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人物专访
之全职团队
王旻若
拥抱象牙塔外的真实田野
01
触碰体验
王旻若的老家在浙江省宁波市下的象山县,阿若从小在这里长大,三年级的时候她随父母搬到了宁波城区,一直住到高中毕业去深圳上大学。她在象山和宁波生活了十八年,但当时对于这些地方的记忆更多的是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她在一条固定轨道里往返,却看不到远处的风景。
2015年,阿若到深圳上大学,在一所不错的中外合办大学学习经济学。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和父母的共同讨论之下,最终“幸运”地落入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理想的结果,开始了大学生活。但这种“幸运”并不意味着阿若真正明白了自己是谁、未来想做什么。在大学,她通过有限度的自由选课和实践活动尽可能了解自己可能感兴趣的领域,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在选修的第一节社会学课上,她对老师的开场提问印象深刻,老师问:“你们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多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努力?”阿若思考着自己的答案,也在身边同学的回答中,看到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也看到了学校资源、家庭背景带来的托举。后续课程内容里“交织性”这一概念进一步提醒了阿若,她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很大程度上由不同身份叠加塑造而成,她的经历与她的性别身份、家庭资源、教育背景都息息相关。阿若想起了高中父亲问起自己,如何看待我们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处境和位置——那是她第一次认真地对家庭资源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展开想象,尽管并非身处大富大贵的家庭,但父母有编制保障的工作也足以为她的成长提供一张“安全网”。
阿若回象山所见
阿若从不否认努力的作用,但觉察和思考更多潜在因素是必要的。在反思应试教育“后遗症”和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她开始参与到性别平等、教育公平的实践当中,“我很幸运拥有一些资源,所以想做点什么”。她开始关注自己曾经和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当假期回到象山和宁波,她会和家人一同了解地方的文化和历史;她探索学校周边,在湿润的空气里徒步,和伙伴们再发现深圳的文化地理。她跟大学的朋友组社团讨论自我身份的困惑,讨论大学生如何参与社会,讨论未来想做什么。
后来阿若最终将更多目光聚焦在“教育公平”上,也为此做了不同的尝试。她的初次参与是短期支教,选择了免费开源的性教育课程。在短短五天的过程中,阿若真切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也看到了同学们可爱和积极参与的一面,但更多的反思和余韵留待未来某些时刻被唤醒。在校内,她在学校社会实践中心和伙伴们一起搭建大学生社会参与平台,鼓励同学们外出做社会调研,并将社会上的公益/社会创新项目链接回学校。最重要的是,将更多学生视角引入学校建设,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学生开通并拓宽了社会实践的道路。
阿若大学期间参与支教
在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中,阿若接触了各个领域,也对自我和所处环境有了更多体察。在大学即将毕业时,她似乎找到了高考那年的未解答案——探索“教育”这件事。研究生期间,她选择了去国外的教育学院深造。2020年硕士期间碰到疫情,也坚定了她想回国从事教育公平的决心。彼时她选择的主要标准是一家教育机构的理念和实践,尽管也只是一知半解,但PEER官网上写的“服务-学习”和“青年参与式行动研究”背后隐含的社会图景还是吸引了她。于是她在PEER开始了第一份全职工作。
02
当研究员的日子
阿若在PEER的身份是在研究院部门负责研究与评估板块。研究院作为PEER的知识中枢,管理机构内的知识生产、流通和存档。还在深圳读本科的时候,她就听说过PEER,虽不算了解但印象很好。在教育学院读研究生时,她身边有不少参与过PEER项目的同学,鼓励她关注PEER。PEER对“服务-学习”和“青年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注重与实践,这也正是她关注的方向。
2020年秋,阿若在北京一所创新学校实习,发现了PEER在招“服务-学习”的兼职,她就报了名并进入了面试。但当时精力有限,经过讨论,她以“友毅思”项目课程研发义工的身份开始了PEER之旅。2021年春季,她希望更深度地参与PEER,本来报名了去做PEER空间挚行者,却机缘巧合地加入了PEER的第一个正式研究项目——“县镇中学生画像研究”,以不同的视角进入县镇中学。
2021年春季,阿若和另外两位伙伴完成了县镇中学生画像研究(下称“画像研究”),并选择全职加入PEER研究院。她最初的工作侧重于基于画像研究的素材和不同群体对话交流,后来启动了县镇中学生成长追踪研究,继续了解县中学生的需求与成长状态。研究作为机构开展工作的基础,能帮助PEER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老师等不同相关方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处境,并从学生自身视角而不是外来者、管理者的视角看待ta们。这一点也有利于在课程研发和项目设计过程中制定更加适切学生情况的目标。
2023年冬旅人,阿若(右二)和伙伴们
她的第二部分工作是课程研发。当PEER想带领学生完成某些内容时,研究院就是背后的“知识库”。一个课程组往往由一位全职/兼职、有经验的社群伙伴、实习生、专家组成,凝结了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心力。过往研究院设计的内容可以大体分为基础类和专题类:基础类课程类似志愿者所需的“服务-学习”课程(负责人:赵溪竹),帮助ta们更好地理解服务学习的要点,从而投入实践;专题类课程则更具有针对性,比如中学生的公共参与和行动(负责人:王旻若)、可持续发展课程(负责人:沈姝怡/小灵)等等。
第三部分工作是项目评估,针对PEER开展的长短期项目,综合资方需求、PEER制定的项目目标和感兴趣的评估问题,收集资料、提供改进方向,比如挚行伴夏、挚友夏令营、冬旅人、友毅思计划等。
在这三个主要板块以外,阿若也会负责其他细碎的知识梳理类工作,比如为志愿者提供知识问答板,回应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机构内开展教研活动,为团队提供学习基础工作手法的机会;汇总各县域的基本数据情况等等。
PEER研究院介绍详见官网页面:
2024春机构武汉集中办公合影(左二为阿若)
对于阿若来说,在PEER的工作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新尝试和新挑战。从研究工作来看,不论已完成的画像研究还是正在推进的追踪研究,PEER的公益属性意味着她从事的研究与高校学术研究大不相同——研究视角从服务对象出发,研究结论需要面向机构落脚项目。并且,阿若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社会科学训练,面对没有范例和标准的新研究,她需要反复自学和摸索。课程研发上,太多主题和领域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讨论和范例几乎无法参考。之前研发中学生公共参与相关课程时,因为没有太多参考,她只能自己做调研、尝试搭建原型,再与专业人士讨论,做一点、看一点,从反馈里继续前进。
最初,这种不知道自己下一个脚印在哪的摸索,对于有些“完美主义”的阿若来说,既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也让她看到在真实世界工作的逻辑。所幸当受到现实条件制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她听到的依然是团队成员的肯定,这种错位的感觉也推着她接纳当下的状态并继续前进。
03
看到真实
“PEER是在真实世界里做事!”在PEER工作,阿若看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做的每件事都留下了真实的痕迹与影响。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阿若第一次“回到”县域,第一次走近县镇中学生这个群体,看到ta们身上的困惑、纠结与生命力。在地的这段经历也让她反身回看自己与县域的关系,从小在象山生活,搬离后周末也依然会回到那里,在老家跟一大家子人团聚。虽然这段经历一直存在,但她之前并未有意回想。而现在她开始主动寻求与地方的链接,“毕竟现在我对湖南的了解比对浙江还多”,她调侃道。
由于一直在关注县中学生成长的主题,阿若有机会从更长线的视角关注人的成长,无论是县中学生,还是自己和身边亲友。这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和用行动探索“成长是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经典问题。阿若回想到大学时当时为什么决定做教育,因为她也想通过教育这个容器看到自己成长的形状。
阿若去县城的路上
刚开始做县镇中学生画像研究的时候,她希望能以一个“空白”身份进入田野,但现实情况她无法回避自身身份的显影,学生会问:“姐姐从哪里来?”老师会问:“你在哪个学校毕业?”,她听到过老教师说“欢迎你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类似的话,也听教研室主任真诚地分享他面临的县中教育困境。后来,她慢慢发现,承认这些既有的差异,我们可以坐下来一同聊聊这些处境从何而来,也可以互相宽慰。
现在阿若正在开展县镇中学生成长追踪研究,主题是“成长是什么?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在最近的一次线下调研中,她发现住在乡镇和住在县城的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假期模式,家住县城的学生有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朋友一起打球,自习,或者线下一同打游戏、看视频;住在较偏远乡镇的学生没有太多线下玩伴,多数时间在手机中听歌、和网友共同打游戏和闲谈,访谈那天同学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显示为14小时。但阿若也看到他对于网友如数家珍,显然网友对他有重大意义。在假期中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互动对象和内容会给ta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阿若也没有答案。
04
给自己留一杯水
如今阿若已经在PEER全职工作了三年,走到了一个节点上。最初在不熟悉的语境下,她不断摸索和“蜕皮”,现在研究、课程研发、项目评估等相关工作,她都经历了好几轮。随着加入的时间不断拉长,跟她算是同批的“老员工”只有朝辉和笛子了,在享受同频的工作氛围同时,她也开始更多承担“支持者”的角色,顺理成章地成为团队里提供经验的一方。但随之出现的,是对“我的个人成长在哪里?”的疑惑。思考一番后,接下来她想去尝试更多新的事情,比如跨部门的项目规划和知识生成,走出机构做更多的合作交流等等。她也希望能更多锻炼自己的项目和部门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方面的专业能力。
曾经阿若满心满眼都是工作,觉得只要是在做想做的事就不要紧,现在她有了新的思考。在某次周会上,阿若分享的观点里,特意提醒大家要注意身体健康,还与大家分享了用眼健康的“20-20-20”原则,这段发言至今还有人记忆犹新。在去年某次项目评估的培训上,主讲人跟她分享:“你自己有一杯水,才能够倒出去”。这句话阿若印象很深,要保证自己的杯子里有水,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量才能向外给予。也许是三年工作中有太多模糊的,需要独自摸索的时刻,曾经她困扰于如何做,现在她更关注还能做什么,也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我现在明白工作和生活必须有一个界限,我要六点下班,然后回家做饭。”
END
成为PEER月捐人吧!
我们诚邀您成为PEER毅恒挚友月捐伙伴,持续支持团队工作,一起坚韧有力地发声、行动。机构月捐资金将作为非定向资金支持PEER的发展,用于PEER空间、冬夏令营、议题研究等单个项目,必要时用于机构管理、传播与筹款,更长久可持续地服务县域中学生。
我们希望每一位机构月捐人,都是出于对我们工作的了解与信任,是对我们的议题倡导、实践、机构使命深度认同的持续捐赠者;感恩前行路上遇到同频的你,我们各自努力一起向前。
「认识自己,改变世界」
扫码成为PEER毅恒挚友月捐伙伴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3年10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余所初高中累计逾16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1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89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