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暑期项目的志愿者到2017秋季PEER空间项目部实习生,到2018年一整年的空间项目部义工,再到2019年在PEER长沙社群活跃度较高的成员。黄庆林说,自己与PEER断断续续、或深或浅地交往一晃也2年了。
【一张补回的车票】
2年前,我的邮箱收到了一封PEER暑期项目的录取信,它像是一张车票,把我带上了通向另一个方向的列车。
(PEER录取邮件)
为什么想加入PEER?最初的动机可能并没有那么纯粹。毕业于县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我还带着某种名校情结,所以往届志愿者各种耀眼的名校背景可能是我参加项目的最大吸引力吧。另外,面对冗长复杂的申请表,我也很好奇很想认识这些把申请表填完的小伙伴。
其实,在收到录取邮件之前一个星期,PEER官方邮箱发给我的是一封拒信和一个Waitlist表单。这中间六七天,大概是一位已经拿到“车票”的小伙伴选择了改签,而项目团队选择把这张多余的“车票”给了我。感恩PEER,我记得我当时收到拒信后在waitlist表单上写下快800字的内容表达了对PEER的感谢与诚挚,所以也感恩我自己。
PEER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许PEER每一届由Alumni组成的面试官团队也不能达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
2.认可PEER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
3.有项目执行、项目管理以及项目总结与复盘的经验;
4.有比较敏锐的情绪感知力,凭同理心去倾听的能力。
【线上学习的大队伍里,我是一名追赶者】
记得04.26被通知录取后,我立马加入了PEER学院并直接开始赶第一单元作业的DDL。大概之后两个月的线上学习一直是这种内容多时间短的状态——看文章、刷视频、刷讨论帖、线上语音小组…忙的时候不免会问:“我是谁?”
我记得在整个线上学习的浩浩荡荡大队伍中,我是一名跟讨论帖与作业的落后者与追赶者。在我们第3学习小组中,我常常扮演记录员的角色。
线上课程日程(其中二、四单元是研讨课设计相关内容)
“那我在夏令营中应该是谁呢?”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在线上培训期间,我阅读了一份PEER曾经在天祝一中夏令营攻略,对其中的Mentorship(导师制)印象深刻。PEER的朋辈教育比较注重导师与营员之间的一对一交流,并且攻略里面给挚愿者导师提了详细建议。比如说,如何在环节紧凑的营点期间挤出时间找到较为私密安静的环境与每一位营员进行至少半小时的一对一交流,并且强调交流的平等性以及导师的倾听者角色。
【线下培训里,我是一名倾听者】
至今仍然有两个我倾听和感知到的印象深刻的瞬间:
① 从欧洲史的讨论开始宿舍破冰
在北京培训第一天晚上,我们宿舍的正式破冰大概是以欧洲发展史的讨论拉开帷幕的,一个学数学的小伙伴和一个学工业工程的小伙伴不经意间把话题扯向欧洲发展史,另外3个舍友也有断断续续加入讨论,只有我在一旁插不上话。
② 阅读可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提出并保有问题
“我不确定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们也不必马上回答,大家之后也可以好好去想”,这是刘泓在带读书会的时常对我们说的话。我以前以为读书能够补充自己在哪一方面的的知识帮助自己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像大大以类似这样的话语结尾,或许带着问题保持思考是另一种好的学习状态,有些理念可能在与世界的真实互动中才有慢慢体悟。
【暑期实践中,我是一名陪伴与观察者】
这张照片中,“我又在哪里呢?”
不过,我看到的“成长”,或许并不是挚愿者导师带给他们的。那些看来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开朗大方只是把本身在他们身上的东西表现出来罢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是找到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就像挚愿者双玥姐说的那样,“生命就是为了慢慢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不尝试去改变别人,而去陪伴去倾听与互相启发、互相服务与帮助,这是我所理解的朋辈教育的核心。
(顾瀚笙在《论程序正义》研讨课上)
另外,也正是因为《论程序正义》这门课,我开始对会议规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二上学期便尝试阅读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我该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
除了结项与培训之外,我在实习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是“八方雁字征文大赛”和“超新星计划1.0”。八方雁字征文比赛在各个学校的开展是每个挚行者独立负责的,我只能远远地隔着屏幕和他们保持沟通并参与协作。有时候,作为一个非亲身参与的旁观者,会不自觉将不同的空间项目点进行比较。征文大赛中有的PEER空间参与的学生多、有的PEER空间参与的学生少,比赛进度有的推进得快、有的推进得慢。甚至坦言,我有的时候会私自根据隔着屏幕仅有的了解对不同挚行者的工作能力形成判断。
(在2017秋季挚行者结项中)
先去了解彼此,再尝试慢慢理解彼此,不要急于形成判断。这算是我做实习生以来最大的收获吧,我将其糅杂到我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中。
特别是与家人相处中,我后来慢慢明白,我和家长一些价值观上的矛盾可能源于成长时代社会环境不一样,这种生活经历的不同是不可调和的。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便很容易去接受并拥抱这些和家人躲不过的分歧,有时不再特别执念也会适当做出让步。有时候还会根据不同的观点和家人主动聊天,去了解这些观点背后的生活经历。这也会是一件很有意思并且幸福的事情。
【义工的新技能:体验式活动设计】
2018春节前,我在PEER长沙办公室协助睿睿整理好部分超新星项目的物资后,便结束了我的实习期。
(在PEER2018春季挚行者培训元宵之夜)
等到第一天晚上复盘时,我才知道目标是复盘时检验执行效果的重要标准。一方面,面对未达成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找出未达成的原因——是目标定得不够合理?还是工作人员执行不到位?或还是未考虑到参与者的个体差异?…原因找到后,便可进一步讨论:是否需要在此次或者下次培训中适当调整目标?工作人员有哪一些工作细节需要注意的?…
后来我发现,我们常见的活动过程中组织者的分歧,往往在于策划之前未对目标以及目标的主次进行讨论或者达成统一。
理解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之后,我便重新拾起了对于研讨课或者工作坊设计的热情。正好彼时我作为导师参与了PEER的合作机构——湖南弘慧教育基金会的2018训练营志愿者线上以及线下培训。于是,我设计了一场罗伯特议事规则工作坊,在志愿者培训中用过两次,并在中间根据大家的反馈做过一次迭代。
(弘慧志愿者培训中做会议规则工作坊)
2. 初步确定培训目标中的【理解目标】与【技能目标】
3. 查找该议题的资料并整合形成【知识】框架,挑出精炼部分讲解
4. 在知识框架中,将部分的文本转换为体验式的环节
5. 在体验式环节中设计【驱动问题】
6. 结合【技能目标】,在体验式环节后设计【实作任务】
7. 将破冰环节、体验环节、讲解环节与任务环节组织起来,并根据培训时长打时间线,根据培训人数分组,做好组织者的分工
8. 一次培训设计并执行后可以收集反馈并优化迭代
从我第一次接触PEER推荐的研讨课设计工具,到我真正地将其用于实践,这中间差不多隔了一年。或许自己在这方面是一个慢热的人,慢热也可以描述一种积极渐进的学习节奏。
【任何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最终都还是要回到人本身】
在2018年暑假,我去山东德州参与了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每个赛队需要用二十多天搭一座房子,之后接受十个不同评审组的考评并组织对公众的展览。因为这是一项实操性非常强的比赛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赛队(包括湖南大学赛队)是第一次参赛缺少经验,我能感受到部分赛队的工作压力,不少赛队内部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暴力沟通的现象。另外,比赛的分数对每一个赛队都比较重要。有时候晚上德州市民下班想来参观,但是由于房子室内要做空气质量测评。很多赛队关闭了对外参观。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我们搭的房子)
② 如果对于人的关注大于对于分数的关注,那么德州市民来参观的晚间很多赛队不止于完全停止对外开放;
③ 如果对于人的关注大于对于结果的关注,尽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我们还是应该保障每一位队员的权益。
我在德州期间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工作做得不好也不差,但我在大的团队里会隐隐感觉到一种想要改变的无力感。我深知,对于有些事情把握好多个目标的动态平衡很难,但我知道肯定有一些改进的空间,任何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最终都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或许,这又是一颗和教育相关的种子吧。
【大三面对公益:长期关注,理性参与】
2018年九月份,我又参与了2018秋季挚行者培训,这次参加活动可能纯粹是带着认识有一群有趣可爱的挚行者并顺便来充充电的想法。
我在大三上学期一开始的规划是保送研究生,参加完挚行者培训后,我回到学校适应常规的学习与生活。
后来因为在学校学院很少担任职务,我想既然自己已经习得一些体验式培训的工具,可以考虑回到学校把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传承给学弟学妹。于是,我申请成为了学院公益协会的培训顾问。
(2018秋季学期给学弟学妹做爱心班级建设培训)
(协助PEER在12月于湖南大学学习斋的分享会,会后聚餐时被颁发“荣誉奖章”)
(在2019春季挚行者培训中)
(在听台湾新农人刘育承先生演讲时做的笔记)
【偏浪漫的构想:农场+营地教育?】
参与无锡春晖论坛后,虽然自己和分享嘉宾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人生阶段不同,但还是不免会产生对自己未来人生偏于自由的遐想——关于农场,关于教育。我能明显感受到,虽然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但自己的热情可能在于教育或者与人更近的工作。
我在线上听了益微青年第四届益微论坛部分嘉宾的演讲,其中专注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伍松老师的演讲再次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改变这个世界并不难,改变体制也并不难,关键在于改变每一个人的观念,每一个人的观念组成了这个体制。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因为无锡春晖论坛的主题是乡村建设,听到不同机构嘉宾的分享,慢慢也对这方面产生了热情。于是,我想能不能把教育和乡村和营地教育结合起来,当时产生了一个比较幼稚的想法:自己有能力之后要有一次将营地教育与农场运营相结合的创业。
2018年12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PEER一位从事于营地行业的顾问徐琛老师之后,他建议我可以先在营地教育行业扎扎实实地积累经验,并给我推荐了启行营地教育。后来,我联系到了启行营地做大学生导师招募的湘鄂姐,并表示愿意报名参与启行2019年暑期大学生导师。我的热情转向对于营地教育的了解,并且有毕业之后去营地教育机构工作的打算。我有了解到启行的创始人赵蔚老师之前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她认为对人的培训与引导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这是她后来转行做营地教育的原因之一吧,这一点让我很受触动。
(2019.03在北京启行营地导师培训中)
【回到原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小份子?】
坦言,在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我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很坚定的人。三月末,我阅读了陆铭的《大国大城》《空间的力量》这两本书,对城镇化以及乡村建设有了新的理解,自己对于乡建的兴趣慢慢转向对于城镇化的了解与学习。
后来我又关注到,2019年3月27日,深圳政府颁布《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深圳市政府在城中村的治理方面的思路由拆改为治。2019年0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2019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慢慢提出为城市流动人口扩大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有时候我在想,要不要回到自己的本专业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参与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这样的纠结中,和生命中最重要的TA在电话里聊到关于职业生涯行业选择的事情,她建议我不要急于放弃本专业所学的知识。
后来我也有深入地反思思考,自己以前的各种想法仅仅只是自己对于某方面了解更多之后的突然一时兴起,而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看似是缺少理性思考、缺少可行性实证的空中楼阁。但是,回到自己的专业本行总不会最差。
带着深深的歉意和启行告别后,我开始回到原点。
我这一路的波折起伏,与PEER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何做好一名服务者?教育的场域仅仅发生在学校吗?如何定义公正?如何在一个场域或者环境里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都是我参与PEER后一直在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
【在那个场域,我是谁呢?】
作为一个微小的普通个体,在进入“更可持续、更符合社会公正、更符合经济集聚规律、更强调每个市民权益”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慢慢强大自己、通过理性对话,在自己的行业或者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就像这张照片,或许我面对的工作环境不是理想中的那样,但我愿意心中怀着光亮,一步一步从基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