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8日,2016年亚布力青年论坛年会于安徽安庆举行,该活动由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主办,安庆市人民政府支持,论坛主题为“创新”与“共享”。PEER毅恒挚友理事长陈奕伦作为轮值主席发表致辞,PEER理事苏德中、秦玥飞、刘泓等出席并讲话。下文为PEER秘书长、共同发起人刘泓演讲文字。
PEER毅恒挚友是陈奕伦、我和留学时的小伙伴们十年前开始做的一个小项目。十年后,它变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公益机构,志在将优质素质教育的选择权提供给我们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每一位青年人。我们扎根在湘、黔、桂三省,用各种形式服务了十几所中学,近3000名学生。
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介绍我们的工作:公平、社区和同伴。
第一个关键词是“公平”,Equity。
在我们服务的湘桂两省交界处,有一个二十来万人口的县城叫城步,是个苗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民族文化独特。
城步的最高学府是县一中。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所学校——你是否会想到是破旧的校舍,希望工程的标志性海报“大眼睛”,或者张艺谋电影里的代课老师?
事实上,这所高中是倾全县之力建设的,也是我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最好展示。在数次翻新后,它校舍崭新、师资充裕、学生在统一购入的校服下显得洋气光鲜。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及国家精准扶贫的成果,让触屏教学机也逐渐开始普及。学生在此,经历了三年朝五晚九的填鸭式教育后, 有约一半会走进大学。两周前,我的微信朋友圈被各校的高考讯息轰炸;其中的一所县中的600余名高三的学生中有290多名考上了二本。校长戴了个大红花,找了辆皮卡高挂光荣榜,敲锣打鼓,带榜上有名的所有学生上街。这所学校的教育任务看似圆满完成。
但是,在这种反差下,我们才需要问,这些学生们是否体验到了有质量的学习经历?是否被真正关注过?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和现在的大学、社会、乃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这些从县城走出来的学生是否和大城市的学生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城步没考上二本的300余名同学又怎么样了?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表面的公平正在将不平等隐形化。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我们教育公益面临的社会背景:中国教育正在明确地改变。2014年教育部正式要求各学段学校开展和落实核心素养,也就是中国版的“21世纪技能”,包括信息素养、研究实践能力、家国情怀等等。同年,曾被认为是最难攻克的节点——高考也在国务院的主导下开始全面改革。上海、浙江将先行,明年实践,语文数学必考,英语变为等级考试,其他科目根据学生报考大学的专业的需求按选择考试,并增加每个大学自主招生的幅度。换句话说,中国的大学录取体制正在逐渐走向申请制。在沿海发达地区,走班制、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式及项目学习等理念及实践正在逐渐落实。
那么偏远地区呢?
以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为例,2021年将全面使用新高考,也就是说,2018年开始的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教育必须改变。主流是衡水,是毛坦厂,是无效率的填鸭,是把入学生源转换成高考机器的生产线,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切入点只能是公益、政府与商业的合作。如果单单只依赖商业和政府,我们只能看到优秀资源的继续集中化——这点在公立学校集团化的趋势下已经非常明显——或者政府的政策只落实到硬件上,而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
中国很大,有两千八百多个县;每个地区都需要教育,所以它必须是“去中心化的”。PEER作为教育公益机构在做的,就是引进外部资源,和地方的学校、老师、同学们共同创新,因地制宜,直面教育改革前提下越发隐形的不平等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社区”,Community。
在城步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你要做的一切,是为了能走出去。他成长的过程中亲历了教育的城镇化。从残破的村小,到附近大村的完小,到乡镇的初中,最终到了县城里的高中,远离家人,和老师疏远,无人关注。在高中三年中,他日复一日地奔走于宿舍、食堂和教室之间——从起床到睡觉。每星期只有周日下午可以出学校放风。他为别人告诉他的高考目标而奔走前进;他没有关注过身边的人、县城里的新鲜事,甚至是国家所经历的巨大变化。然而,学校的标语却写道:“走出大山,报效国家”。
更现实的状况是,当我们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县城时他发现,和书本告诉他们的世界相比,这里似乎是落后的、不时尚的、前现代的。县城的灰灰的小高楼、网吧、4G手机、麻将馆和广场舞,没有任何特色,千篇一律。它不知道这里是乡土和城镇交融的地方,有集市,有县学,有孔庙,也有吊脚楼,有大户的徽派建筑,有佛寺,有本地信仰的庙宇,有着他的根。 他在认同县城这个乡土与城市的汇集点之前,就先否定了它。他会离开这里,走进大学和社会。他将如何描述自己来自哪里,有什么样的文化?他需走进,和身边的社区产生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PEER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区教育,开发了我们的社区探索课程。通过体验、研究、行动、分享四个环节,我们带学生走出学校,和社区建立联系,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社区的问题,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其进行改善,再把成果分享给社区里的每一人。
学生们跟着我们去研究家乡的历史、古建筑、地方饮食——城步油茶——做出服务,再把成果在县城的广场进行展示。
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中学生的行动,究竟能给社区带来什么改善?
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我们的学生做的案例。
在贵州黔东南有一个小县城丹寨,苗族为主。县城虽然不大,却有4-5所新开的苗族传统蜡染传承人工作坊,大多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开办的。我们的学生在社区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工作坊中做出的苗族蜡染图案虽然还不错,但远不如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精美。后来,他们从在深度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些工作坊的传承人大多也是出去工作后数年,回到家乡创业的,很多老传统并不了解。学生们利用回家的时间,从村中的老人手上找到了一些传统的精致蜡染图案,拍成照片印刷成册送给了县城的蜡染工作坊。
一年后,我们和学生们进行回访,发现几家工作坊中都能看到我们做的小册子中的蜡染图式,而在柜台上较显眼的地方也能看到那本小册子。手艺人们告诉我们,这个小册子很有用。学生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再举一个例子。同样在这个小小的县域丹寨,只有一个公交线路。它规划不合理,有两站没人上车,却略过了附近一个较大的住宅小区。同学们通过民意调查,参考专家意见后,并再次取得县城居民的请愿支持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规划图,并呈交给了政府有关部门。今天,这小小县城的唯一公交路线沿用的,还是我们学生在3年前做出的规划。
第三个例子和美化社区相关。去年在长沙县七中的冬令营时,同学们发现通往学校的桥洞很脏,且布满了过期广告。初步调查民意后,同学们发现居民也对桥洞的现状不满。所以同学们开始了行动:
1)获得学校的支持,开出介绍信
2)找到街道办有关部门,获得街道的支持
3)街道介绍同学们去寻访相应的居委会,并出面对桥洞进行了清洗
4)同学们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制定清洁和粉刷方案
5)同学们向社区筹款
6)将桥洞刷白。在冬令营结束后的一个学期内,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将代表当地榔梨镇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精美图案绘制在了桥洞上
这些行动带来了体验式的学习,带来了直观的社区参与。我们机构做的,就是这种项目式、探究式课程的研发、培训和推广。从很多年前的一个简单想法,到迭代了八个版本后数百页的完整教案和培训;从自己闭门造车,到把课程通过合作的模式服务于数个公益机构、基金会和学校;从单薄的社区探索,到现在的核心能力课、多媒体故事讲述(digital storytelling)、专题研讨课等多元的课程体系,我们注重研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将更好的内容通过教育公益带给更多人。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PEER”,同伴。
在公益路上前行的近十年,奕伦和我从学生时代走向了创业时代。我们的学生也从当年的中学生走进大学,然后走进社会。我们一直相信,同伴间的朋辈教育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理解、陪伴和支持。最开始,PEERs是指我们当时的大学生挚愿者。随着我们对PEER理解的加深,同伴也有了新的定义。
我们第一次去城步是2008年。在之后的8年,我们和这批08年参加过PEER的同学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其中的一位叫唐阳霞,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PEER,成为了我们城步PEER空间的首位挚行者,在自己的母校服务了一年。
这里的PEER空间,是我们在县城学校里自己的“据点”,有六个功能:社区教育、阅读、自主、核心素养建设或者“赋能”,还有虽然软性但是至关重要的连接与陪伴。我们一年多前建设了最初的三个PEER空间;每个空间由我们的挚行者和学校老师共同运营,以最适合每个学校的方式进行教育创新。比如,有些学校我们每天有一节选修课可以用,有的学校有几次更集中的时间;有学校我们服务自愿参加的同学,有学校我们深度介入,为教改实验班进行服务。
有了PEER空间以后,我们发现,身边的同伴们变多了。首先是地方老师和学校;当我们发现他们改变的动力和我们一样强,并愿意用实践证明时,我们意识到,去中心化和地方的创新不再是说辞;然后有地方的基金会和教育界的专家,梳理地方关系,和我们联手将项目落地并赋予支持;当然,还有青年才俊、各界领袖和企业家,贡献时间和资源,和我们一起深度参与。在座的各位中也有陪伴PEER共同成长的同伴们:有我们的理事、监事,有我们的挚愿者,还有一直关注并支持我们的长辈们。
所以,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年夏天,我们将在地方基金会和学校的支持下建设三个新的PEER空间。同时,我们也在之前经验的积累上开始在湖南深度介入6所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学生安排阅读、服务、社区学习、自主发展的各项活动。我们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也在将艺术、教育科技等元素融入到PEER空间之中。
公益前行,是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公平Equity、社区Community和同伴PEER,这三个点,使奕伦和我们能走到现在。有人问我们,说我们怎么坚持了十年?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公益也是如此。
社会各界的力量,也都可以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PEERs。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转载请联系contact@47.104.1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