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认识一个不作不乐的人∣
-发现每一个初心背后的故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文转自公众号:zuoba(zuobacs)
作吧zuō bā:个人IP打造的互联网新媒体,塑造人格化的人物与产品IP,通过“发现每一个初心背后的故事”内容化运营,采访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创业者、社会创新者的人生故事为入口,倡导“不作不乐”的向上生活方式,整合互联网多种宣发渠道为创新者赋能,合作联系编辑maxaisa520。
作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足够差异化与多元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理应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人需要去寻找内心最为认同的自己,而作恰好是我们每一个人去发现这件事情并且愿意执着地去实现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不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话,会对不起自己。——by刘泓
这是作吧的
第24篇人物专访
刘泓,80后,湖北武汉人,PEER毅恒挚友秘书长,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12岁
他跟随母亲来到美国求学
刚到国外的时候
半年搬了9、10个地下室
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了一个
暑期夏令营
一颗种子种下来
多年之后竟然长成了一棵大树
「青年力量,湖南公共频道电视专访」
– ZUO –
刘泓出生在武汉,初中以前都在当地长大。祖父、祖母、姥姥和母亲都是老师,姥爷和父亲是工程师。从小,家庭对他的教育环境非常开放。12岁与作为访学者的母亲前往加拿大、美国求学,初中和高中在佛罗里达州的Tampa市上的公立中学。
刚到国外的时候,条件非常坚苦,半年搬了9个地下室,即使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中,母亲与他的沟通方式也不是命令式的,凡事有商有量,花了很多时间带着他去图书馆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致于后来他在做很多人生决定的时候都能够去争取周边人的支持。
高二时,他参加了一个学术意义上的TASP人文夏令营,当时很没有自信,因为他所在公立学校的那所高中,能去好学校读大学的人非常少。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在能力上都不比别人弱,而且这个夏令营完全免费。这次活动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同时也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没有自信的孩子。
“在美国的普通高中,没有什么竞争的概念,只要你很努力,会有很多人给你机会,从校长到公益机构,都设置了奖学金,鼓励去学习和探索自己想做的。”
2005年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考入哈佛大学,感受最深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责任的意识。有一件事他印象很深,学校旁有一个偏门,如果从外往里走进去,可以看到门上写着:“进来你的智慧就可以得到增长。” 进去后再从一个门出去,门上写着:“当你离开的时候 ,你就可以去服务去你的国家和整个人类。”
大学生会尽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关注的社会议题去努力,学校会给这样一部分真正想关注社会议题的人一个非常美好的成长的空间。学校对整体社会责任的理解、体会与诉求的包容性很强。
第二是平台和资源。在研究上,很多包括政策,领导力这块,学校能提供的资源非常多。只要你愿意,大一你就可以和学校的教授上讨论课,参加研究中心的活动,他们都是很欢迎的,是真正意义上开放。哪怕是学校周边一个居民,都不会设门禁,询问你是哪里来的,要干什么。
第三是视野。他们接触的都是世界各地的人,大家在思考的问题上会用不同的解决办法,相互之间能得到很多,除了同学之外,学者、政治家,这些都能很快的增加他的视野。而且一些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也可以去到其它国家,来操作一些国际性的论坛。
大二的假期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实践,是关于接受教育的探讨,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接受到不一样教育的方法,然后在探讨中和一群志同道和的友人创立PEER毅恒挚友的项目,想把一些好的教育理念传递给他们关注的人群。
“我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哪怕是一点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PEER这个词的意思是‘同龄人’,p就是peer的缩写,其他三个字母,experience体验经验、exchange交换交流、rostrum就是平台和讲台意思,希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有机会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
2010年他本硕连读毕业(A.B. 社会研究 ’09, A.M. 东亚研究 ’10)后跟着当时在哈佛的老师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任院长助理从事相关研究,老师非常支持他在工作之余以湖南为主偏远的乡镇地区的教学,也给了他非常大的支持与便利。
「人文素质教育」——是说一个人需要整体的发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可能需要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需要学习、创新、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社会责任感等。
“我们任何一个成长的人,无论你是从大城市或者是省会,还是县城、乡镇和农村,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他都是带着身边和家乡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来成长的,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主流的教育模式,他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到一个人成长和周边的联系。”
“一个县城的孩子从小被告知你需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走出大山。他可能出去打工,也有可能有机会出来上大学。我们更要问的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和家乡的联系是什么?他是否了解到自己的家乡的需求,未来带着更多的资源去建设我们家乡所在的城镇社区。”
13底到14年初,院里能做的能启动的项目都开始就位,在这当中他发现自己真正关注的中学教育这块,同时他也感觉到,如果自己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后他辞去工作,注册成立了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决定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过程当中当然也有一些来自于家人和社会的不理解。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大家交流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还相对来说比较新的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去投入的话就会有一些可以解决的办法。”
和他同期毕业的很多同学,大部分都选择了高收入的工作,比如律师、医生和商业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不理解肯定有,但是要以不断交流一点点的获得大家的认可。”近两年,通过一些自媒体包括朋友圈的影响,得到家人的理解之后给了我非常强的支持。“
在成长的过程他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公益,最开始是很简单的在社区里做一些小的活动,组织一起华人社区文化类的活动参与,所以并不觉得公益是一个很特殊的选择。
慢慢地,这个在学生时代做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项目,后来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就变成他现在全职做的事业。“作为海外的留学生,我们都非常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而这种关注是很热切的。我们的理事长当时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召后去了贵州,还有一个合伙人是来自湖南邵阳的农村,我们各自带着这样的想法在湖南和贵州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创新性的教育项目。”
PEER的服务第一就是尽可能让大家在初中和高中这个阶段,通过他们所擅长的项目式学习,让大家通过关注周围的社区进行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自己的内驱力。“高考在改革,社会的诉求在变,未来需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就是要去到薄弱地区跟有意识的学生、老师、校长一轮轮的探索如何在改革当中不让薄弱地区变得更薄弱。”
第二,因为他们去服务这些资源地区需要组织志愿者,志愿者中有留学生、北大清华各大优秀大学的学生、来自湖南本地服务过的学生等等,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和交流,这样一种社会公益的启蒙工作,服务+学习的理念,能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不一样的生活,跳出自己的视角,更多的以一种共情的态度去理解身边的志愿者和学校。
“希望这个平台能帮助到参与的每一个人。不仅是开拓视野也能得到相互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支持与启发。我一直在思考公和私的权限问题,资源分配不均,更多的需要被开放,机会平等蛮重要的,我能做的是想让教育变得更加平等与公开。”
在去学校走访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很多惊喜。和地方老师接触之后,发现他们每一位老师愿意接受在一线上做10-30年,对教育这件事是有热情所在的,希望把学生教好,希望在这个环境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校长会把方法尝试用到教育当中,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和老师有平等的沟通,发现需求,共同去创造,是真正觉得有价值的发觉。“我们希望的不是说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就走了,而是为老师赋能,把这些好的方法留下来。”
▷志愿过程中
他看到太多渴望和求知的眼神
在大城市,项目式学习,反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已经渐渐普及,但在全国的2800多个县乡中学的高中生和老师们,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
和刘老师合作的县乡中学,他们都建立了一个PEER空间,通过招募来自全世界的“挚行者”(志愿者)让同龄人影响同龄人,并通过挚行者把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给当地的老师,和长沙县七中合作的第三年,老师们已经能够把项目式学习融入到课堂了。
▷图上的这位小姑娘,酷爱读书,但她所在的学校没有一个能开放的图书室。「PEER空间」是长期的项目之一,以协助学校进行教育创新与变革为主要目标。
截至2017年1月,PEER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和湖北的17所初高中累计举行50次暑期项目,8次冬季项目,5次专题项目,直接服务学生超过3600人次,挚愿者近950人次。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的读书人,他用了10年时间关注并改变着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让每一名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有机会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愿景是:希望中国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教育,开发自身的潜力,了解社区的需求,共创中国的未来。”
zuo推荐/PEER毅恒挚友
跟随作吧读生命之书,趁早把生活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
写作者介绍:爱莎,80后,中文系,写作者,创业者,10年品牌运营,跨7个行业 创业1次,喜欢折腾,“作吧”创始人;喜欢音乐、艺术、时尚、人文等;对多领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