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满怀期待的春季学期,因为疫情的影响,迟迟未能开启。PEER空间作为实体空间的躯壳也被锁在了空荡的校园里。但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实体的空间,PEER空间联结着散布于世界各地的PEERs,他们的知识与能量让我们得以将空间的意义无限延伸。
因此疫情期间,空间部门发起了多场“无限空间”活动。
近期,PEER合作的学校陆续开学,空间挚行者们也终于完成了线下培训,去往了各自服务的学校。空间的活动终于要再一次和它的实体相结合。那么,这个春天里,“无限空间”带我们云游的地方有拥有哪些别样的风景呢?
作者丨许丹莹
PEER空间
看到PEER发起无限空间活动的时候,我正在“有事可做,但怀疑人生”的疫情居家阶段。一切“停滞”消解了原本紧迫的困扰(比如找工作写论文……),令人直面生活本身。
戏剧几乎拥有着与人类同样的历史,具有遍布人类的社会广泛性以及千差万别的形态。于是我发起线上读剧,想通过剧本来和大家讨论一些困惑。
共创阶段智囊团伙伴们的热情在意料之外,很多人表示希望参与。我想那不如借机建立一个戏剧社群,召集感兴趣的同学们和alumni,去分享、朗读和讨论多主题的剧本。社群成员可以参与活动,也可以随时发起自己的读剧活动和讨论。同时,我们也可以多进行戏剧线上资源分享,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共创时智囊团对于线上戏剧效果的一些担忧引起了我的思考。剧场里的演员和观众形成一个独特的场,在共同的几个小时内共振——然而疫情颠覆一切,所有剧场关门演出取消,戏剧人“失业”。
但是,戏剧是人的艺术。
通过网络,人如何连接?“线上剧场”里人还能产生哪些能量?于是,探索戏剧在脱离实体空间后的能量可能性也成为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这些曾令我们迷茫困惑的话题,在实践线上读剧后都慢慢得到了解释。
活动形式
活动每期8-15人,采取自主报名形式,包含讲剧、读剧、听剧三种角色。每期活动会有一名社群成员作为主讲人带着和自己有着某种联系的剧本来(除了世界戏剧日临时发起的《三姐妹》),带大家分享和探讨剧本。
通过和社群伙伴的共创和对过去线下读剧活动的经验总结,我制作了《线上读剧沙龙活动攻略》,给主讲人剧本选择、活动设计和执行方面的支持。主讲人需要提前思考: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剧本?你希望通过剧本带领大家探讨什么主题?然后再去选择要读的戏剧段落,并思考哪些方式可以带大家进行更好地探讨话题。
读剧至今举办六期:老妇还乡(许丹莹2.22);安提戈涅(张馨月2.27);玩偶之家(周玥、明玖3.1);爱在黎明破晓前(潘大江3.5);游园惊梦(龙丹3.17);三姐妹(无3.27)。
剧本封面照
多种形式的主体探索
实践发现融入教育戏剧元素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跨越空间融入剧本, “教育戏剧”不同于以展演为目的的戏剧教育,是运用戏剧和剧场的技巧,来实现教育的目的「1」。它关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它不以表演为目的,过程就是它的目的与结果。通过剧本情境营造探索空间,参与者成为引领角色行动的主体,投射出的是自己并对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索。
线上营造情境的尝试
由于没法使用灯光和布景营造场景氛围,主讲人们根据剧本特点,在线上剧场中借助文字和思想营造情境。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开头的舞台说明中详尽的描述了剧情发生所在房屋中摆设、以及主角娜拉出场时的表情、动作,主讲人周玥、明玖让参与者轮流朗读后猜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参与者可以带着脑海中浮现的房屋画面进入情境,同时通过“家庭初判断”的讨论对所扮演角色有一定的代入。
《玩偶之家》剧照
“你会用哪三个词形容心目中的爱情?浪漫、短暂、虚幻?纯粹、简单、激情?还是甜蜜、理解、随缘?”——这是大江主讲的《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开场活动问答,词汇之间的碰撞也唤醒了参与者对于爱情的记忆。
最后有参与者总结剧本中男女主是从聊“过去的自己”、“现在的别人”到“现在的彼此”。而参与者们也从基于过去记忆爱情定义进入情境,尝试去了解当下彼此的所思所想。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线上读剧探索的创新
教育戏剧大师桃乐丝·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认为戏剧是“由思想、文字与姿势所组成,其中交织了人们在某种绝境中,去施与、接受或浮现的方式。而一个剧本就是一系列事件的顺序,来显示一个人或多人,在进入一种绝境时,他总是必须要去解释与应该要(如果可能)去解决”「2」。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戏剧本身的特点,承载着思想由文字和姿势表现,另一方面戏剧可以让人置于某种“绝境”,我理解为平时生活里不一定会遇到的情境,情境中的人需要去探索和生存。教育戏剧将参与者引导到“某种绝境”(a state of desperation),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状况,去找寻一些有意义的提示、有意义的发现、有意义的方法与步骤,以深入问题的内层。
读剧过程包含着某种“契约”,“入戏”和“出戏”提供了探索空间。一些主讲人尝试让参与者们以所扮演角色的立场进行讨论。
比如《老妇还乡》中,扮演小镇居民的伙伴们在讨论是否同意为钱财杀害伊尔时,一部分“居民”同意,因为伊尔本来就干了坏事;一部分“居民”反对,因为即使他干了坏事也不能用非法手段杀死他。而“伊尔”则从居民对他的态度中感受到“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死,只是不能是自己动手”。这个过程包含对剧本的理解和真实世界的投射。
“出戏”后回到自己,有人提到最后伊尔“决定“死亡而他也成为了唯一获得“人性”的人;也有人结合现实思考是否存在“绝对的公正”,每一位“居民”所谓的“正义”也是基于自己立场和诉求的“正义”。
除了语言外,活动也尝试用其他创造性方式探索表达的可能性。《玩偶之家》和《老妇还乡》分别用“姜饼人”绘画方式探讨了剧中娜拉和克莱尔的形象。
姜饼人的绘画展示
线上剧场探索延续
除了活动当下之外,“线上剧场”还支持探索延续。在《安提戈涅》读剧的最后,主讲人张馨月延续角色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讨论提出疑问:作者索福克勒斯自身的立场态度是什么?并提供“知人论世”的线索供参与者继续思考:1.考虑索福克勒斯的个人经历;2.古希腊民主制度中戏剧的作用;3.消失的文档;4.安提戈涅的原生家庭(她的父母,在俄狄浦斯王里有所刻画)。
龙丹主讲的《游园惊梦》读剧,除了剧情讲解外还补充了白先勇的创作历程。读剧结束,大家被钱夫人的“痴”所出动,开始思考艺术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有人担忧是不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有人联想到自己在接触戏曲爱好者感受到的纯粹,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后续不少参与者观看和讨论了群内分享的相关戏曲和纪录片链接,继续探索答案。
《游园惊梦》剧照
在关系中自我觉察
比较参与者在不同主题中的卷入程度,我发现“情感”类别的剧本中参与者更容易进入剧情,且后续会意犹未尽地自发讨论。而关于“正义”“性别意识”等抽象概念的讨论往往难以深入。
和馨月交流,她表示同感,并且认为这段时间所有人都在被迫卷入公共事件“疫情”中,是很好的公共议题讨论时机。而“爱”是永恒的主题,大家即使没有这次机会也会继续思考。因此,我们读剧2.0活动,在基础读剧之外在社群中招募能连续参与的伙伴进行主题讨论和基于主题的图文打卡。
戏剧很重要的一点是关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希望活动能鼓励参与者对自己和世界有更多感知进行个人化的记录,并提供反刍的机会。初心我们希望读剧2.0能和戏剧有更多的联系,参与者可以参考戏剧中的要素,去深入思考社会与自我;二是作为记录者,进一步去理解戏剧创作者。因此,我们想打卡中可以逐渐加上剧本中的台词,和自我思考相呼应。实践中发现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参与者打卡中没有包含这一部分。
活动延续两周,两周的主题分别是“关照外界:世界怎么了”和“关照感受:什么牵动你的心”。每周开始,我们都会对议题做简单的延伸讨论,之后每天进行议题相关的一图一文打卡,周末进行总结。
讨论过程中,我们思考了自我定义“内与外”的标准,并通过了解、理解和参与三种方式对“内”和“外”进行关照。一位小伙伴对于“外”的定义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人或事”,于是为了打卡尝试走出舒适区,去关注平时不怎么看的新闻,以及其他未做过的事。这种勇气令人惊喜。
一图一文打卡部分截图
由于课业冲突,活动从第一次讨论的15人,到最后一天讨论只剩4人。来自江华二中的蒋同学是唯一坚持打卡到最后一天的同学。她谈到因为QQ群置顶了,每天都会有意识把感知到的内容进行打卡,记录成为了习惯。总结“外”与“内”的两周打卡,讲解表示“感受”的部分对她来说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记什么”。
在“关照外界”主题时,她在和同伴交流“自由”和“梦想”后发现同一词汇下每个人会有不同解释;在“关照感受”时,她记录下由音乐、诗歌带来的即时感受,以及电影所带来的关于个人看待世界的思考。真的做到了捕捉感知到的每一点灵感。
回到戏剧本身
馨月总结里提到古希腊戏剧最精彩的部分,在弱者与强者的博弈——神与人、命运与自我。在永恒的对抗中,人的欲望赤裸,人的激情燃烧,人的理性如明珠灼灼,蒙尘有时,光明有时,越曲折越是故事。
回到最初的疑问,线上剧场还能有多大的能量?在一次次的线上剧场活动中,我们或许找到了答案。显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故事的力量都不会减弱。而另一部分能量来自于人本身。参与故事的人以语言和思想构造戏剧,投射自己和世界,在关系中彼此观看和觉察。
一个多月来,曲折故事将我们连根拔起,让我们脱离所熟悉的安逸的环境,去面对那未知的无限去勇敢地探索。探索的勇气和涌动的思想熠熠生辉。也希望这些能量可以延续到真实生活,对外保持感知,对内诚实。
活动最初时候调研了社群成员们对于活动的期待,有人希望更多地了解戏剧,有人期待更多的讨论。在活动中,常常有小伙伴感慨“越来越喜欢读剧了”。我想,这个活动至少创造了一个了解戏剧的开始。
有一位参与者在读剧后借用《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台词表达感受,“真奇怪,就好像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属于我们——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如果灾难会消解一部分生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又会使生活重新建立。最后借用活动初始共创成员之一向秒的话,继续“读剧吧,听剧吧,讨论剧吧!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马利文.教育戏剧:以戏剧作为人的学习媒介[J].人民教育,2016(18):32-35.「2」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心理出版社, 2003: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