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历史是怎样炼成的”:认知,叙事与历史
简介:
历史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历史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总和,因此必然是客观与绝对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的最基本因素在于历史叙事,而我们每个人在讲述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又能够做到何其客观全面呢?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这点,历史学家们如何讲述关于过去的一切?本 seminar将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历史的产生过程以及历史的性质,从而使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批判和清醒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一节:历史是什么?
概要: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不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历史的知识从何而来?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异同?第一课会概括而笼统地讨论这些大问题,跟着感觉走,看看我们平时对历史的认识是怎样的。
活动:1. 派发一张有关对历史认识的问卷,Instructors负责将学生上课讨论到的意见汇总,并结合问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记录下来。2. 课堂记录员活动开始:即每堂课都选出一至两名“小记录员”,充当历史学家把课堂的一切记下来。
* 阅读方法和阅读目标
课前阅读: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第一章(1-23页)
或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一章(1-36页)
课前参考阅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与我的大历史观”(223-235页)
第二节:个人与叙事:我们如何讲故事
概要:所有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认知和习得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往往认为过去的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就一定能够非常真实地记录下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都可以是非常不同的。
活动:本课将通过让学生当堂叙写某件学校生活中共同经历了的事件,之后当堂朗读比较,来看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件的不同叙事,从而使学生反思绝对客观的历史的概念。
课前阅读:卡尔:《历史是什么?》1-28页
漆侠:《历史研究法》13-29页
作业:每位同学(除小记录员们外)写一篇记录第一节课堂的历史日记,鼓励学生通过文字、图画,甚至其他更有创意的方式记录日记。
第三节:档案与历史:死的档案,活的历史
概要:对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怎样得到实实在在的了解?我们手头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以前所留下的档案和资料。“历史”与“过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是一个时间概念,从“过去”留下来的实物材料就是primary source;而“历史”是一个有“人”的因素存在的概念,“历史”是人对这些过去的材料进行思考加工之后的产物,对过去事件的分析和阐释。“历史”是人对“过去”的研究,而“过去”是“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是从档案建构起来的,没有“人”的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而是“编年史”,或者是史料学。
活动:分小组讨论关于不同主题的primary source和secondary source,着重分析这些材料能告诉和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讨论后要在全班同学前简单展示。
课前阅读:漆侠:《历史研究法》30-52页
作业:重新审视上一节所写的日记,并继续写一篇记录第二节课堂的历史日记。注意提醒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极创新。
第四节:推理与想象:历史叙事中的认知局限
概要:过去所留下的遗骸毕竟是残片,将过去的残片搭建成为可以讲述的故事,就需要叙事者/历史学家的合理推理与想象。但这种推想是基于叙事者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而不一定是与当时的情况完全吻合的,因此推想只是历史学家试图还原过去的一种尽可能好的方法,而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不过人类的认知毕竟本来就是这样: 我们的判断全是建立在证据的量的多寡之上的。
活动:给学生们关于泰戈尔中国挨骂记的各种各样primary source和secondary source,让他们自己挑选,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料重新复述这段历史。
课前阅读:卡尔:《历史是什么?》93-117页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100-106页
活动用阅读: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演讲两篇。载《小说月报》1924年。
郑振铎:“欢迎泰戈尔”(1923年9月)
郭沫若:“泰戈尔来华的我见”(1923年10月)
雁冰:“对于泰戈尔的希望”(1924年4月14日)
梅兰芳:“忆泰戈尔”(1961年)
季羡林:“泰戈尔与中国”(1979年)
张光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泰戈尔热’”(n.d.)
以上诸篇载《中国名家论泰戈尔》。括号内为发表日期。
作业:继续写课堂的历史日记,并让学生整理好这些日记,下堂课上交。
第五节:历史与社会:历史的社会和政治价值
概要:历史的书写往往是有其目的性的。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写《中华大帝国史》(1593)有着其传教的目的;伏尔泰写《路易十四时代》是为了鼓吹他的开明专制的政治理想;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当中对基督教极尽批判之事,也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世俗化之肯定与对有组织的宗教之反对。《春秋》的写作是为了褒贬善恶,《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看它的题目就不言自明。但这种对社会与政治价值的强调是否掩盖了历史的真实?它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我们应当怎样区分有意扭曲历史事实和有选择性叙事?毕竟完全记叙一切历史是不可能的。
活动:把全班之前写的日记,包括“小记录员”做的记录,都作为公共材料让学生们分小组,把过去四节seminar当成一系列历史事件来讨论。在全班展示时要着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课前阅读:埃文斯:《捍卫历史》第七章(190-223页)
参考阅读:福柯:《知识与权力》选段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选段
Barron’s U.S. History选段
台湾国中历史课本选段(本节参考阅读由instructors自备)
第六节: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概要:通过分析个案(否认屠犹),让学生明白尽管“真实的历史”值得怀疑,但“历史的真实”是存在的。我们不应从对自己思想的反思走到另一个怀疑一切的极端。最后再次回到第一节课提出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历史的知识从何而来?
活动:根据上次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去区分关于这一个seminar的fact和opinion,从而讨论有关“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同时,把第一节课填完的问卷发给学生,让他们发表关于这些问题的新的看法。
课前阅读:埃文斯:《捍卫历史》第八章(224-253页)
作业:准备自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