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教师社群的老师们对于苏尧一定不陌生,能在诸多线上或线下项目中找到她的身影:工作坊、分享会、回音共话、项目式学习……
从工科转行的苏尧,逐渐在自我探索与教育创新的路上找到了坚定前行的方向。她陪伴并见证了PEER教师支持项目从零到一的生长,也记录了许多关于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的思考。从日常生活潜藏的现象里,寻找着未尽的方法与解答。来听听她怎么理解教师支持,她看到的教师支持又是怎样的。
口述丨曾苏尧 PEER教师支持项目顾问
采访丨卢自伟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从工科转向教育
说起选择从工科跨专业考研留学、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原因,算是从前就埋下的种子,我对教育似乎有着不竭的兴趣,在读高中或是大学时,常常会去想很多教育相关的问题,哪怕这些思考是没有任何金钱或其他现实价值的回报,就单纯因为喜欢而思考。
现在回想跨专业备考和申请的经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在大量地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时,总有一种很兴奋的感觉,就像是把之前的包袱给放下了。之前学的专业并不是我特别热爱的,只是我相对喜欢的,因而没有很强的动力去做事情。
但在转型走教育这条道路的时候,也有困惑、迷茫的阶段,毕竟要放弃很多东西去开启一段完全未知的旅程,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更不知道我换了专业之后,未来可以去从事哪些工作。
变得坚定是因为深入了解自己担心的事情,第一方面进行自我的探索,去找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可能在什么时候特别有热情,特别有好奇心?第二方面是去了解想要转去的领域未来职业的方向,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还包括在这个领域里面哪些方面是自己觉得想要为之奋斗的?也可以一边参与一边梳理,不断接触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在接触之后再深度地去反思和调研,看到大家在这个领域做什么事情,慢慢地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年前刚回国的时候也挺迷茫的,不知道要做什么,因为在美国教书的时候感觉特别累,所以没有着急找工作,想要先休息一段时间边了解国内的教育现状。当时国内创新教育的话题比较火热,这些创新教育的机构在做什么?现在国内比较前沿的教育在做什么?
在探访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原来还是有很多人脚踏实地在做教育创新,做推动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事情,包括我后面自己在做教育创新的时候,也会想到有很多同行的人,大家都是一起努力坚持着。
教育创新的浪潮之下仍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针对一些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我认为还有更多元的方式去帮助其成长,这也促使我自己往这个方向深入探索下去。
探索教师支持的方向
初识PEER
接触到PEER是在14年的时候,那时候在纽约读教育的研究生项目,因为我当时想做一些关于了解中国教育现状的事情就自己在网上搜,偶然看到PEER,于是以此为契机有了联结。
PEER做得很棒的地方在于对服务群体提供可落地的长期支持,PEER所关注的价值观和理念都跟我很契合,那时候我特别关注的是县乡教育,包括学生和老师、当地教育的生态是怎么样的。
我回国之后跟着刘泓到湖南的项目点学校去走访了一圈,在当地才亲身感受到县城教育的细枝末节。那时候还没有成立教师支持部门,之后他谈到建立教师支持项目的想法,因为我本来也对教师成长与发展感兴趣,加上走访的时候发现了支持教师的必要性,就以顾问的身份继续参与。
教师支持项目的演变
PEER一直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寒暑期项目和PEER空间来赋能学生,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学生在寒暑假结束后或离开了PEER空间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逐渐消退,不是一种持久的赋能。所以我和贤婧都认为如果能够动员并支持到老师,让老师能有改变和提升,那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里也可以变得更好。
项目点学校因为长期的合作基础,学生们对于PEER比较了解,在学生的影响下,当时出现了一些对PEER感兴趣的老师,所以也有以这些老师作为教师支持项目开始的契机。
在筹备教师支持项目的时候因为不能准确得知学校的态度和老师的需求,于是去找学校走访,分别和校长还有老师们聊天,去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期待。最初设想是将老师们的成长路径分层,提供对应的项目服务逐步推进。是一个思考怎么搭建教师支持体系的过程。
当时出发点更多设想的是去寻找对项目式学习(PBL)感兴趣且愿意开展实践的老师,从他们开始,撬动更多老师参与。后来发现一所学校里对此感兴趣且积极投入的老师非常少,我感觉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能做到的线下的支持是很少的,很难具体支持到老师。另一方面在我们访谈完老师才意识到PBL这种模式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老师来说操作难度比较大,与教学大纲的结合也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老师很难持续开展。
所以也和贤婧在不断调整方向,从驻扎在项目点学校到线上支持,从工作坊到教师组队立项,突破口是通过回音共话开辟了和老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老师的困扰和需求,逐渐地调整支持老师的项目和服务。
与社群老师相遇
在和老师接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在回音共话和刘杰老师聊天时,他向我介绍了他自己设计发明的一套项目式教学的方式,他自己惯用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是一套在中国本土就可以很好实施的一套方法。当时就很惊讶于老师的创造力,居然可以自己发明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这是基于他自身面临的教学问题所发明的,非常适用于他的课堂,后来他做了一个地理学科的迷你项目式学习。
很多次在和PEER教师社群的老师交流时,看到老师们对教育,对孩子,那种全身心投入进去的状态很受震动,老师们不只是在关注学生的成绩提升,同样在关注着学生的个人成长,职业规划等等各个方面,而且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寻找可以带给学生提升的方法。发现其实很多PEER的核心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性:特别愿意去学习,特别愿意去探究,对教育葆有赤子之心。
我会感觉做教师支持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但其中有一个核心就是去看到并且理解这些教师的困扰和需求到底是什么?从真正可以匹配到他们的需求的方向,加以操作性强的支持方式入手。
要相信老师自发的创造力,当我们的理念和支持可以启发到老师并提供适时的协作,老师们就会自发地在实践中创造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或者是想要达成的目标的方法,这比我们直接提供建议更可取。
贤婧和我都认为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赋能可能是未来支持老师的一个大方向,其核心在于鼓励老师自己解决问题并辅以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而非给老师现成答案。何况我们能提供的也未必是最好的答案。应该有知识内容的输入,但输入的目的不是方法的简单灌输,而是他们可能在这些方法的启发下在实践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最后这个环节一定要由老师主导,能有所产出。
一些未尽的思考
我自己也在一直探索如何为老师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我们给老师的支持一定要是完全匹配老师需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吗?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PEER社群的老师们核心需求可能不是要做PBL,他们更多的问题仍然集中在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怎么去提高教学效率。那我们怎么在教学方法、师生沟通、班级管理这些相关方面,可以去协助老师攻克最头疼的问题?
到底要支持社群老师的什么?以及怎么样给到支持?最先要面对的是老师内驱力问题,老师有多大程度的主动来获得支持?得到支持了,然后呢?我的一个观察是:绝大部分的老师可能没有动力来做自我成长的事情。
背后值得深思的是:老师为什么没有动力去主动学习?老师们获得的支持能不能解决他们当下或者一直所困惑的问题?支持老师的方式有很多,什么样的方式是能够真正回应并且激发老师内驱力的?
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先了解学校怎么搭建教师成长体系,学校怎么开展支持教师的工作,老师们的反馈是什么。教师支持如果脱离学校,只是从公益机构第三方的角度就容易浮于表面,所以要结合到学校。但与此同时,你又要思考在这个话语体系下可以怎么去共情老师、引导实践?
有目的的访谈和无目的的闲聊是发现老师需求最便捷有效的方式,跟老师聊天时他们会讲到很多课堂上的困惑、自己的创新想法,这些对话非常鲜活且立体地呈现了教师目前的状态。
PEER现在做的更多是对县镇一线教师的支持,师范生在读期间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我能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教师支持工作是在补之前师范教育时的”漏洞”。在职教师的支持也需要回溯并结合师范教育与未来教师的培养方案。
回到PEER教师支持的方向,我觉得仍然是从老师自身最需要被支持的角度出发:在老师最迫切最棘手的情况里找到最小切入点,我们提供老师所需的资源和相关支持,有时甚至只是真诚鼓励与长期陪伴,老师们就会在实践中汲取力量,自发地找到解决办法。
我始终坚信PEER教师社群的老师们,在见识到足够多的可能性之后,有能力和创意去自主地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