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捐人故事
第二期

孙芫
「非」典型月捐人
“大家好,我是孙芫,周围人叫我园仔。
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
专业是教育经济与管理,
「非」典型支教死忠粉。
我出生在北京,
从小到大基本没离开过这里。
恰恰因为PEER,
我可以坐在窗台上,把腿伸出窗外,
呼吸到外面的空气。”
01
「非」典型普通人
北京,这两个字一说出来,一些形容词就开始自发环绕。但我自认为,家庭并没有因为“北京”变得不平凡,我依然是在普通家庭,沿着读书这条普通轨迹长大的普通孩子。小时候鸡娃,高中拼命却未能如愿,大学狂卷终于保研梦校,然后读博、结婚、毕业。
但我目前的人生轨迹又因为各种因素和同龄人不太相同,比如我的朋友们基本留学回来找工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只有我留在国内上学并且一直在读书。就家庭而言,因为父母的性格截然不同,所以看似安稳小康的家庭里也充满张力,加之童年时期父亲长期在异地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陪着我,她随性、豁达、包容的性格稳稳地支撑着我成长,同时,他们观念中对于读书的支持与推崇让我安全地当一个一直读书的普通人。
高考报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我选的是小语种专业,但阴差阳错去了当时“凑数”的教育学。最初知道结果,整个人都是懵的,这是从未想到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我听到了各种评价和建议,最后还是母亲的鼓励撑起了我,“我要去我想去的地方”这个信念贯穿了我的本科四年。最后,终于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但这一次专业是教育学——经过本科四年,我愿意继续在这个方向前进。
不管是我的人生路径、专业方向还是心路历程,我始终觉得自己普普通通地长大。但如果仔细观察身上的痕迹,在我的普通中,幸运、努力、变故始终存在。
02
PEER「非」典型员工
在2016年大一的暑假,我第一次接触PEER,也触碰到了真实的教育。当时“支教”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加之专业是教育学,所以想尝试一下当老师是怎么回事。朋友圈有人转发PEER挚行伴夏的招募信息,当时PEER的培训强度其实还挺大的,我经常早上六点起来完成培训任务。
第一次参加挚行伴夏的时候,我也才大一,也是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生活经历和专业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我游刃有余地处理一切。

第一次参加PEER的挚友之家小组
那一年研讨课,我做的主题是电影鉴赏相关的,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有点大胆,明明自己也不太懂,只是想让同学们能接触到有意义的电影。当时带我的导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课是研讨课吗?”我才在模糊中意识到研讨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调整方向后,正式开课,边做边调整,最后效果还是很满意的。

学生关于“翻墙”的定格动画作品
社区探索也是我负责的部分,那个营期,我们的主题是Digital Storytelling数字故事讲述,我负责带领的小组都是男生,刚开始觉得这几个人太内敛了,也不擅长表达,但其实他们最后提的想法很有意思——“那些年,我们一起翻过的墙”。他们想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当时同学们翻墙去网吧这件事。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出现,他们就会集中精力投入,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现在回想2016年的经历,当时自己更多还是按照教案在讲,自己脑子里能给出去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2021年第二次参加挚行伴夏时,感觉就不一样了。

2019年加入“第一个吃螃蟹”的冬季项目组委会
从2016年到2021年,两次挚行伴夏之间,我陆陆续续一直在PEER参加各种活动,在挚行伴夏当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义工、冬季项目……到2021年,研二升研三,当时觉得自己可能工作了就没有完整的时间参加PEER的活动了。

2021年暑期以挚愿者身份重返PEER
这次的研讨课,我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社会学初探”。我想把社会学介绍给他们,知道这个学科,知道这个学科对生活的影响,多一些选择的可能性。
这一次我有太多想跟他们说的话,筛选适合他们的内容成了难题。当时我抱着一大摞打印的阅读材料去招揽学生,吓跑了不少人之后,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来上课的有9个人。这一次的研讨相较于第一次,专业性上可能更强,“怎么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学生与家长的冲突?”“为什么人会越轨?”有一些问题,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思考,有一些则是我单方面给出材料留作思考,观察生活、分析感受、表达探讨、互相学习,这一次“研讨”的含义更加明了。
其实这两次挚行伴夏,我已经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再次完成同样的事情,我的沉浸程度和关注点都不再相同。我跟学生们的相处依然亲密,但并不再像同龄人一样,我更多地变成了前辈、引导者或者老师。
这么多年参与PEER的各项活动,相比月捐人的身份我更像是PEER的编外员工。其实从月捐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了,到现在是七十多笔,六年多点。关于月捐我反倒没有太多要分享的,于我而言,只要生活无忧,月捐就可以继续。
现在来看,PEER带给我的新奇已经渐渐饱和,我在PEER活动的频率也没有那么高了,但它依然是精神高地一样的存在。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在PEER的经历也是一个缩略的资料库,学校、学生、老师、教育这些关键词,成为我专业研究上感知层面的构成要素。
03
做「非」典型教育
上面说过,我对教育的感知从PEER开始。从前期培训的现实教育背景,到理念层面如何开高效会议、如何做一个好的协作者,再到实际中工具的运用、访谈等质性研究如何开展,PEER在我研究道路上的作用,就像是脚下铺的石板路,前期、基础但是必要。
我一直说我是“非典型支教”的“死忠粉”,相较于传统到课堂上教考试知识的支教形式,我更想做的是强调学生全面成长与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的“非典型支教”。支教老师的身份实际上是引导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知识学习是一方面,处事方式和思考角度的引导才是侧重点。

死忠粉参加2021年嘉年华的活动
非典型支教首先需要学校相对开放,愿意接受这样的形式是最基本的。其次在于志愿者,对于志愿者的培训环节需要完整并具备基础理念,志愿者要带着这样的理念实地服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非典型支教的节奏可能更加紧凑,活动内容跟实地情况贴合,借助各种活动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其实最根本的是对于支教的定位不同,想要达成的目的不同。于我而言,非典型教育是一种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的承载者,他们的个体性更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影响是和学会一道题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在县域教育支教上,非典型支教中“走出去”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人与地方的关系不仅是离开,留下、回来、离开都是自由的选择,基于自己的思考与追求,选择不同的地方就好。

2021挚行伴夏 龙胜中学的晚霞
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PEER参与经历和教育理念上讲述了我跟PEER的故事,但我们都知道PEER是做县域教育的,我一个北京长大的人,似乎跟县域教育并不搭边。确实,我周围的人可能会对这件事好奇,但并不会深度参与其中。我在PEER这么多年的深度参与或许跟教育社会学的专业视角有关,因为这个专业我关注到县域教育根源处的不平等。加之本人ENFP的旺盛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我才想做点什么所以来到PEER。
是PEER让我认识了教育,也或许,正是教育让我遇到PEER。
END
成为PEER月捐人吧!
我们诚邀您成为PEER毅恒挚友月捐伙伴,持续支持团队工作,一起坚韧有力地发声、行动。机构月捐资金将作为非定向资金支持PEER的发展,用于PEER空间、冬夏令营、议题研究等单个项目,必要时用于机构管理、传播与筹款,更长久可持续地服务县域中学生。
我们希望每一位机构月捐人,都是出于对我们工作的了解与信任,是对我们的议题倡导、实践、机构使命深度认同的持续捐赠者;感恩前行路上遇到同频的你,我们各自努力一起向前。
「认识自己,改变世界」
扫码成为PEER毅恒挚友月捐伙伴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4年10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8所初高中累计191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295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2247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
自2020年起,PEER友毅思校园可持续行动计划面向PEER所服务的湖南、广西、贵州等县中学生开展。该项目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学生团队孵化,支持学生个人成长,提升县中学生对公共议题的感知意识及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社会公共服务意识。至今已有2000余位学生完成可持续行动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