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雨旸是 2017年秋季学期沅陵一中PEER空间的挚行者。她说,一个学期的挚行者生活,对她而言像是一碗加了鸡腿的卤粉。那是她在此之前从未尝过的味道,也是在此之后常常会怀念的味道。
最初成为挚行者的某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追问自己挚行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而现在,她似乎也很快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彼此的成长。她说,“这种成长是相互的。我们乐于传递新鲜的观念,与此同时传递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感。”
【我们在十七八岁的迷茫是相似的】
Q:沅陵一中学生的高中生活,和你自己经历过的高中生活类似吗?
我的高中生活是相对轻松的,学校里有各种社团和选修课,比如美学鉴赏、经典英文电影赏析、领导力课程等等。还经常会举办不同的活动,比如达人秀、跳蚤市场、十大歌手比赛。我当时有加入篮球队,偶尔还会敲掉训练跑去旁听别的选修课。回想起来,我的高中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除去这些不同之外,我们在十七八岁的迷茫是相似的。我们都会因为成绩的起伏而苦恼,也会为了人际关系而感到纠结,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感觉到了那么多的不确定,也都是倔强热血又有些敏感脆弱的追梦少年吧。
Q:在沅陵一中,你观察到的学生的困惑多吗?这些困惑有哪些?
每个年纪都有会很多的困惑,我观察到学生们的困惑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学习成绩和青春时期的感情。每谈及此都会出现一个高频词:“矛盾”,一种左右为难,求而不得的心态。心有不甘却又难以付诸行动,想保持自我又想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热爱画画可是爸妈觉得它空洞且无用,青涩的喜欢着某个人可这种喜欢却得不到回应。也许有些是这样青春年少的时光里特有的烦恼,但是仔细想来,其实这样的“矛盾”贯穿着人的整个成长历程,当时或现在的我也仍然会有这样无解的想法。不像考卷,所有问题都有正确唯一的解答,我也无法作为过来人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我通常爱鼓励学生自我倾听,思考取舍。世上难有两全事,只是他们面对这些困惑时,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最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真的会闪闪发光。
Q:在报名挚行者之前,你有关于教育的一些预设吗?这和你之前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其实之前的我是非常抵触做教育的,因为在印象中谈起教育就是比较保守的老师,也意味着是唯一的答案。即便是老师相对开放,为了得分而不得不去follow正确答案,这让我觉得无聊且很难理解。上大学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在更开放的环境里常会与老师们聊天,聊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反馈和思考。那时候会觉得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成为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Q:所以,加入PEER之前,挚行者这个项目吸引你的是什么?
我好像从小就有些公益理想。可能在大三的时候吧,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了PEER的推送,当时就蛮想去参加的。那个时候忙于充实简历,到处实习就暂时作罢了。大学毕业那年,机缘巧合又看到PEER的推送,就来啦。
这个项目吸引我的主要是三点,朋辈和空间的理念、在地实践、挚行者的自由度。我本身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会有自己的原则但又不喜欢那么多的规矩。在我看来朋辈是一个非常棒的定位,是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多元的氛围下,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的空间去做自己想要实现的事情。
【我们只是参与了他们量变的过程】
鸡毛蒜皮多一点。每一个活动从策划到开展再到后期的收尾与反馈,无论对理事会还是对我来讲,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把它们从纸上到落地,有很多繁杂的细节,需要花时间去沟通去完成。再琐碎一些,鸡毛蒜皮可能是空间搬迁时扬起的灰尘,是扛在肩上的废弃纸箱,是停不下笔的周报。登高望远的事,总是在与同学们聊未来时想起。我那时候经常在想,怎样的表达才能够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又能让他们明白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我的引导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在地的生活也充满了烟火气,闲暇时会去龙舟广场散步,去社探或去搜寻美食。那些日子里,没有觉得自己在做公益教育,只是觉得一头扎进了生活里,也在认真的生活着。
Q:你觉得做挚行者需要哪些技能?
以前有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的答案还是一样。最基本的是乐观、耐心、责任感。虽然这不属于什么策划、摄影等技能类的,但我觉得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挚行者的生活可以很忙碌,可以很无聊,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孤单。其实这并不能概括挚行者们的感受,你能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更多的是取决于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不能把别人的配合与付出当做是理所应当,更多的用乐观、耐心和责任感去回馈这些善意,去看待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Q:你之前在空间做过像“DIY木戒活动”、 “豆子拼图”一类的动手活动,你觉得学生从中获得最多的是什么?
会是一种成就感吧。相比我半放养式的高中生活,我觉得他们的心理压力是蛮大的。在这样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很多活动的初心是想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进而自我肯定。唯分数论的话,我能够理解,但是学生也很容易因此忽略掉自己的个性,以此来衡量全部的自己。也许未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走进理想的大学,甚至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我想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不要去拒绝无限的可能。
坦白讲,我不觉得一两次活动能够产生什么改变他们成长轨迹的影响,活动的意义也是鸡毛蒜皮中的一种,他们参与过投入过,然后很快忘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做这些动手活动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些启发,期望他们能够明白无论是DIY木戒指还是豆子拼图都要耐心的从小事做起,与此同时也要有全局观念。我相信,他们在活动结束之后也未必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成长的事情急不得。我们只是参与了他们量变的过程,也许是百分之一,也许是千分之一。在不远的未来,质变发生的节点不是因为我们,我也为参与他们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开心。
Q:好像之前你们空间管理委员会的学生还自己拍了一个空间的MV。学生拍摄空间MV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
哇,都是戏精啊。前面拍了理事会成员的个人出场,其实每个人都有拿着一个空间的物件。当时在名校林那里拍雪雁出场的时候,路边放着一个美猴王的发冠,觉得特别有趣。趁着没什么人,我们就拿来充当道具。本来我想尝试一下的,但是我太高,戴起来可能会比较蠢就作罢了。拍到梁导出场时是在银杏树下,MV里还飘着落叶。其实落叶是鲁玉芷潼和朱苑晴在地上捡完之后又扔的,嗯,还飘了我一脸。梁导一重来,他们两个就捡落叶,我就飘一脸,印象深刻啊哈哈哈。后面一部分“PEER空间怎么样”在拍的时候就N次笑场,其实晓怡和杨策先是被临时拉住的,台词的很大部分是他们自己发挥,让我觉得很厉害啊。中途还有杨雅麟和李思思来帮着讲戏,思思也真的是特别的有戏。其实整个过程下来,MV中的每位同学都花了些时间,那时真的蛮开心的,现在再看也还是会笑出声。
Q:挚行者的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
我会先想我是不是能够解决、谁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或者谁能为我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进行思考后脑海中会产生有两到三种方案,接着再思考哪一种解决方案更加适当,然后再去把想法落地。挚行者很多时候都站在天平的中心,去保持天平的平衡是一件有挑战还很有意思的事。
Q:面对老师和同学对PEER空间的不了解,你怎么去介绍和宣传PEER空间?
首先要认识到空间从不被知道到被听说再到被接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理事会的成员会到各班去宣传活动,还会贴小海报,空间门口也会摆放白板写活动预告,有段时间为了方便同学们体侧量身高,门口的小黑板上还标注了刻度,以此努力在师生眼中刷存在感。其实空间本身来讲就蛮有吸引力的,口口相传是最好的宣传渠道啦。
(学生在空间门口测身高)
【做挚行者的一个学期是一碗加了鸡腿的卤粉】
Q:你觉得在PEER做挚行者,对你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始认可平凡,愿意做个俗着且有趣的人。从大学到毕业,从学生身份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最难以接受的其实是自己的平凡。做学生时有很多的梦想和野心,对未来有太多的期待。当走进真实生活,每天经历着鸡毛蒜皮计算着工资与房租,会觉得在与想要的生活背道而驰,与未来的自己越离越远。公益教育于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你俯下身去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并发现它也被琐碎的生活充满着,就开始明白,再远大的理想都要从脚下开始,并且也要为了自己最纯粹的情感而奋斗。我提到过很多次,平凡生活,英雄梦想。这大概是最触动我的东西吧。
Q:你之前在一篇手记里提到,有一段时间一直在追问自己挚行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所以,在现在的你看来,挚行者的意义在哪里?
参与彼此的成长。直到现在我还与一些学生保持着联系,他们有时会将一些疑惑和迷茫讲给我听,有时会写写自己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有的只是简单的问候。其实一个学期的陪伴对这些年轻的生命来讲也许太过短暂,只要他们有那么一瞬间觉得PEER空间是个安全值得信赖,温暖又多元的地方于我就够了。不只是他们在成长,而我也在成长。今天的我回头看从前,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乐于去传递新鲜的观念,与此同时传递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感。我非常相信人的作用,所以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种链接感更重要。
Q:在做挚行者的时候,你有没有什么令人惊喜或者感动的事情?
真的很多。在看到这个问题时,脑海中涌现的就是那些纯粹的笑脸,是凌晨时分操场的漫谈,是被老师们拉去吃过的早餐和宵夜,是持续七个小时的团队微信电话,以及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字、有力度的拥抱和会流泪的眼睛。也真的特别爱PEER团队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地的挚行者们还是在后方给我们支持的工作人员。觉得能够与发光的人,在千千万万的人中相遇是一种运气。认识你们花了我多少的运气,我得好好数一数。
Q:如果让你用一个物品来形容自己做挚行者的一个学期,你会选择什么?
是一碗加了鸡腿的卤粉。是我在此之前从未尝过的味道,也在此之后常常会怀念的味道。
Q:你怎么看待挚行者在学校的角色?
是服务者也是参与者。服务者大概是大家的共识了,但有的时候很容易会忘记自己也是学校的一员。在沅陵一中时,参与了很多学校的活动,与老师们聊天畅谈,让我对那里也非常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参与者不仅强调的是学生活动中的参与感,以及作为学校一员,社区的一份子,对整体环境的参与感和同理心。简单讲,挚行者如果能在学校看到工作和生活,那就再好不过了。
Q:做完挚行者项目之后去英国读书,可不可以分享一下过去一年学习和生活的感受?
谈起感受的话,其实有很多想讲的,但无论是学习和生活,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自然的尊重感和恰当的界限感。刚来时到市中心闲逛,总是能看到很多坐着轮椅独自出行的人,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先天残疾的姑娘和小伙子。那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这里的残疾率比较高。后来发现,只是这些人并没有待在家里,也不认为于人于己是一种负担。路边的行人也不会觉得奇怪而侧目,然而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也总会有人来帮忙。其实我在想,有时候,没有过多的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平等的表现吧。这一点在当时对我来讲是蛮震撼的,可能我之前的脑海中也会不自觉的把一些事情当做是理所当然,与此同时,内心的固有想法的暗示,在不经意间就让自己丢掉了一直在坚持的尊重感与平等感。
当你把某个群体划分为弱势群体的时候,是不是意味内心就默认了他们所在的不平等的地位呢。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商业中心,都可以看到无障碍通道;公交车会在老人与孩子上车时,倾斜车身降低高度;很多地方甚至还设立了无性别洗手间。界限感,让每个人都有独立而自我的空间,没人在意你是谁。尊重感,能够让你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成为自己。我最讨厌的英语单词是“stereotype”。我明白很多东西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浅显的认为,一个城市或一种文化的包容,是让每一种小众文化和少数群体都有栖身之地。意识形态什么的真是值得玩味的东西。我想,最基本的美德是理解本质上的人吧。
Q:你觉得读商科跟做教育实践之间有没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由于信息的波动,商业是动态的。就此而言,教育实践也应该是动态的。另外,以前我一直觉得商业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有一位很喜欢的教授深耕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关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她接手的一些案子并不是只有商业利益那么简单。由于多方的利益牵扯,去解决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有时我会觉得所学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总会想教授说的,“If not now,when? If not us, who?”教育中的鸡毛蒜皮和登高望远也是如此吧。
最后,与商业一样,我觉得教育实践应是务实的。有很多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商业模型,但不适用于所有企业。自然也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学校老师与学生,先进的一定是好的吗,很难说清。商业利益可以量化,而教育不行,只有俯下身来去实践去经历才能窥得一二。这也是PEER一直在做的事情。
Q:之后会想要尝试教育行业的工作吗?为什么?
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成长的路上遇到很多专业又有情怀的老师,他们或多或少的成全了我,改变了我。我会觉得能够影响一个人,并且让他能够有机会成为自己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做挚行者时,参与到在地实践中,对乡镇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写给我的文字我都好好的收藏着,会让我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可以影响一些人的。其实好多事情我也并不能真正明白,我依然在追寻,依然在成长,依然在教育这条路上。
Q: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在你成长的这么多年里,一直以来,你最深信不疑的东西是什么?
待人真诚,对事热忱。努力把短暂如梦的每一天,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