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PEER空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PEER空间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记忆?这一次,我们请到了一位曾经活跃在中方一中PEER空间的学生,谈谈她与PEER的故事。
原湖南省中方县第一中学的学生,2018年参加高考,现就读于长沙的湖南中医药大学。高一下学期认识PEER空间,并在高二成为PEER空间学生理事会的会长,任职一年。喜欢PEER空间,先后认识5届挚行者。2018年以助教身份参加过PEER挚行伴夏项目(以下简称暑期项目或夏令营),服务于中方一中营。
【进入大学】
在长沙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生活挺忙的,要学很多原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同时学校要求大一新生都加入协会(类似兴趣社团),我加入了读者协会,主要做一些策划工作。同时我还加入了校学生会会务部,本想加入外联部,后来外联部改为会务部,就变成了一个相对事情比较杂的部门,处理和开会有关的事情,整理会场资料,和领导接触等等。
挺喜欢现在的生活,但是有时候也觉得太忙了。但是比较一下,有的协会有训练,那些同学可能比我更忙更累。学校有60多个协会,当时选择的时候有三个意向。最想进羽毛球协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选上。
第二想进足球协会,自己是梅西球迷,但是想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可惜足球协会都是男生,女生没办法上场。
第三想去的是读者协会,因为我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生都有益的事情,读书对我影响蛮大的。有时候心情不好,需要静下心的时候,就会选择一类书读;有时候就是完全读一些七七八八的书。静下心的时候常常读医学书,尤其是中草药图谱,发现和自己临床专业所学的西医差别很大;自己也喜欢读悬疑类的书,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我觉得书对我很有用,不仅能提升知识,还时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读到一般人读不到的书,感觉很开心。
·介绍一下自己的高中?
我的高中是中方县第一中学,到大学才知道原来高中的好。
在高中时觉得高中不太好,但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高中可以这么好。中方一中是花园级高中,进学校第一印象就是它特别大,前后都是山,学校里还有池塘和小溪。春天学校里开满樱花,特别适合照相,风景极其优美。秋天整个校园桂花飘香。
老师教龄普遍偏高,年纪都比较大。拿我的高中老师来说,六门主课的老师五个都是四五十岁,只有一个年轻一些,也快四十岁了。
让我觉得最好的是食堂的饭物美价廉,尤其是跟大学形成鲜明对比。7块钱可以吃一荤两素一汤,来长沙这边的大学,随便一个东西就要14、15元。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学校的寝室,是八人寝,主要因为垃圾场就建在寝室前面,感觉很不好。但是后来住的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但是我特别满意学校的足球场,是标准足球场,而且草地不会起沙子。
(参加辩论赛做主持人的周京燕)
【遇见PEER】
·回忆一下和PEER空间的渊源吧,是如何和PEER相遇的?
第一次进PEER空间印象极其深刻:进空间之前,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空间的印象就是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但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那时我们还是会员制,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先于我进入空间,我偶然间问到,“你经常去的PEER是做什么的?”他说:“你来就知道了。”
那天中午他带我去了,只是一个小教室,我很好奇这个小教室能干什么。管理空间的挚行者虽然不认识我,但看到我就很热情的带我进去看,给我介绍一周的活动。我进去一看,发现有好多书,这简直是我的天堂!然后就自己申请加入空间,通过面试就进去了。
| 沟通
·一般都什么时候去PEER空间呢?一般做什么?
成为会员之后,开始疯狂的刷脸期。中午、下午都去。做什么不一定,主要看心情。进去先看有什么想看的书,自己看,然后掐着上课的时间点回教室。如果不想看书,就找人聊天(同学或者挚行者)。先稍微寒暄一下,只是简单了解,不会深入讨论某个主题,所以我感觉(这种聊天中)真正有营养的东西不多。但是这种聊天,或者说沟通,是我从PEER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能讲讲关于沟通的事吗?
这得从我初中开始讲起。初中的时候我不是很爱和人交流。一是初中离家很近,我一般一个人回家,不像其他同学一起回家,也就没什么机会交流。二是我是学校田径队的,要训练,在班里的时间不多,和班里真正沟通,关系好的朋友不多。那个时候也觉得聊天意义不大。到高中是寄宿学校,和舍友聊天的内容大多只是学习或者生活的日常。
但是在PEER,跟人聊天能找到共同话题,共同爱好,便可以继续深入,无限不循环地交流下去。到高三(毕业之后)做PEER暑期项目的助教,发现助教很玄(角色很微妙),需要在志愿者和同学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这不是通过做什么事情,正是通过沟通。
那之后我就把把沟通交流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会沟通,才能更直接地明白别人的意思,了解别人。
| 空间理事会
·参加PEER空间学生理事会是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喜欢学生理事会的工作吗?觉得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理事会在我卸任之后成立的。之前我是会长,只是会员的领头人。是涂琼丹(2018年春季挚行者)和荔培(2018年春-秋季挚行者)来了之后,发现空间情况不是很好,就商量了一下想成立一个理事会,后来也就成为制度了。
当时管理空间的人分了组,有活动组,负责组织策划活动;图书组,负责整理图书;摄影组,负责活动拍照。我是会长,就各种事情都可以做。我觉得我当时既属于活动组又属于摄影组。那个时候自己一有时间就去PEER,到上课才能回来。可能和写作业时间有冲突,但作业都是能写完的。
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1、认识的人更多,社交圈扩大:比之前更有人脉了。
2、比之前更了解空间的故事,有时候自己也是活动的策划者,更深刻了解了PEER的职能与职责。
3、发现许多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
(周京燕所在的PEER空间)
【延续】
·有没有参加过PEER空间的暑期项目?都做了什么?觉得暑期项目和空间平时的项目有什么区别?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因为第一年PEER举办暑期项目时我还不知道PEER,所以没有参加,但是高三以助教身份参加了。高二夏令营有参与,但只是借着空间会长,跟夏令营的志愿者有对接。
要是总结一下的话,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和精彩。
在夏令营,除了吃饭睡觉,大家一整天都在一起,比平时的碎片时间更有连续性。活动本身也是有联系的,没有断裂。相比之下,PEER空间活动类型比较多,但是没有联系,比较孤立。
夏令营大致两个模块,一是社区探索,发现原来不知道的社区活动;二是室内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一些是为了社区探索准备,还有一种是挚友之家,培养大家简单了解技能、技巧、情感或者性格。
关于室内学习,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关于性格:我自己作为老师上课,备课的时候我就有强烈的感受。当时的内容关于自我认知,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学会同理心。但事实上,我觉得所谓“学会同理心”我自己都做不到,只能了解,尽量克制自己,然后去培养这种感情,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社区探索能让同学们发现本地人并不了解的事情——比如社区现在存在的问题。最开始是认识自己的社区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阶段这个社区有什么值得改善的地方,第三个是试着去改变这些问题,第四如果方案可行就去实施。能让你比之前更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生活,并真正参与其中付诸改变。
有一个案例90%概率是因为我们而改变,是(夏令营中)第二挚友之家的项目。
当时学校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有一侧到另一侧的绿灯只有十几秒,大家需要跑步过马路。而这里很多老年人,行动不是很方便,(常常)走到一半就红灯了。而红灯显示是99秒,但实际计时发现有两分多。于是我们找到了交通局(反应情况),后来绿灯加长30秒,红灯也限制在99秒。
| 变化与影响
·觉得参与空间前后,自己有什么变化?在大学有没有觉得PEER空间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
最大的变化是从PEER的受益者变成PEER的服务者。原来是自己享受资源,后来是自己提供服务,我觉得这个改变很微妙。这个节点主要是毕业,毕业前我是资源的受益者,毕业之后我把我学到的东西带给我的学弟学妹。
上大学之后也去(PEER的长沙办公室)帮过忙。PEER在P8策划的“青年科普季·太空时代”(这个情景模拟节日)上有一个展位,我就作为PEER的工作人员帮忙一起去做展位,讲解PEER的科普小实验。因为夏令营我也是带这个项目的人,比较了解这个项目。但科普季的讲解对象(与夏令营相比)有所不同,有一些(参与者)带着孩子来,要对小学生讲解。而暑假面对的是高中生,高中生可以自己写出原理。
这段经历对我的大学生活也有很多影响。
看到PEER的活动很乐意去,但是无奈时间总是冲突。
大影响是在PEER锻炼了自己后,也希望通过大学的平台进一步认识更多人,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磨了自己的性子。初中我是特别暴躁的人,从没想过自己能成为助教带学生,甚至给别人上课,让别人去了解同理心。
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沟通与交流。
(周京燕在长沙P8帮忙策划活动)
其实学生中有些人有想法,但是没有资源去做,有资源给到他们,我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