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旅人观察员手记
在细微处重构日常
2024空间冬旅人现场
先来认识一下“冬旅人”项目:
冬旅人项目在寒假期间面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开展,回应县镇学生高中时期人际交往和课外学习的需求,主动搭建平台让不同服务学校的师生互相认识,扩展学生们的交际范围,并且通过丰富的素养培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发展友谊。
| 2024冬旅人相关推送
为了让大家更真切地了解冬旅人项目,接下来,我们将以观察员的视角进入到冬旅人营期,体会学生与挚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和联结。
预计阅读时长十分钟。
究竟什么样的视角值得被带入到一场短期营会中?
“而我呢,我要在日常生活中连续发生的各种事物中看出外部世界的意图,摸索前进,因为我知道,任何词汇都不可能把事物给予你的所有的提示全部都变成语言。”
——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
坐在城际列车上,我打开社交媒体检索“桑植”二字,试图找到这座小城在人们眼中的模样,以期更快地了解这片对我来说尚为陌生的土地。在接下来的一周,我将以观察员的角色进入到冬旅人营期,记录下学生、挚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和联结。
对于“观察”本身而言,究竟什么样的视角值得被带入到这个场域当中?观察者身处其中,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距离?这些疑问驱使我按下了检索键,寄望于在外部的线索当中建立起关于这片土地的整体感知,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观察。
桑植是桑植一中的桑植
手机屏幕倏忽间闪出了很多图片和文字。在前几条讯息当中,我首先看到了白茶,又看到了贺龙,然后便是次冬旅人项目的举办地——桑植一中。
社媒上的一中因为一条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视频闯入公众的视野,不同的声音与观点在舆论场上激荡,沸沸扬扬。这座小城似乎已经紧紧与这所学校牵连。甚至在与一旁的旅客攀谈时,他们还会骄傲地说一句“我们一中很厉害,很多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这些信息似乎搭建起一个巨大的气泡,在这个气泡当中,桑植是桑植一中的桑植,有关教育的宏观、进步话语格外突出。
“冬旅人”如其名,是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同来到一所学校跨校交流的场合。学生会根据各自的偏好与性格气质加入对应的分苑,参与孵化器课程的学习以及各种活动,收获跨校交流的独特体验。
在我的初印象中,这或许是一个戳破气泡的过程——刻板印象和话语需要在具体的互动当中接受冲击,从而真正让行动的力量被看见。但戳破这个气泡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对我而言仍旧未知。
* “分苑”是冬旅人采用的团队划分单位,邀请学生和挚愿者根据自身性格特质与期待加入“企鹅苑”、“鹰苑”、“象苑”或“兔苑”,在营期内作为一个集体活跃于各自归属的空间当中。
* “孵化器”是冬旅人为同学们设计的短期能力孵化课程,由挚愿者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案例讨论、策划产出和实践初探。
恍惚间,列车停在了目的地。走出高铁站,连绵的山脉闯进了我的视线,将我的注意力抽离于眼前硕大的广告牌,涤荡着内心的思绪。列车上关于这片土地的假想,在看到那些山脉时竟显得虚浮。
桑植在无言中展现出了它最自然的一面,似乎也借由这种方式提醒即将开始观察的我:你必须尝试丢弃预设,重新感受、认识这一切。
桑植站外的景色,
近处是学区房和白茶的广告牌,
远处是连绵的山脉
身体的力量
第一次线下参与PEER的集体活动时,我暗自惊叹于PEER伙伴们身体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放松状态,这与我的僵硬与不适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随着营期的进行,我的身体状态在不断地被打开。
一直到结营的夜晚,在黑暗中与伙伴们拥抱告别时,我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感受已经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不再如从前一般紧绷。
冬旅人线下挚愿者培训
这一过程性的体验恰好印证了挚愿者麦子在营期正式开始前的培训期间向大家所说的:“要相信流程的力量,先去全身心地感受,再去思考。”协作者溪竹在协作工作坊当中也尝试调动起挚愿者们的感官,通过手势传达感受,通过行走融入集体,通过注视拉近距离。
在冬旅人的空间当中,流程始终与身体密不可分,语言之外的感受链接得以重构进入PEER之前的预设,让氛围降临,让一切自然而然发生。
对于挚愿者们而言,短短两天的培训期不仅仅是一个逐渐熟悉冬旅人语境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打开自己的过程。在白纸上描绘分苑设想、在桑植一中PEER空间进行游走与观察、用OH卡传递信息与情感、在空荡的教室中搭建分苑空间,挚愿者的身体不断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一点点嵌入冬旅人的印记。
*OH卡又叫潜意识直觉卡,是一种心理投射测试工具
挚愿者在白纸上描绘分苑设想
挚愿者写下对冬旅人营期的期待
挚愿者用OH卡表达对参与冬旅人的感受
兔苑的挚愿者正在布置分苑空间
分苑空间&即兴戏剧
可以说,这种滥觞于身体与流程的力量贯穿于冬旅人的各个场景当中,分苑空间便是鲜明的体现。
鹰苑策展人小飞侠眼中的分苑空间,是共创的存在:“我很开心能看到整个空间从无到有被大家搭建起来,携带上每个人特别的色彩。”而象苑策展人飞鸡则“希望学生在分苑空间里,能得到一种真正放松的感觉。”
在策展人与挚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分苑空间的布置温馨而舒适,让学生们的身体得以放松下来。“毛绒地垫、暖炉、懒人沙发、给手机充电的插线板,这些都是日常的体现。”企鹅苑策展人大川如是说。
象苑空间中的“呆呆角”
分苑空间往往还会向外延伸。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象苑与企鹅苑在一个下午共同开展的“迁徙活动”。来自不同分苑的伙伴们双双组队,轮流体验视觉被“剥夺”的感受。其中一位伙伴的眼睛将会被蒙上,另一位伙伴则需要在行走的过程中提供指引。
企鹅苑的策展人大川让感官被暂时“剥夺”的伙伴动用自己的其他感官,切身感受周围陌生的世界,同时让指引的伙伴时刻留意,小心路上可能面临的障碍。就这样,浩浩荡荡的队伍跋涉于桑植一中的校园内。
事实上,对感官的短暂“剥夺”便是我们重新发现身体的一种方式。在黑暗中行走,我们难免会触及未知的恐惧。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更强烈地感知到自己此刻正在“被支持”,也能尝试去思考“看见”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
象苑与企鹅苑伙伴正在“迁徙”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即兴戏剧的呈现。在本次冬旅人当中,即兴戏剧不仅被搬上了欢迎活动的舞台,也呈现在孵化器的共学当中。谈及到即兴戏剧与一般戏剧的不同时,“面面剧到”孵化器的负责人嘉霖是这样描述的:
“我觉得自我是渗透在日常当中的。一般的戏剧需要经过剧本的不断打磨,依照剧本行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不那么‘平民’的。但在即兴戏剧当中,你需要自然地去调动你的肢体,动用一系列来自日常生活的最本真的经验。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最贴近于生命体验的过程。”
正因如此,当最终的即兴戏剧成果在舞台上展示时,尽管两组学生的旁白与最初的设计有出入,但嘉霖觉得这些呈现带有学生个人鲜明的特点,也是一个拥抱不确定性的过程。
但他也在此抛出了一个问题,挚愿者究竟要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学生的创作当中呢?倘若纯然以体验的自然心态参与,对产出没有任何执念,那么这与结果主导的评价体系是否能相互调和?这可能是一个我们需要花时间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疑惑。
“面面剧道”孵化器小组的展示板
从“非日常”到“日常”
从身体出发,我似乎在冬旅人这个场域当中体会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那么,冬旅人究竟是让参与者进入到一种“非日常”的状态,还是进入到“日常”的状态呢?除了用“身体”回答,这其中是否仍旧存在别的答案呢?
今年旅人们来到、离开桑植一中的过程十分戏剧化,2.5批学生陆续到来(注:由于各校期末考试时间不一,学生分成了两大批+一小批分别来到冬旅人校项目),离开的时候又因为湖南冻雨无法一同启程。
这一切似乎与“神秘”分苑仪式里的气候变化、环境破坏有现实的呼应,现实的魔幻与神秘的仪式感相互交织。
分苑仪式现场
“如梦似幻”“乌托邦”“仪式感”······短短五天的冬旅人营期似乎有一种为现实“赋魅”的能力,让旅人们尝试使用这样一些梦幻般的词汇来构筑、描述自身在其中的体验。它确乎是一场关于每个人自身的“嘉年华”,是一次逃离既有生活轨迹的尝试。
分苑仪式联结气质相似的彼此,原有的家庭、学校等社会关系联结被短暂打破,选择“相同”成为重要的答案;温馨的分苑空间让个体的想法被温柔注视,惯常空间的权力格局因交流和共创的存在而扭转,接纳“不同”成为心与心之间的默契。
在孵化器中,自我与他人得以被重新审视与思考,认识世界的手段得以被重新建构;在空间集市里,摊位展示成为一场对身边世界的个性化书写,家乡与学校的模样在陌生中逐渐熟悉。可以说,冬旅人创设出了一个个独特的情境,人、事、物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流动着,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联结彼此。
在进入冬旅人这个神奇的场域前,我也尝试将其定义为一种非日常的存在。于我而言,观察员的角色要求我在融入中保持距离,是一次全新的非日常体验。
对于学生们而言,这也是一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旅行。然而,在参与、观察这场狂欢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隐隐约约浮现在心头——在冬旅人的狂欢之后,什么真正留下来了呢?
五天的营期如此短暂,狂欢般的体验终究只能停留于这些美好的冬夜,成为回忆本身,所有人也终将返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之上。其中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狂欢在多大程度上映照出真实的日常生活,并在细微之处重构日常生活的秩序?
换言之,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情境当中,“冬旅人之后”这个问题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得到回答,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
在饭店前往食堂就餐的桑植一中学生队伍
营期间,桑植一中的大部分学生仍旧在校园当中补课,漫步在校园中常常能够看见这样的两种情景:一边是冬旅人场域内的欢腾,另一边则是冬旅人场域之外的沉默与肃穆。
两种情境在同一个空间中发生碰撞,让我在不禁感叹日常生活秩序难以逆转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视角转换的必要性。狂欢或许不是冬旅人的核心,日常才是这趟旅行的意义。
当我们终将回归日常,
我们又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
实践日常?
下一期观察员手记将带我们共同思考。
项目简介
何为“空间冬旅人”
冬旅人项目在寒假期间面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开展,回应县镇学生高中时期人际交往和课外学习的需求,主动搭建平台让不同服务学校的师生互相认识,扩展学生们的交际范围,并且通过丰富的素养培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发展友谊。
挚愿者们以课程导师和协作者的角色参与到项目中,在筹备和开展营地活动的过程中,对中国城乡教育现状、社区探索以及相关社会议题等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感受不同的县域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和个体的差异,深入思考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合作伙伴
捐 赠 方
星河奖学金
“星河奖学金”计划是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简称“PEER毅恒挚友”)发起的,PEER社群参与的,专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县域中学生解决参与本地县域外活动经费的奖学金计划。该奖学金通过PEER社群持续捐赠,支持学生走出县镇、参与素质教养活动的差旅费用,让从未出过省甚至从未出过县镇的学生得以扩展视野,了解多元文化,更好地探索、反思自我,获得自我成长。
战 略 合 作 方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是湖南省第一家5A级非公募基金会。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9年保持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FTI)满分评级,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并获评为中国慈善信用榜TOP30的民间筹款慈善机构。
弘慧基金会以“弘道致远,慧智育人”为使命,以“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为愿景,致力于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授人以渔”的公益观,十余年来长期扎根于县域,坚持“以乡村孩子为中心”的原则,倡导乡村学校办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让乡村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成长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神的人。同时,弘慧基金会选择了县域发展模式,通过感召和赋能,陪伴一批优秀的乡村校长和老师共同生长,从而提升本地教育生态的活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3年10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余所初高中累计逾16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1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89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