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丹老师是浙江省柯桥中学的高二语文老师。从2017年加入PEER教师社群,胡老师觉得在这里获得了“一见钟情”和“一见如故”的体验。在成为「教育创新尝试者」的路上,胡老师陆续参与了PEER教师社群的周二分享、暑期游学、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线上共学小组、线上读书会等活动,在伙伴的激励下,她践行了许多“看似不可能实现,不普通的事情”。
胡老师说,她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她的语文课堂里,学生们第一次体验到了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新鲜感,而胡老师也将教育创新的每一步思考都回归到学生本身,不断去反思,去改进,去展望下一次更好的改变。
采访丨卢自伟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初见
最早知道PEER的教师社群应该是在2017年的时候,在我的大学同学的朋友圈看到PEER的一个活动,点进去翻看公众号以前的那些文章,发现了好多让我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觉得简直太棒了,整个人都被吸引住了。马上有一种很想参与到其中的想法,刚好公众号下面有加入方式,我就果断地申请加入了教师社群。
PEER教师支持项目让我回想起大学的一个念头。我大学的时候做过大学生短期支教,但是感觉大学生短期的去一次,对当地学生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或者说不够持久,如果能够帮助当地的乡村老师就好了,只是我们当时想不到怎么去帮助老师。时至今日,我看到PEER居然在做支持老师成长与实践的事情,并且做得很扎实,很佩服。
就非常好奇PEER是怎么去支持老师的?我感觉对老师这个群体做帮助和支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老师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或者学识基础,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形式的固化,如果没有长期的支持就比较难有效果。还有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老师真的有想要改变、创新的想法?
但PEER做到了,当时就有一种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参与中联结
其实刚开始加入教师社群时没有参加太多活动,平时只是阅读群上的周二分享的内容,默默收藏,和大家也不常交流。如果没有碰到贤婧,可能我和PEER就没有再深一步的缘分。
有一次去长沙出差,当时我在班级做一个整本书阅读的项目,有很多项目的困惑,我就拜访了长沙办公室,和贤婧讲了我的想法,贤婧帮我一起分析之后给了很多思路建议,有很多建议是我觉得马上就可以去做的那种,觉得贤婧特别厉害!那个时候开始对贤婧,对PEER的印象很好,觉得以后肯定还会跟着PEER一起做事情。
之后PEER教师支持项目的活动,像暑期游学、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线上共学小组、线上读书会、推荐外部的学习活动如口述史工作坊等,基本上有时间有精力,我都非常愿意参与。
三月在长沙县七中参加的项目式学习工作坊时,我就跟贤婧说了一下,我想回学校去做一次关于《雷雨》的项目式学习,加上之前PEER和陈灿老师一起做过《雷雨》的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经验,于是,在教师支持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总算是把这个项目做了下来。
也担任过两期教师社群线上分享的嘉宾,一期是分享我之前做的辩论和语文课堂结合的一个实践,另一期是参加完口述史工作坊回来之后,和陈代寿老师、叶洁老师,我们仨一起做了口述史相关的分享。
同伴力量下的践行
和PEER这么多联结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暑期教师游学。两次游学下来,我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觉得:要去做事情,不要想太多其他的,想的多了反而会干扰到自己,如果有尝试的念头,就马上去做。
再就是要与人合作。我游学回来以后就跟学校里的几个比较志同道合的同事,我们一起组了一个共学小组。我们小组现在有七个人,还有一位顾问老师。
我们上学期就开始一起做活动,有一次做《娱乐至死》的阅读工作坊,我就是找伙伴们一起商量,一起想怎么做会更好。做《雷雨》PBL的时候她们也在帮忙,我们还一起在学校里发起过几次读书会。感觉有团队之后,就可以在伙伴的力量下做得更深入一点,考虑也会更周到。
我自己肯定想不到还可以用这么多的形式来做的,这样的合作不仅效率提高,而且大家也能在团队里互相鼓励,一起坚持下去。
其实完整的教学创新项目并不算多,但会去做很多教学上新的小尝试。主要原因首先是我自己比较想要尝试新的东西。再就是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学习,比如说我会在PEER或者我在其他地方听课、参访、分享会的时候,我会看到好的方法或者小项目,看到这些之后,我会忍不住想要回去在班里面尝试。
然后就是有一起协作的伙伴,人一多,感觉力量就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即慢慢地做起来了,有一些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不是说我自己想做的,而是我的小伙伴们想做,我们就一起去做。还有一些教学创新呢,有时候也是“被逼”,老师会有做课题和教改的任务,既然要做,就认真地做。
教育创新背后的压力与动力
遇到的阻碍有时候是来自自身:我当时做《娱乐至死》的工作坊的时候,书读完了,也感觉也挖掘到一些不错的内容,但是不知道怎么进行下一步,不知道怎么把同学们调动起来,可能就是我自己就思路或者哪些方面上被堵住了。
也有成绩的压力:在我做《雷雨》PBL的时候,班主任就担心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家长那里也有一些压力,觉得演《雷雨》的确挺好的,但是如果孩子因为演剧而成绩下滑了,那家长也会比较着急。还有我自己的压力,项目至少有十几天的时间,同学们要背台词,要试演,要讨论,作业练习就会做得比较少,学生的语文成绩可能就跟其他班级会有一些差距,自己也会着急。
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绩的压力,这个成绩的压力可能就会来自学校,来自家长,来自班主任,也来自我自己或者来自学生。其他方面的就是我自己能力上面可能有一些不足,但是现在发现困惑或者问题的时候,我就会问贤婧,或者是问其他的一些朋友。
虽然有挺多方面的压力,但也有支持我的动力。内因就主要是自己喜欢且愿意,这是很大一方面的动力。外因是有PEER,以及同伴的支持。我们的学校虽然很重成绩,但不是完全只在乎成绩,还是会给空间和支持。而且我的一些朋友、共学团体里面的同事,我跟他们说我想带学生排演《雷雨》,他们也都会说:好啊好啊,你去做,我们来帮你!
另外是学生自己比较喜欢,同学们对这个事情都很上心,也非常厉害,演《雷雨》的时候我没有要求他们脱稿,因为我觉得时间太紧张了,我说你们不需要脱稿,拿个稿子或者小抄上去也是可以的,但是他们最后演下来几乎全部都实现了脱稿,他们真的很有热情,很优秀。
课间排练的同学们
不断被看见的学生们
看见分数之外的学生
我们当时共读《正面管教》的时候,谈到学生的合作力、包容心、感恩心,为什么会少?这个不能完全怪学生,其实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这些品质生长的土壤。
一开始他们可能不习惯合作以及这种比较陌生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比较差,包容心,责任意识都比较少。
上个学期我们引入了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整本书的阅读。是想希望给他们可以和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不过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那个时候读完一本书就让他们读下一本书,比较少读完之后的复盘和反思,所以感觉对他们的合作力的培养效果没有那么好。
看见有提升的学生
在做过多次小尝试之后,学生身上还是能看到一些改变的。在《雷雨》PBL和《论语》演绎之后,我发现同学们现在整体朗诵水平提高了很多,之前我们班晨读齐读都是机械的,但是现在齐读都能够读出感情,如果单独读的话,每个同学基本上也都读的比较好,朗诵方面是我觉得是比较大的一个进步。
看见喜欢批判的学生
他们非常喜欢批判,比如有时候发给他们一些觉得是比较好,学术杂志上面摘下来的文章,但是他们还是会找到哪里哪里有问题;然后给他们看高考的高分作文,他们也会找到哪里哪里有问题。
这个有好有不好,不好的点就在于:他们可能会盲目的闭塞,不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但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他们还是会在学的。好的点就是在于不会那么容易轻信,还会有一点批判性思维萌芽的感觉。
看见“会退化”的学生
在德育方面,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团结和合作力、感恩心、同理心这一些,我在做完“雷雨”项目的时候会看到他们的反思里面也会有这些方面的思考,但是久而久之慢慢的又退化成原来的样子了,因为这种看待事物的第一反应,这种惯性思维,需要氛围和长期坚持才有可能重塑,一次项目式学习实践的改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能期待一次项目式学习,就让学生们有彻底改变。
看见亦师亦友的学生
我这两年可能比较幸运,遇到了很爱读书,很会思考,很会写作的学生,逻辑严谨的学生,所以跟他们就会有比较多的交流,课外也会做一些笔谈之类的,与这些同学的交流对我自己的思想、写作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甚至我觉得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一节课我去上练习课,可能是因为中午,他们都有点疲惫和抵触,我进去问问题没有人回应我,我感觉有点伤心,那就算了,我不上了,然后我走出教室,就有几个学生跟过来向我解释,然后还有一个学生,怕我伤心还陪我逛操场逛了好久,跟我说了一下是怎么回事。和同学相处之间的感情还是挺好的。
慎重而坚定地行动
“教改”是改良
初为人师时我特别理想主义,也特别不喜欢应试教育,那时还会想:我们是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走?越用力就把学生可能害的越惨,每当想到这都会一身冷汗。
反而现在和同伴一起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些改变,首先得在这个体制上站得住脚。我想要真正做好教育创新,绝对不是把教育创新和和应试教育割裂开,而是我的学生能够在应试这个体制下,成绩可以考得很好,同时成绩外的能力也有所发展,不是成为考试机器。然后老师才有更大的力量,有更多的话语权去继续做一些新的尝试。
谨慎但坚定地做
哪怕是一点微薄的力量,也要尝试,但是尝试的时候要慎重,对我来说,可能我的工作生涯有三四十年,但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有这三年,是耗不起的。
如果无节制地一直在做我想要的教育创新实践的话,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要慎重地做。一定要在做之前有比较精细的设计,让过程尽可能的高效。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教育创新的尝试者」,我也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有惰性,有迷茫,有纠结的时候。但是在PEER和其他老师的帮助、鼓励下,我没有固步自封,仍然在思考怎么让同学学得好,还在不断尝试。
每一位普通如我的老师,只要有了改变的心,都可以因为结识了大家,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去做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不普通的事情,当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无论做怎样的教育创新实践,都要踏实。做分层教学也好,做PBL也好,都不能只在这个形式上停留,我们还是要“运动”着,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方式去贴近学生。
我看到的“PEER教师支持”
1.长期陪伴
不像大学生暑期支教,结束了就结束了,PEER对老师们的陪伴有线上,线下,从我加入教师社群到现在的两年时间内,一直都在,这种持久的陪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2.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具体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小组合作的开展,我可以向贤婧反馈,贤婧会给我建议,帮我梳理,也会帮我链接到一些需要的资源以及教师支持项目顾问为我解惑,像毅凯老师,徐昕老师给到我的都是特别专业的解答。
3.有料有爱的线下培训
之前参加的工作坊和暑期游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场精彩到不愿意快进和暂停的电影,自己被非常贴心和周到的照顾着,培训氛围也特别温馨、有感染力,这些我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像言传身教一样,我也会学习怎么去对待我的学生。
4.真诚的心意
感觉PEER里面都是些非常厉害,学历背景也很强大,但却愿意不计回报投身乡村教育公益的伙伴。而且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都感觉他们非常地谦逊有礼,能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是这种全心全意的心意,让我特别地感恩以及特别想做点事情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