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挚愿者们的线上培训已经进行近半,后半段的主要培训任务将是完善Seminar(小型研讨课)和阅读课的设计。小P将逐步和大家分享培训中的精彩部分,首先是“Seminar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贴士”,分两篇推出,本篇为第一篇。大约2800字,食用约需6分钟。
Seminar(小型研讨课)是PEER暑期项目的重要模块,以下视频对其做了简要介绍。不过此视频并非本篇文章的必要部分,可以下拉跳过。
1. 不要想当然
在Seminar备课过程中,什么叫做“不要想当然”呢?以下是几点提示。
1.1 首先,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觉得有趣的东西学生就觉得有趣。
【例】关于“文化”概念的讨论课:展示不同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出世界上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这个定义的看法。
挚愿者准备的引导问题: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文化,你们认为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提问: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做例子,和以湘西苗、侗、傣等少数民族多样性做例子,哪个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学生来讲会更有趣?
1.2 其次,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学生就觉得有用。
【例】英语课话题为“旅行英语”和“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旅行计划”等。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学生们在客运站、火车站的经历与我们所认知的旅行经历大相径庭。
例如,学生们的旅行是从绥宁县到隆回县,而挚愿者的旅行可能是从青岛到云南、中国到泰国。基于生活经历与认知范围的差异,挚愿者准备的互动环节(去机场安检、登记通告等)很难与学生引起共鸣,甚至会使得部分较为敏感的学生和挚愿者产生距离感。
1.3 再次,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通过一个活动得到的信息和你想要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
【例】以下是《设计思维》课后,挚愿者的反馈:
“上课时使用了视频‘小花的难题’(小花想吃橙子,但没有水果刀),希望通过课堂互动(小花该怎么办)来让学生们帮小花设计剥橙子的工具。
但实际情况是,同学们想到的办法有‘向食堂的阿姨借刀’、‘让别人帮忙剥橙子’,甚至‘不吃了’。虽然主讲人做了铺垫与引导,也很少有同学提出设计一样工具来解决问题。”
1.4 最后,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学过这些知识了”,或者“高中生一定不知道这些知识。”
【例1】《经济学导论》课程大纲开头语: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十分神奇,他们的情感初见成熟,思维能力由于之前的积累训练开始爆发性增长。于是乎,他们会开始自主抑或无意识的去思考许多深层次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在缺乏系统性地引导并培养这种综合性思考能力,或“智慧”,的课程的当下,一门综合经济学导论也许可以效劳。
提问:高中生的生活“单纯”么?他们没有思考过“深层次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么?为什么综合经济学导论能够解决他们生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呢?
【例2】《基因工程》课程大纲中的开题原因:
学生对于基因工程这样的课题一定相对比较陌生,这样便是能够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好机会。让他们能够对这样一个不熟悉但是又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事物有所了解。
提问:学生“一定对基因工程这样的课题比较陌生么”?
2. 贴近学生生活
看了“不要想当然”的案例分析,相信挚愿者会有个问题:那到底应该如何定seminar主题、设计教案呢?
最重要的一点即要想办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项目点的高中生的生活和知识体系,由此出发,将自己想要传授的知识融入他们的知识体系里面。
以下是两个教案实例,挚愿者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两个活动设计有没有做到贴近学生生活。
【例1】理解前缀、中间缀和后缀的作用。一个英语单词引伸出的各种可能性。
主要课堂活动:
– 练习一:同位语素的练习。让同学学会辨别音素和同位语素。
– 练习二:给出动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变化,并给出练习让同学们尝试。练习中主要包括动词复数,时态变化等。
– 活动一:由练习一引申的游戏式活动。可能有大概六种语言选择,具体看学生数目。摇骰子决定语言。在有限的例子引导下,推导出要求的语境中抽到语言单词的变化。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
这个案例中,可以将“语言环境”展开,让同学们尝试用英语描述昨天、今天、及以后没有做、已经做了和正在做的事情。这样,整个活动联系了同学们的英语时态变换的知识,也引入了授课者想要讲解的知识点。
【例2】美国乡村民谣与英国嬉皮士
– 了解不同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根源,并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探寻这根源,以此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文化的产生。
– 挚愿者向同学们讲述美国乡村民谣和英国嬉皮士分别产生背景,以此来总结文化的形成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以此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文化,为什么遇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时会有不同的感觉。
此案例虽然用美国乡村民谣和英国嬉皮士为例解释文化形成因素,但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两种音乐形式,以及对美国和英国文化差别可能不够了解的同学们(继续默念:不要想当然)来说,这个例子可能不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相反,如果授课者可以先请同学们分享一个关于当地山歌、民俗(例如绥宁的四八姑娘节)等的例子,以此为例,再加上对乡村民谣和嬉皮士音乐的讲解,同学们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3. 如何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以下是一个时长两小时的课程课堂活动大纲。
这个课堂活动大纲虽然细致到了每5-10分钟的活动,但是这份大纲并没有列出任何关于这10分钟中的具体安排,例如,具体讨论问题是什么,预期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环节和下个环节的知识点如何联系在一起,等。
建议挚愿者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写得越详细越好,最好能做到另外一个人看了你的教案之后(加上课前的准备,详见《教案与教课》一文),就可以教这门课了。以下是一个写的较好的,详细的课堂活动的例子。
当然,在写教案的时候,不需要所有环节都写的这么详细,要求挚愿者们写出详细课堂活动模块过程,是为了让大家提前对“这个模块要做什么”有比较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课的时候,更能信手拈来。
4. 设计一节两小时的课程
以下是一则往届挚愿者对Seminar的反馈:
“在一节Seminar中,主讲人会准备很多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但很容易忽略不同内容(或是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些内容单独拿出来看都很棒,但是放在一堂课中,同学们难以整理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最终导致同学无法对课堂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很快忘记所学的内容。”
不妨请各位挚愿者分析一下,一个好老师的课堂,每个不同的活动模块之间互相有联系么?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在这里,我的建议是,一节两小时的课程必须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和一至两个贯穿始终的问题。每个环节的活动都要从某个方面回答这几个问题,并且紧扣主题。《教案设计表》中位于课程目标之下的“核心问题”与“领悟”,便是帮助大家理清这个主题的。
其次,在授课方面,有如下建议:
- 课前理清讨论课的问题大纲,大纲中的每个问题或环节有其内在逻辑,并且提前思考学生会对大纲中的问题如何进行回应,对问题进行相应排序。
- 若话题过渡比较生硬,可以在课前和学生讲明,本课时将覆盖X个话题的内容,分别是ABCD,并将话题用短语的形式写在黑板上,方便引导学生思路。
本文作者王辰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人类学在读博四学生,PEER毅恒挚友兼职员工,常驻绥宁一中PEER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