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期待已久的第十期毅恒讲习堂“七年风雪七年灯”如期而至。本期邀请到的主讲人是王洪波老师,他曾在高校教学,离开后从事金融工作,后在青海藏区参与教育工作。他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青海藏区办学的经历,以及成立热梦科巴艺术团的过程。
本次活动中除王洪波老师分享外,热梦科巴艺术团的高宇老师和张鑫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靳大成教授以及现场伙伴和嘉宾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现在,王老师正在为2019年热梦科巴艺术团的夏季演出招募志愿者担任暑期随队老师,感兴趣的朋友可见文末。
编辑 | 黄天罡
七年的时间,王洪波老师在青海化隆县金源乡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教育实践。那是青海省东部的高原深处,一个叫科巴的村庄,与65公里外县城的连接仅靠一辆最少行驶三个小时的山村交通车。就在这交通、通讯、教育、生活等各种环境都十分有限的地方,人们极少能与外界联系,在孩子们心中,除了放羊和种地,便是医生和老师。
藏区的孩子经常会耳朵流脓,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孩子们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护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失聪。
在科巴的五个村子中,仅有一所山村小学具备完整的学前班到六年级教育,这所学校是化隆县金源乡科巴完全小学(简称科巴完小)。
2012年初,这所小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师人员都严重短缺,不少孩子也因负担不起而早早辍学。王洪波老师在到来的一周内,便对山区里人们的文化基础有了大致的了解。村里许多人为文盲半文盲,也有很多女性不认识藏文,学生对汉语的认识基本处于陌生状态,除了课本便没有其他书籍,对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只达到课本20%左右的程度。他们上学的时间也很有限,常常是一天赶牛吃草,或是去山上挖虫草,一天回学校上课,交叉进行。
因为孩子们缺乏最基础的常识性知识而无法教学高一点的东西,王洪波老师一边向外界筹集带汉语拼音的低幼书籍、字典,一边给孩子们上博物学课,来补充他们缺乏的综合知识。
(男女生分别朗诵汉语古诗,卖力地背诵可以看出他们在努力学习与说出汉语)
一个学期之后的期末考试,王洪波老师所教班级的数学平均分在全乡中排名第一,但他和另一位同时支教的小徐老师所教的语文却排在全乡最后。这让王洪波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平日提倡的那种启发式教学,在大山里的藏区是非常乏力的。要想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教育教学取得成效,必须要成体系、持续的走下去。除此之外,还要走出大山的封闭,走出思想的封闭。
大山里的孩子虽然物质匮乏,但在山里自由的生长与自然、文化的连接,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体系。从枯燥、程序性的书本学习中解放出来后,对于音乐舞蹈有着自身的敏感与理解的他们,立刻展现出自己灵动而欢快的本性。
2012年6月底,因为山区教学的一定影响,科巴完小的孩子有机会被邀请到合肥进行一周的游学参观,但名额有限。为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王洪波老师立刻答应,马上抱着电脑跑到30里外的乡镇内一棵搭有电话线的树下寻找信号,与邀请方沟通相关事宜。当王洪波老师在乡里寻找信号时,小徐老师则在村里与孩子家长进行出山的沟通。由于语言交流不通、思想的不同,小学的所有老师以及孩子家长都对出山这种怪物十分恐惧与抵触。
经历重重阻碍与挑战,再去不断地克服与挑战,终于有孩子家长和一个藏族老师同意孩子出山。为了出山去,即使要凌晨三点上路翻山越岭还遭遇拦截,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与曲折,他们也终会克服。
王老师十分注重藏区孩子到城市后所见所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落差,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特别叮嘱带队老师一定要每天找孩子们谈话聊天,问他们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向解释他们没有见过的事物。
有了第一次出山,后面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2013年,科巴的孩子去到了北京,继续游学。参观了首都的很多景点后,他们在北师大做了一场两个小时的小型演出,为日后的《热梦科巴》打下基础。
(小小的讲台,成为孩子们第一次小型演出的舞台)
第二次的出山使更多村里的孩子和家长相信了外面存在着不同的世界,思想的封闭开始一点点被打破,同时,艺术与梦想的种子开始在孩子们心中发芽、长大。
2013年底,王老师创作藏族原生态歌舞剧《热梦科巴》,并在学生中组织成立艺术团。
因为山里辽阔的自然环境和藏区孩子对音乐节奏特有的灵动与敏感,孩子们的声音纯粹而动听,她们的舞蹈也浑然天成,经过比较系统的声乐和舞蹈训练,她们在舞台上呈现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
2014年初,王洪波老师在完小开始了歌舞剧《热梦科巴》的排演。
(像往常训练前一样,在寒冷的大山里,孩子们勇敢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借助悬崖来阻挡寒冷的北风,并且让她们通过呐喊来打开胸腔预防生病,同时也是在为歌舞剧做准备。)
歌舞剧《热梦科巴》,讲述了一个山中女孩在放羊时睡着了。她梦见许多强巴神出现,还有不同的山神。女孩问这些法力无边的神,在大山那边还有什么,要怎样才能走出大山,可神们却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因为,他们也只是山里的石头。而这些不同的神,恰好是支撑山民内心久远的敬畏。
2014年,王洪波老师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拿来做了舞蹈、声乐、戏剧、表演,把山里村子中各种原生态的要素融入其中。王老师说,更重要为的是给这些孩子内心注入一种文化自信。
《热梦科巴》初演于西宁广场,正式首演于深圳锦绣中华。第一次坐飞机的孩子们,充满了惊喜与好奇,为了让孩子们克制自己的兴奋与激动,王老师不得不夸大飞机的危险性来吓唬孩子们。
接下来在西安、北京、香港、澳门等地,《热梦科巴》一再上演。在2018年更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儿童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
有了第一个歌舞剧,后面便有了儿童剧、音乐剧、舞剧、话剧、声乐套曲、高原木偶剧…
原先见到人会眼神游移、怯懦弱小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亭亭玉立、勇敢大胆,在舞台上自信而热情地展现自己;原本没有一丝可能走出山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有的通过阅读丰富的书本而在文化课上有了很大进步,有的通过艺术道路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
命运总是有不同的岔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走出他们父辈生活的轨迹。曾经在艺术团参加演出的女孩多杰卓玛,最初开始接触了一些声乐形体,并有了一点自信,后来被迫辍学送去他乡学做工。几年过去,卓玛回到了村子,准备结婚生子,重复自己祖辈一代代相同的命运。
山中的艺术团,仍然面临着很多艰难处境,但看到孩子们的生命有了改变,看到他们双眼中的向往与信任,看到他们生活中的热情与坚持,这些进步与成就都告诉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分享结束后,靳大成教授对王洪波老师的分享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观众朋友也与王洪波老师进行了互动,大家都感慨于王洪波老师在青海藏区七年内所做的教育实践和巨大成功,同时王洪波老师也表示,欢迎并且希望有志愿者可以来到他们中间,为青海藏区的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2019年夏天,热梦科巴艺术团将会在北京多地有演出,希望招募志愿者担任暑期随队老师,参与和见证藏区孩子们的生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