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冬季项目前期培训和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和挚愿者交流了很多日常授课相关的内容。总结下来,挚愿者提问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学生上课的提问进行有效回应,并且,如果没办法给学生一个饱满的答案,课上课下应当如何应对。
我想,这是所有有授课经历的人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再加上PEER的挚愿者需以“基于项目式的学习”为核心来设计教案,课堂中自然有很多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如何回应学生的问题,便成为了备课和授课中最需要准备的关键。
然而很多人会问到,在讨论式授课的过程中,授课人无法预知学生将要提什么问题,那我应该如何针对“不可控”进行准备呢?
具体地说,很多挚愿者发现,准备教课的过程中,即使写出了详细的课程安排及教案,准备了详实的资料分享给学生当做讨论的基础,走进教室课程开始的那一刹那,这些很可能全部都要推翻重来,原因就是项目进行过程中这些“不可控”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现,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讨论问题的答案给出了千奇百怪、没有预料的答案。如果这些答案偏离了课程主线,并且吸引了全班同学(甚至包括授课人)的注意力,很有可能课上的大量时间就用于纠结另外一个问题或知识点,造成达不到预设的授课目标的后果。
“上课时使用了视频‘小花的难题’(小花想吃橙子,但没有水果刀),希望通过课堂互动(小花该怎么办)来让学生们帮小花设计剥橙子的工具。
但实际情况是,同学们想到的办法有‘向食堂的阿姨借刀’、‘让别人帮忙剥橙子’,甚至‘不吃了’。虽然主讲人做了铺垫与引导,也很少有同学提出设计一样工具来解决问题。”
选自2015年暑期项目龙胜营《课程结营报告》,《设计思维》课堂反馈
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既然这样,教授讨论式的课程,就不用提前准备什么了,准备几个想讨论的点,去上课,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就好了。而我想说,授课过程中的所谓“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大多都是认真准备的结果。
记得我导师在教我如何准备助教课程(TA Session)时,说过一句话,“A plan is always useless, but careful planning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具体的“授课”计划永远没什么用,但仔细计划的过程却是绝对必要的)。教课之前需要提前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背景,了解学生的思路,对不同学生所可能给出的讨论结果进行预设,基于这个背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换句话说,对于不同学生,同一节课,很有可能在教成不同样子的情况下,达到了最终相同的授课目标。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预估之外,授课人在备课过程当中还应当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举个例子,在讨论《看见》第五章文中“要想采访弱者,就必须要让弱者先同情你”这句话时,授课人最好对“记者”、“采访”、“弱者”和“同情”四个关键词做足功课,才能深入浅出地阐释记者的日常生活状态、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弱者和同情两个词的含义。不对这些关键词事先进行准备,和学生分析文本时,就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更不用说这句话在整个章节中的意义了。
要想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在讨论中及时回应并不偏离教学目标,授课人也需要注意时刻牢记这节课的授课目标是什么,做到放得开,也收得回来。上课时可以跟着同学们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适当讨论,但是,更要把握时机,将讨论带回到预先的授课计划中。
谈到这,我想,我自己的导师之前告诉我的那句话的深层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用自己编的教案尚且如此,用别人的教案也就更需要查资料做功课了。曾经有人说,要教课一个小时,就要花最少五个小时的时间准备这堂课。教案只是那个没什么用的计划(useless plan),教课中更多用到的是精心准备的过程(careful planning)。有了饱满的授课过程,相信达到授课目标,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也不成问题了。
作者:
王辰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人类学在读博四学生,PEER毅恒挚友兼职员工,常驻绥宁一中PEER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