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此,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贴近生活经历和体验中的进行持续的探究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习得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加以应用。(注)
这篇文章将探讨三个问题:
项目式学习如何与传统英语课堂相结合?
如何设计并执行英语课项目式学习?
以此为作切入点能多大程度上对教师进行支持?
高老师的困惑与易老师的尝试
“工作多年,整日都埋在应试刷题之中,偶尔也会抬头思考:学和做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有什么学习方法能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6年暑假有幸参与了PEER教师培训,从中了解到还有一种叫PBL的教学方法,理论上来说它能缩小“学和做”之间的差距。和刘泓老师交流后,PEER觉得再新学期与城步一中、娄底六中和我们长沙县七中几位英语教师合作,进行英语课程项目制学习初探。”
——高艳艳老师 长沙县七中
“上学期我自己尝试着把牛津译林版教材模块六第二单元中的Project内容引导学生设计一本幸福手册,然而我期待更加丰富多元的学生成果,也希望能尝试更加完善和系统化的项目式学习。”
——易克俭老师 城步一中
对英语课进行教育创新感兴趣的教师远远不止高老师与易老师,娄底六中的石艳平老师与长沙县七中的张金亚老师也在16年底到17年初时陆续加入尝试项目式学习。
由于老师们教授相同的教科书(译林版牛津英语第七、八册),也有着相近的授课进度,他们一拍即合。在PEER的连接和组织后,很快确定了教学计划,即在17年上半年(高二下学期)的英语课内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尝试。
共同设计PBL单元教案
译林版牛津英语第七、八册教材中每单元中由几个不同模块组成,尽管教科书中有项目(project)这一模块,但它和其他模块,如阅读(reading)、语法(grammar)并列。每个模块间虽然由单元主题串联,但相互之间没有递进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打乱顺序,或只挑选符合学生水平与需求的模块进行授课。然而,项目式学习强调整体性,旨在逐步培养学生回答驱动型问题的能力(见图1),由此,教科书内的项目模快不适合教师实际情况,无法直接使用 。
四位老师探讨了项目式学习的“项目流程”(图1),发现其中第二个步骤“学习知识、获取理解”十分符合日常英语课堂中对单词与语法的背诵,三个步骤则可以理解为学生制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三个步骤可以让书本知识从教科书中走到学生身边,让他们真实可感地体验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因此,项目式学习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后不取代原有的知识背诵与习题讲解的过程,只是为这些单词与语法创造一个应用的环境。
以第七册的第二单元“Fit for life(健康生活)”为例。
考虑到单元中两篇阅读材料分别关于西药阿司匹林和盘尼西林与中医针灸疗法,老师们将驱动性问题设计为:中医还是西医能让我们更健康?通过本单元的知识学习,学生们要回答这个驱动性问题,并将回答在最终的辩论赛中展示出来。更具体的教学设计逻辑与实践反馈将在后期陆续与大家分享。
那么,这样一份四名授课老师都认可的教案是如何共同设计的呢?
“1月初当我收到项目负责人徐昕的“英语PBL策划书”与“课程大纲模版”时突然意识到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机会。整个策划内容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并真正参与的项目。开学前,我和徐昕聚在P8,同时网络连线城步一中易老师,娄底六中石老师,学愿桥创始人朱丹娜共同探讨关于项目的细节内容。徐昕是真能干,课后收集了所有人的反馈和意见,奔跑在城步、娄底、长沙三地,协助着我们先后在课堂中尝试!”
——高艳艳老师 长沙县七中
从高艳艳老师这番表达中看得出来,这样一份教案是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共同讨论并总结出一份公用的单元教案。然后根据各个学校调整更加具体的课时安排。不仅仅在课程设计时有丹娜、辰宇的远程帮助,同时在课程实践时也会有小助手周丹阳和黄制权参与课堂环节、收集学生成果、进行拍照摄像等记录授课过程使我们对授课效果与后续调整都有更加清晰的过程。
授课+反思+再执行
在3月7日时,已经有三位老师完成前期引入环节的授课,并协助学生准备两周后的辩论赛,而娄底六中的石老师也将在三天后开始第一节引入课。四个教师稍有不同的授课进度,所以较前授课的教师,会及时分享课程设计与授课成果,反馈经验,供下一位授课的教师参考,一起不断摸索也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讨探究课,作为一个一线课堂中的教师,每天如果真有这么多优秀的朋友用心帮忙设计、思考、改进,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高艳艳老师 长沙县七中
到此,希望本文通过这篇推送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项目式学习如何与传统英语课堂相结合?如何设计并执行英语课项目式学习?以此为作切入点能多大程度上对教师进行支持?
虽然文中并没有直接点明答案,但希望大家读到这里,得到了一些答案。
那么,项目式学习能与语文课相结合吗?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引入环节?
引入环节是否包括调动学生对最后成果的期待和方向感?
除了引入课,如何调动与维持学习积极性?
近期,PEER课程组将要使用“参与式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研究方法,希望能够为反复思考课程设计与再执行环节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及操作建议。欲知后文,敬请期待!
注:Project-Based Learning. 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6). R. Keith. Sawyer (ed).
相关阅读:牛津高中英语中PBL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