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约刘杰老师访谈时,他正在参与第二期以“分层教学”为主题的教师共学小组,探索如何通过课前预习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从加入PEER到现在,他经历了挚行伴夏、暑期游学、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冬旅人……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对话与联结,他体会到寻得共鸣的喜悦,师生关系的翻转,以及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实际课堂的突破与困惑。
从大学“碰巧填报师范类”,到开始“有了对教育的探求”,这位在学生眼中“蛮凶的,很严格”“负责又幽默”,在同事评价里 “内心很温柔很萌”的老师,真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怎样在现实中坚守对自己对教育的赤诚与追求。
采访丨周叶昀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缘起:伏笔与偶然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高考时碰巧填报了师范类,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工作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坎坷的事情。”作为江华二中副校长的刘杰,除了两个班的地理学科授课,平日里还需要统筹学校各种行政管理事务,但他也由此得到了许多收获,“每天有新的东西,比如解决了一个新的难题,获得了新的经验”。
刘杰并不否认自己曾经只把「教师」单纯视为职业,工作伊始,他不像一些试图改变某种现状的老师一样对教育怀抱激情和理想。“怎么说呢,可能我是相对守旧的一代人吧。” 他想了想说。像无数在生活的巧合中走向某种必然的人们一样,曾经从未想过将教师作为职业的他,却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了现在。
刘杰在给学生们讲述地理课
时光荏苒,刘杰的教师生涯匆匆流转二十一年,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刘杰对一位辍学去打工的学生惋惜不已:“这个学生本身很聪明,但沉迷电脑,经常逃课逃学,我去网吧抓过他很多次,也与他父母交流多次,但始终没有提升他对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一发不可收拾,这名学生最终被父母领回家,随后去了广东富士康公司打工,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学生才认识到文凭局限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他跟我说,公司发年终奖金时高中毕业生只发1个月工资,专科毕业发2个月,本科生则发3个月工资。因而一年之后他打电话问我,刘老师,我想自考,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啊,当然支持你继续学习。”
江华二中地处永州市江华镇,是一个以瑶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一个依靠国家补贴的贫困县。来县城读书的除了城镇学生,也有周围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本就经济条件一般,无法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拥有更为优越的资源,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高考成绩的提高,除了寒窗苦读,难有别的选择。因此,刘杰也常常拿这个例子经常拿来鼓励学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他也感到无奈:“每一届都有沉迷游戏不想学习的,但是像这样退学之后又重新联系我想要读书的,确实很少。”
曾经,刘杰也差点放弃读普通高中,就读当时有较多优惠政策的职业高中,但他的化学老师鼓励他坚持读书去考大学。刘杰笑着说:“如果没有他,你可能就见不到我了。” 在刘杰的印象中,老师谈吐幽默十分具有亲和力:“我特别喜欢上他的课。” 刘杰的化学老师本身也是当地的师范毕业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江华县,每年都有年轻的学生在同龄人学习的时候出去打工挣钱,他们未必有这样的指导者,也可能不了解继续教育。
另一位对刘杰影响非常大的人,是爱因斯坦。刘杰初中便喜欢看科学探索的书籍,那时候有一本杂志叫《科学博览》,它就像是给刘杰打开了一道科学的大门,让他在奇妙的物理知识中遨游,从那时起他便对物理充满兴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吧,偶像非常重要,他会指引人往哪个方向努力。”刘杰如是说。
因缘际会,刘杰并未从事他热爱的物理,而成为了一名地理老师。对于这份职业,他有着自己的坚定态度:“这是我的工作,我只是尽力去完成这份工作而已。既然是工作,那就要把它做好,哪怕不完美也不能做差。”
课改:转变中的学生与老师
2013年到2014年是刘杰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江华二中校方组织去长沙县七中的教学改革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他遇见了聂爱军教授,并对其教育理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刘杰感叹道:“教育应该这么做。”他一直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刷题、死读书、唯成绩论,而是要去参与、去实践。经过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刘杰开始转变对教育工作的看法,将它真正作为一份事业来对待。“这开始让我有了对教育的探求,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刘杰笑笑说。
在江华二中,聂教授也进行了一个类似于长沙县七中的课改,这是一个以“大阅读(Reading)、大自主(Independence)、大服务(Service)、大体验(Experience)”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活动、观影课等活动,体验不同的课堂模式,并有更多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在阅读课和观影会后,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分享,而阅读与观影的内容也由同学们自主选择,比如《平凡的世界》、《放牛班的春天》。
刘杰通过聂教授认识了PEER毅恒挚友秘书长刘泓,“可以说这样就与PEER结缘了吧。”刘杰笑道。虽然第一届课改刘杰并没有参与其中,但他作为联系的纽带,也加入组织管理中,并参与到接下来的教育创新实践中。“说实话,我是坚持最久的,到现在还在坚持。”
2019年PEER挚行伴夏江华二中营点大合照
在工作十几年之后,刘杰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也是他“从小到大自己的理解”,来看待教育。“让我在教育上想要改变的,一方面是刘泓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很触动人。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对教育的理念和观点,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还有能力的培养与世界观的塑造。包括对人文素养、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上的重视,这些都感染了我。”他接着谈到自己的理解:“不是掌握多少学科知识就够了,它更需要学生有一种社会责任,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培养,能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的本真。”
教师支持项目正式成立后刘杰就加入了教师社群,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推进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创新的实践。在2018年的暑期游学中,王小杰老师带领教师社群的八位老师一起在游学中研读经典,晨诵《论语》、《大学》;在2019年的空间冬旅人项目中,他和一众老师在山上畅谈历史人文;PEER在2018、2019年的暑期服务学习项目江华二中营点,都能看到刘杰的身影。他也参加了教师线上共学活动,“现在我们还在探讨在班上进行分组分层的教学模式,讨论如何做到对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在教师社群,刘杰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群人在做这件事”。教师支持团队也会协作并督促他进行实践,刘杰坦然笑道:“人没有点压力,很难把事情坚持下去。”
刘杰与陈代寿、曹玉林老师一起在嵩山下共学
2018年,刘杰结合自己对项目式教学的理解,设计了教学模型的迷你PBL课程。从构想到实践,刘杰一直存在着困惑——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项目式学习?在与负责教师支持项目的贤婧讨论了初步设想后,贤婧给了他一本相关书籍参考,但他在看完之后仍旧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将创新教学与实际课堂相结合。而后他在PEER的一次学习活动中了解到,项目制学习包含一个驱动性问题,但如何寻找这个问题,留待思考。
直到在年级组一次集体备课中,刘杰终于有了灵感。在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怎样将太阳公转这个最难的知识点讲透彻时,刘杰想到可以利用模型模拟地球公转,上一节项目式学习课程。这次模型制作不是由老师主导,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但他对于是真正的项目式学习仍存疑惑。刘杰认为,在高中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必须要和课纲教学相结合,因为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如果学生高考没有好成绩,那么无论他的项目式教学做得如何出彩,也难以得到认可。
学生的选题准备用了三个星期,再进行课堂展示。刘杰希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这期间他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时间,二是学生的管理。项目式学习对于平常教学进度有一定影响,学生的上课时间本身非常紧张,模型制作也占用他们不宽松的课余时间;在人数上,60人的大班并不利于个人展示以及老师的指导。但为了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他还是留出了较长的课时。
学生们用自制模型展示地球公转
要找到契合高中教学、与地理课堂相结合的驱动性问题,对于刘杰来说仍是个难题,“人文地理要参与社会调查,体量太大做不了,没有时间带学生出去调研;太小的问题又没有挑战性,用不了几分钟就解决了。”
刘杰觉得自己的这次尝试还不错,设计的这堂课并不会耽误学生们的常规学习。将这堂课的一些方法融入到之后的教学时,他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了,它改变了我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刘杰补充道。
现状:学习与思考
刘杰感觉,他与学生们的关系拉近了,这与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密不可分。
在提问时,他不再直接给出思路和答案,会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他只做一些点评;在讲解考试试卷时,也先让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对问题及答案的理解,他再接着补充;在讲授新课时,他会让学生先做预习,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后,把预习的结果进行展示,他再根据预习情况讲解。
刘杰希望在下一届学生中还继续开展地理模型的项目制课程,也期待能够开发一些新的、可操作性的项目制课程;另外,在学生预习方面,他并不局限于布置导学案,而是让学生们通过资料和书本,自己归纳知识点,将不懂的部分提炼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他思考片刻说:“我想这也是项目式学习的精髓所在吧。”
小组学生代表展示地理模型制作的成果
去年九月,刘杰上了一堂有关区域整治的地理课,他先以案例的形式,指导学生分组探讨,讨论完后再将小组的总结进行展示。“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展示,甚至是上课。” 刘杰也在推动小组合作,他将预习课文和作业检查加入小组合作的内容,让小组成员提前预习,互相监督和评改。
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最大的困难,“有学生跟我说,希望我像其他班的老师一样用传统的方式上课,不要搞这些新的东西。”因为不是全校都创新教学,刘杰只能似孤胆英雄般自己尝试。但正如刘杰自己所言,他所想的只是先把自己的课堂做到尽善尽美,比如在项目式教学的模型制作课后期,他加入了很多内容,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展示互评。
虽然刘杰教授的是高中地理,但看到有学生在微信上进行百词斩打卡后,他也开始了英语学习打卡。在对英文文章的赏析中他感受到外语之美的同时,他也希望不荒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读书时最让我恼火的就是英语,怎么都学不好,也正是英语使我的学业成绩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学因此没有报上物理系。”刘杰无奈地笑笑,“我的启蒙英语就很糟糕,一直在学哑巴英语,能看得懂英文,却听不懂也写不出。”
刘杰在朋友圈中分享英语打卡
学生时代的刘杰用学习数理化背公式的方法背英语语法、记单词,为了提高分数而学习英语。现在,他更把阅读英语看作一种消遣或是爱好,每天只是记记英语单词,语法倒也没太在意,只是看看文章。比起中文翻译,刘杰更喜欢在原汁原味的英文中感受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虽然我不是英语专业毕业,但还是能感受到中文和英文表达上思维的差异”。除了美文阅读,他也会在BBC这些外文网站上去看看新闻,了解一些不同立场的新闻观点。他后来腼腆补充:“当然我的英语还是很差的。(笑)”
刘杰很喜欢在阅读中思考,对于“讨论和研究”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做潜心学术研究、事业有成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们需要独自去思考问题,独立研究。如果没有这些,就很难有讨论的根基。学习也是一样,需要独立探究,讨论则是为了在交换观点中澄清疑惑。如果不经过独立钻研就进行讨论,课堂便如一盘散沙,闹哄哄的,一节课或许只能讨论一个题。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倒不如直接问老师来得有效。”
刘杰回顾在教育领域所倾注的时间与经历时释然:“只能说自己更能接受教师的这个身份了,现在,我不仅仅把教学当作工作来看待,而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由职业变成事业的状态。教学也好为人处世也好,不应奢求名利,也不必过分苛求完美,只是要把它踏实地做好。”
2019年1月,参与江华二中空间冬旅人的刘杰
如今,刘杰在教师社群中,与各年龄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和关注者们共同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实践,也尝试着运用线上平台组织网络课堂。他曾经分享过一篇英语美文《Take learning as a lifelong Career》(译:将学习视为终生事业),接下来他将继续参与教师线上共读,在疫情之下静心阅读与思考,汲取安静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