下拓展,也是PEER教师支持部门的特别项目,本次游学活动由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资助,PEER与为一教育联合主办,为一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并特邀王小傑老师担任本次游学随队导师。
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参与游学的教师感悟手记,以飨读者。
静虚,动直,切己,近思,内省,观照,审视自我……如果要我说一说这次游学的感触,一时间还真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脑海中会一股脑儿的蹦出许多词语来,但化而为一,要旨始终为一:践行。
从启行到返程的一周,超出我的预期太多,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也太多。
有所感
感恩协作者
一周的游学人文行走,我感动于贤婧与慧楠事无巨细地贴心安排:每一个清晨五点半那准时响起的轻轻敲门声,每一次晨诵晨练后餐桌上那摆放整齐的热气腾腾的早餐,每一次出行时那忙前忙后递在手心的各种资料,每到一处已提前联络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
几天中,每每看到这两个女孩不停忙碌的身影时,我常反问自己: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与她们有什么关系,何德何能受到这样的宠遇?如果说有缘由,这份唯一能解释得过的缘由就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升自我、不断成长并用这份成长回馈给更多学生的这一份大爱,对中国当下基层教育良性循环的美好期待罢了。
感谢这两个美好的女孩,从她们身上反观自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对曾经对学生说过的一句话“改变了你们,也许就能改变你的家庭;改变了你的家庭,也许就能带动你家庭所在社区;带动了社区,也许就能带动整个社会”有了更深地理解:真正的家国情怀,不需要轰轰烈烈,它体现在每个人的细微言行中。
感恩相遇之人
亦感动于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那一份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中岳庙廖道长那一份对自己所钻研的文化的痴迷与自信,吕老师那一份讲解天地之中文化时眼神中的光芒及背后那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行嘉师傅那略带腼腆、语气轻柔却分明透着力道地对教育的朴实理解,无不透露着一个共同的信息:做并热爱着你在做的每一件事,享受做着的过程,就是对自我,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这两年以来,我一直困扰、囿于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愿意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觉得离自己所向往的站在讲台上,上着自己喜欢的语文课,闲暇时写写字、看看书的生活愈来愈远,但又明明知道一时半会改变不了,在纠结痛苦中总想着要如何摆脱它。
其实也一直明白,之所以如此,因为那是我生活的舒适区,自己一直不愿意走出,也不愿意正视现在的自己,有时甚至厌倦这种每天被各种琐碎的事务占据了大量的日常时间的工作。
有所体悟
这次游学,让我明白了,归根结底我还是没有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曾经的小伙伴与领导对我说过的话,王老师那天在行走中又提到了:当你身处不同的职位,有更多的能力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时,从某种程度而言,不也是在渡人吗,这不也是你的成长吗?
想想自己这两年走上新的岗位以来,所做的多多少少地这些事情,不也是一种收获吗?为什么非要“我执”那么深,只考虑一己之感受?
八天的游学,尽管还是没能彻底释然,但从这些人身上,我至少明白了一点:不急着问结果,你只去做就好啦!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相信迟早有一天,梦想的光总会照进现实!
有所思
纸上学来终觉浅
八天的行程中,我震撼于一路行走中所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以来,觉得自己也还算是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且一直在学习中的人,但这次游学让我彻底意识到自己的浅陋。
站在中岳嵩山庙中,跟随着廖道长的讲解一路行走,一路追根溯源,几千年历史中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炎黄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战争时期的生灵涂炭,都在道长的娓娓道来中一一呈现,周围是几千前年先贤圣哲亲植的古柏,四千多年前的古迹就这样自然地呈现于眼前,天地之中的轩辕台旁。
一群小孩在比划着、说笑着、挥动着小手跳跃着,与周遭的一切是如此地和谐、美好。古木参天,历史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生命的传承、沿续,历史的神圣、庄严,种种思绪在头脑中交织,莫名地感动。
八天的行程中,亦震撼于王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及言行举止中所传递出的如何为人为学的信息。从中岳嵩山到崇福宫,从三皇寨到田野中的北宋皇陵,从晨起诵读《大学》到共学《论语》、《近思录》到每日的反思总结,一路走来,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处场景都是教材,在王老师的讲述下都会变得如此生动深刻,令人着迷。
行有不得,求诸于己
8月1日下午,一行人静坐于嵩阳书院中,静谧中静静聆听王老师的第一课,懵懂状态中,王老师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的是谁?照的是我们自己。”
瞬间如醍醐灌顶,那一刻我回答王老师提问时的慌张及思绪的混乱,不正是我自己当下状态的真实写照吗?对此行研学的不够重视,行前功课做的不足,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长期以来所积淀的折射。
从那一刻起,我时时以这句话警醒自己:行有不得,求诸于己。多反观、内省,多从自身找原因!
接下来的几天共学中,王老师事无巨细:从《论语》演绎到共学《论语》、《近思录》中严格地提问,反复地告诉大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字眼,多做扎实功夫,在对每一句的讲解中,会处处延伸到行动的低度、为人的高度。
而且王老师反复地强调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来自于他的生命体验。这其实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我们,书本上的每一句话都要思考并落实到做的层面,如果只是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不能化为行为处事的方法,那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所有的学习都发生在真实的体验
渡人渡己,只有把自己的修为炼好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到更多的人。从王老师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这点。从餐前感恩词到止语用餐,从共学中要求的逐字逐句,提从问到晨诵、晨练中怎么用气,他都会细致地一一观察着每位老师,细心地纠正着大家不到位动作,告诉我们怎样的方式才对自己的身体最为有益。
从郑州接上我们开始,整整八天的行程中我们还可以在车上打个盹,但王老师一直当着大家的司机,没有休息,途中还要针对当下即时即地产生的问题阐释着一些要点,还会在车上提醒大家利用好时间,做做功课,甚至会不惜绕路去往玄奘故里,只为了让大家体会种种不可言传的感受。
功课做的不扎实时,王老师会严厉地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每个参加共学的同伴因人而异地进行不同指导,每到一处会如至亲般告诉大家要怎样拜文昌庙,提醒用慧泉水中拍拍自己的额头,老师的良苦用心如此!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若非亲非故还有谁会如此这般地教你?还有谁会如此直言不讳地给你当头一棒,教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所有的学习都发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时时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
自参加工作以来,也一直比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会带学生在课堂内开展很多活动:让学生自主出试卷,当小老师,自主策划从团队分工到记分员到辩答双方成员组织知识抢答赛,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计分……但这种体验式学习还是较为散漫,自己头脑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形成体系。
自2015年走进“悦读致远”以来,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语文课堂的建设,自认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次游学给我很大的震撼,长期以来,受现有体制的束缚,很多的事情无法如自己所愿开展,但是否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内,采用这种行走的方式,把行走的内容引进课堂内,利用休假的时间,充分利用好在地的资源,带学生发掘本土文化,一学期做一到两次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是也可行吗?
在语文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阅读素养培养,虽然会带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开展读书讨论会、课本剧表演,但是否可还再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在班级时评主题演讲团队中增加一些切近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元素,让我们更深一层地明白:热爱,应该从切己处着眼,从自己家乡的人和事起。
先为人,后为学
一路走来,老师教我们读书,读人,读事,临行前赠给大家几个词语:顺序、力量、为一。谆谆教诲劝诫大家一定要去行动,只有实践后才有资格去评判。同样身为人师的我,在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课都会在黑板上写下这六个字:先为人,后为学。
语文课是如此,当班主任时也是如此,很多学生甚至毕业多年后还会告诉我,多年后他们对这高中第一课上所学到的这六个字的感受。
然而这次游学后,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修为是多么地不够,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师者并带给学生更多远行的力量,我还需要更多的修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一辈子的修行,就是要不断找到边界”。
“真实的语言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也是在真实地场景中生发的”,“质疑了,就要去求证”,“目之所及,身之所感,都是教材”,“懈一时便是暴一时,懈一事便是暴一事”,“渐失之,慎始”, 一一体会老师给大家说的每一句话,你会发现“大道至简”,“天道为一”,只有自己去践行,去行动,去取舍,去求证,并能坚持走下去,方能渡己,也才能更好地渡人。
今后的生活中,做好一直在做的每一件事,用一颗沉潜的心,做一个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内省中践行,并始终如一。我希望自己能谨记于心、付诸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