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挚愿者们的线上培训已进行近半,后半段的主要培训任务是完善Seminar(小型研讨课)和阅读课的设计。小P将逐步和大家分享培训中的精彩部分,首先是“Seminar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与贴士”,分两篇推出,本篇为第二篇。大约2100字,食用约需5分钟。
“Seminar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贴士①” 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不过阅读顺序没有很大影响,先看完本篇再看①也可以。
Seminar(小型研讨课)是PEER暑期项目的重要模块,以下视频对其做了简要介绍。不过此视频并非本篇文章的必要部分,可以下拉跳过。
5. 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
不知道大家上课做笔记吗?做笔记的话做什么内容呢?写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和老师上课的PPT、发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呢?
温馨提示:据不完全观察和统计,我们将接触的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比较弱。老师上课时是按照人教社出的课本讲,学生们在书上画一下重点,补充一下书上没有的内容,很少见到有人用笔记本做笔记。
各位挚愿者如果在课程中有“干货”需要学生们记住,建议在课前要求同学们带一个笔记本来上课(或者在开营前和各项目点当地的挚行者沟通,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们),并且在设计教案时,提前高亮出需要同学们记笔记的内容,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XXX是个知识点需要记下来”。
6. 板书、板书、板书
同样的,挚愿者们曾经观察过自己上课时老师写的板书吗?觉得老师写的板书是提前设计过的,还是临场发挥写出来的呢?尤其是在做“头脑风暴”等类似环节时,当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时,是简单的堆积和罗列吗?
温馨提示:在准备Seminar教案时,尤其是在头脑风暴和小组活动的环节中,挚愿者们最好提前设计板书,将板书和自己之后要讲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板书是同学们平常上课时看到的最直观的Visual cues(视觉信号),写在黑板上的字一般同学们都会格外用心记录下来。所以,提前设计好板书应该怎么写,是Seminar备课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7. 如何留作业
如同大学中的讨论课一样,每节课后可以适当给听课的同学留一些作业,复习本课所学内容,也有机会将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进行思考。然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作业到底应该怎么留呢?
以下是一个作业的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收到了这样一份作业要求,会作何反应呢?会觉得这份作业不知所云吗?还是会觉得这份作业比较宽泛,随便写写就可以呢?会主动运用上课时候所学的知识融进这份作业当中吗?
在此给挚愿者提如下建议:
1)留作业前先明确作业的目的,为了让同学们运用某知识点?进一步查找关于X话题的资料?让同学们对X话题加深记忆?等。
2)留作业时应当给出具体详细的规定,要写多少字,挑选什么样的影片,应当包括什么内容,等;
3)作业应当明确和上课内容有直接紧密联系,最好要求同学们写出上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应用到作业当中,这样才能达到让同学写好作业的目的。
如下是修改过的一个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在课后找一部关于某话题的影片,简述为什么要选取这部影片,从中挑选X分钟的一个情节片段,联系课上学到的X知识,为这个片段写一篇100-300字的影评。” (还可以进一步插入具体的必须包括的要求,比如包括影片主人公介绍,影片简介,等等。)
8. 课堂上如何使用电影、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往届挚愿者经常反应的一个问题是,在课堂中使用电影、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作为材料讨论,然而播放电影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或者学生不理解电影和课堂的联系在哪里。
为防止同样的情况出现,建议挚愿者在备课时严格控制多媒体材料的时间,不建议放整部电影,而是在对电影有所介绍的情况下,将电影中与课堂所讨论内容最相关的情节挑出来给学生放映,时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且,放电影前要提前给学生提思考问题。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电影中一共使用了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在哪种情景情节下出现?这和刚刚课堂中所讲的色温色调和情感的关系有什么联系?
9. Seminar和学生教科书上知识的关联性应如何把握?
【此处尤其请人文学科类Seminar的挚愿者注意】
以下是往届PEER夏季项目结束后的某学生反馈。
(上完课后)我的第一感想是:高中历史课本上所写的都根本不能相信。
这是各位挚愿者想要看到的结果么?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
在此,要提醒大家,Seminar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给学生带来一种思想方法上的“原来这件事情可以这样看待呀”的感觉,而并不是知识上的“原来这件事情是这样的,之前我们以为它是那样的;我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以前是完全错误的”。
换句话说,Seminar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即使挑战了学生们在其他渠道学到的知识或习惯的思维,挚愿者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是平等的,而不是“你们之前学的都是错的,我现在告诉你更高深的更正确的知识是什么”。
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尝试着使用批判性思维,随时反思自己思想与信念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当然,批判性思维的使用也需要把握限度。不能培养(或灌输)给学生一个错误思想,即“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教给他们无根据地怀疑和挑战现有想法。
本文作者王辰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人类学在读博四学生,PEER毅恒挚友兼职员工,常驻绥宁一中PEER空间。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Seminar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贴士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