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和她的115班(上)
【序】
“师傅,到娄底六中。”关上出租车门,车窗外的风景从起伏的大山逐渐过渡到高楼大厦,再到低矮的水泥楼房,逐渐驶入了老城区。娄底,这个离湖南省会城市长沙不到一小时高铁车程的地级市,谈不上繁华,也并不破败,所拥有的,是独属于小城的平凡。
“露橙到了没有?”手机显示好几条微信消息,是石艳平老师发来的。她一阵嘘寒问暖,还发来刚刚开始的“职业&专业认知工作坊”的现场照片。我忙拿起手机回复,并祝贺工作坊的顺利进行。
“谢谢你们的支持。”石老师的微信头像是她的一张个人照片,一手叉腰,一手握着白色的足球门栏杆,笑容那样自信。
2018年6月8日,娄底六中115班的全体学生递交了高考答卷。考场外,他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石艳平却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高考,是高中生活的终点,也是人生新起点。有多少人,在对专业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糊里糊涂上了大学,在未来职业选择上迷茫无措,从而失去了学习奋斗的动力?
2018年6月,也是我的毕业季。学习教育学四年,眼见各式抽象理想的教育学理论,耳闻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缺乏实践的真空里产生的是更多的怀疑:教育的改变究竟要如何发生?访谈石老师,既是工作任务,也望解决自己——一个即将成为教育人的自己——内心的困惑。
“露橙好。”石老师向我走来。
她的笑容那样自信。
【教改初衷:“我想给你多一些”】
“不好意思,中午一直和学生们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这些孩子每年放寒暑假都回来看我。”谈起学生,石老师的神情比初次见面时更为舒展和放松。
“把这一届带完之后,我更加愧对我的上一届,”她的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我给他们的东西太少。”
上届101班,是石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的班。那个班考上了十三个本科,在学校历年高考成绩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入职娄底六中前,石老师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从教十多年来,她在工作岗位上一直踏实肯干,勤奋努力。
“上届学生高考完之后毕业聚餐,那些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当然他也会来感谢我,但是真正搂着我哭的男生,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他是根本没有希望考上本科,甚至好的专科都没法考上的。就那样的男孩子,你意想不到,他跑到你面前来,搂着你哭,然后说感谢你,这三年给你添麻烦了,我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感谢你三年的包容。他说,石老师我永远是你的学生。以后有什么事情,您一句话,只要是我能做的,马上给您办到……”
石老师哽咽了。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很愧疚。其实你高中三年都在关注前面的学生,你都在关注他们这一次模拟考试打好多分,下一次又打好多分,有提高了没有?他如果要考到本科的话,还有哪些方面能加强。你一次又一次去喊谈话的就是那些有希望考本科的。而你最不关注的就是这一批有希望考本科的,但反而他们最感激你。”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已推进二十年,而在大多数学校,升学考试仍然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点。传统班级里,老师把知识机械地灌到学生头脑中,每考一次试就排一次座位,成绩好、有希望的坐前面。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慢慢成为“隐形人”。
“我不仅仅看到了这些考上本科的孩子,我更看到的那些没有考上本科的孩子。高考成绩出来,考上本科的皆大欢喜,那些没有考上本科的,读专科的,就非常自卑。即便是那些考上本科的,他们后来在大学的经历也并不开心。他们发现学的专业自己不喜欢,很多时候也觉得自己没什么能力……他们三年就被逼着读书读书,其他的啥也没有……”
“上届带完之后,我意识到我不能再这么教下去了。当然他们现在也很努力很棒,但如果说在高中,老师就能够给他们更多机会,那么在大学里面也许就有更好的适应,能够更好地发展。”
送走了101班的孩子,即将迎来新一届高一。一个偶然的机会,石老师结识了长沙县七中的陈灿老师,了解到他们中学在聂爱军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改革行动。在陈灿老师班上,石老师见到了一个高中生应有的样子:自信阳光,有思辨精神,善于沟通合作,乐于关怀分享。他们见到陌生人彬彬有礼。课上,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板书也整齐美观。
“我很想把我的学生培养成那样。”
“教改……我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你要去改变什么?但其实真的,我不想说去改变什么,我想给学生多一些。”
【教改行动:“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通过看文章领悟到一个问题,就是团队的重要性。我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以后也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其实很不注重团队协作,大家都是各搞各的,单打独斗。”
十月,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经典诵读比赛。这一次,石老师改变自己“挑大梁”的做法,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成立了一个领导团队,负责组织排演。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完全由学生自主排演的诵读节目,获得全校第一名。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比赛之前,所有的班级都到下面去准备了,我们班的表演负责人还在台边很细心的观察,别的班的表演有哪些优点,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他们观察完后,就去跟班里同学交代上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前这样的工作是我作为班主任去做的,现在我好像退居幕后了。这一次的成功也让我觉得应该要去相信学生,培养他们。”
(石老师与语文老师张赛贤老师)
英语课堂上,学生分享名言名句、讲解美国中小学课本、引入思维导图,开展项目制学习……
班主任不再独揽大权——班级成立以班主席和副主席为首,下设学习部、财政部、卫生部、信息部、传媒部、时光部(注:记录班集体活动,捕捉精彩瞬间)、文体部、志愿部的班级荣誉委员会,制定班级“宪法”,班级事务由大家共同管理,共同决定;
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们身体力行,曾经打扫过学校装修一新的科技楼、六一儿童节为小学部搬书法桌、打扫男厕所的积水、圣诞节给一年级小朋友送礼物、对小学部五年级班级进行营地教育、走进敬老院、设计爱护环境的标语等多项服务活动。
(英语课上的思维导图)
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石老师和同学们共同遵守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原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每周的班会课不再是例行公事,从班主席到小组长依次上台,根据自己做的工作笔记总结一周情况,指明问题,并提出自己预想的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如果一周班级运行情况良好,石老师就用多出来的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如TED演讲或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让学生接受榜样的熏陶。
(班干部总结班级工作)
(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潸然泪下)
石老师“瞻之在前”,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布景搭台;又“忽焉在后”,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演。在115班,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尊重,任何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为班级添砖加瓦,其成就同样能得到大伙的肯定与支持。
“你看吴姣霞,她在115班的成长就得益于她管理书架,大家都服她。任何时候来我们班,书架都非常整洁漂亮,是一道风景。我自己真的邋里邋遢的,一点都不会整理。”
(永远整洁的书架)
石老师和她的115班(下)
【 朋辈:“组内分享,先富带后富”】
在教学过程中,石老师设置组内分享环节,给学生一个小范围的安全分享环境,让每一个人在组里都敢于表达,并通过观察、记录学习同伴优点。组内分享结束后,再有全班分享。能力强的同学渐渐学会把锻炼的机会让给能力弱的同学。而当一个从不发言的同学全身颤抖着在讲台上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时,石老师面带微笑地倾听,从不打断。班里有其他同学提出这是浪费时间,而石老师则会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锻炼的机会多了,他就能讲清楚了。如果其他同学能够很好的倾听,这也是你能力素养的体现。”
在115班,因为被认真倾听,声音即便再微弱,也显得独特而重要。而朋辈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让这些微弱的声音慢慢洪亮。
“我常用班主席王雯晶的例子去鼓励班级的其他同学。在一个新的集体里面,你可能一开始不是最突出最耀眼的那个人,但是你由于自己很热心班级,愿意去做一些对大家有利的事情,老师和同学就会发现你不一样,这也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然后去认可你的过程。”
“黄琛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他会主动跟其他的同学交流自己参加了某项活动之后收获了什么,然后把周围同学也带进来。”黄琛,这个“初次主题演讲时说话打颤”的大男孩,先后担任班副主席,营地导师,助教,逐渐成为班级的核心力量,与115班共同成长进步。
进入高三之后,115班的自觉、自主、自发、自为逐渐体现出来。校长巡视班级的时候说,115班孩子能说会道,眼里有光。
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创新教育国际论坛上,王雯晶和黄倩作为分享嘉宾发表主题演讲,面对几百位来自国内外的听众,落落大方。在随后的即兴的分享沙龙中,黄倩自觉地带上纸笔,边听边做笔记,并能把自己听到的用简练的语言及时概括总结。
“当时好多老师就要求加我的微信,太感叹了。她们只是高二的学生,而且我还没说只是我们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
(学生黄倩在沙龙上分享)
【师生:“沟通从心开始”】
高二,正当教改继续稳步推进之时,学校重新分班的决定让石老师和同学们一时间无所适从。
“那一次的分班,说实话,我长这么大从未这么伤心,我们经历了什么可能只有原班人马能知道,那种站在一起就可以做出很多事的家人就要分离,那天我印象非常深,大家全忍着不哭,可能是怕忍不住吧,石老师说话的时候一直哭,我忍着,张老师一上台说了一句‘大家,我对不起你们,三尺讲台我竟做不了主’,瞬间泪崩,再也忍不住了,那种感觉跟针扎一样,我从未想到一个老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分班和学生道歉,那种感觉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学生黄琛如是记述。
而其他新进班的学生中,有不少带着对115班的不理解。重组班之后的分组,也引起不少风波,大家都不愿意和不熟悉的同学在一个组。
“外面说石老师带着学生瞎玩,不读书……”
一天课间,石老师听见新进班的雪林跟另一位学生讲道:“石老师的话我都不听!”石老师心中十分震惊,甚至有一些愤怒,但终没有向学生表露任何情绪。
“石老师,您还会继续做教改吗?”
石老师不回答,只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Ta们,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她在班上强调“融”的重要性,“始终记住,我们是一家人”;她与各小组交流,并通过营地教育等方式,让学生逐渐融洽相处。
此外,115班的同学有与石老师单独交流的独特方式——反思本。不规定字数、不局限内容,任何让自己有感触的事情,读过的书,做过的事,都可成为一天反思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反思,石老师也总是用心地回复。正是通过学生的文字,石老师在分班重组的关键期得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活动,并在教学中给予某些方面的特别关注和引导。
雪林的话一直在石老师心间。她找到雪林的原班主任,拜托她多和孩子聊一聊,自己也更用心地回复雪林的每一次反思。此后的雪林接管了班级财政部的工作,细心的记录每一笔入账和出账,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他自己从沉默中走出来,变得更加乐观自信。
(学生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式反思)
“学生在反思本里写,这段时间石老师肯定很辛苦,看到我经常捶背捶腰,要我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我觉得好暖心。”
【师者,渡人渡己】
“时候不早了,我去做晚饭。”
石老师起身进了厨房。门铃响起,是石老师的丈夫和孩子回来了。石老师与丈夫在大学读书时相识相知,对于石老师做教改,丈夫一直默默支持。儿子牛牛在娄底六中小学部上学,却常和石老师的高中学生们打成一片。
“石老师,我们来帮厨吧?”
“不用了,”石老师扭头对我们笑,“我喜欢做饭。”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越是钻研,越是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她笑言,起初只想给学生更多,没想到三年下来自己也获得了飞跃式的成长。
她也曾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的教育培训和会议、飞往美国参加世界营地教育大会。她要求自己不断保持学习,成为自己孩子和学生的榜样。让每年回来看望她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也在不断进步。
(石老师与儿子牛牛)
“我要感恩坐在这里的每一位同学。你们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亦师亦友,什么是共同成长,什么是相互陪伴,什么是‘我们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石妈爱你们!”她在115班同学自行筹办的毕业典礼上这样说,这也是全校唯一一个班级毕业典礼。
“准备吃饭咯!”
这些天,石老师总是感恩PEER,感恩一次次不远千里而来的志愿者们给她和孩子们带来榜样的力量。
而我们,则万分感恩与石老师的相遇。
返程的火车缓缓启动,石老师和115班的故事告一段落,又似乎才刚刚开始。回想起石老师幸福地笑着说,对于115班孩子的未来,她一点也不担心。
(2018年6月 石老师与PEER挚愿者)
(全文终)
关 联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