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公共议题,帮助学生发展博雅、人文素质教育,PEER将优质的公益项目资源引入校园,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指导下开展行动实践,并将这一创新命名为“友毅思”。
2023年秋季学期,3位友毅思导师分别驻扎三个县域围绕SDGs倡导学生行动。来自县域的小圆再次回到县中的环境,她形容自己与县中的“距离足够支撑一场回望”。这场回望最大的价值,或许正是小圆和学生们那些“切实改善学生校园生活”的行动。
经过漫长的纠结,开始写这篇手记时,我已经回到家乡。这是一个和沅陵那么相似,又那么不一样的县城,兜兜转转的熟悉感让我想起最开始报名友毅思的初衷。
成长于县城,求学于县中。当我走得足够远,距离足够支撑一场回望时,我想要回到县城,尽自己所能,将我没有拥有过的东西弥补给同样处境的孩子。
而在此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为了探索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这个原因无疑是十分自我、甚至自私的,因为我想要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答案。
在沅陵的三个月,我感受着自身的融入、抽离和重新浮现,旅程告一段落却发现,最难能可贵的仍然是作为旁观者的天真。
小圆镜头下的沅陵二中
进入“附近”
入校之前,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向学生解释SDGs这样抽象的议题。因为对于最初的我来说,友毅思导师的工作也是抽象的,既没有空间作为实体依托,也没有成熟的流程可参考。
然而,在招募学生的面试中,我就感受到第一层预设的打破,随之而来是更复杂的感受。
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某些议题有着相当的熟悉度,却只是着眼于远方。于是,他们知道如何洋洋洒洒谴责日本排放核污水,却不知道家乡的河流干不干净、是否有垃圾;可以大谈特谈巴以冲突,却在谈及身边的不公平现象时露出茫然的神情。
在进一步的交流观察中我发现,远方对注意力的侵占,背后是有选择性的媒介。
当我问及信息获取渠道时,同学们的答案不约而同,都是抖音与快手。在讨论性别议题时,大家习惯直接甩出唐山打人的短视频链接。但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也是有限甚至无奈的。平时无法接触手机,每周短短半天假期时间,同学们自然会倾向于抓紧时间玩手机来放松。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一次放假时布置了社区探索任务,希望以这种强制的方式,至少让大家走出房间,也走出屏幕的一方天地。
回收的成果出乎我的意料,一些学生发现了自家小区有多少垃圾桶,学校附近的石墩怎样分布,或是坐船的乘客有哪些特征……我为这样的探索成果而惊喜。当我在苦恼如何让学生进入“附近”时,或许作为当地的孩子,他们已经具有这样的感知力,在没有SDGs这些概念统摄的自然状态下。
而这一发现对我来说,才是我真正进入项目点的开始。
工作坊学习成果
受害者或第三人
在组织选题的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他们具体如何感知附近并与其互动。
在我的认识中,可持续议题从未如此紧密地和哪种生活交织。讨论到某些话题时,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场面甚至会一度不受控制。比如在聊到食堂时,大家肆意地吐槽,玩笑背后是严肃的困境:餐具卫生、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
读过往届案例的我知道,这些是每个学校都会有的问题。在行动结束后,不出意外,它们也会被转化为简单一句“每年最常见的友毅思选题”,出现在复盘和记录里。
然而,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很难不被具体的处境挟持。还有那些出现在秘密树洞里更隐秘、难以公开讲述的苦难,这是比空洞的口号和目标要刺痛百倍的。
最后,这几个话题如预期中那样出现在选题名单里,意味着县中最普遍、呼声最高的几个问题——食堂、心理压力、性别歧视。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承受着来自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对于行动的方向和方案有着强烈的自驱力。
这也让我庆幸,或许友毅思最最基础的价值就在于切实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
让我高兴的是,在行动中后期,谈到“我们在结构中的位置”这一问题时,性别小组的同学却提出“我们是第三人”的观点。因为她们想要从受害者的身份抽离出来,更加客观、冷静地审视结构性问题。
她们也确实这样做了,行动主题从最开始的“为女性发声”扩展到“为自己发声”,希望不论性别,照亮生活中所有遭受着性别歧视的人。从受害者到第三人,或许这样的思考和转变是稚嫩的,但在行动中发生,已经意味着一片更广阔的视野。
性别小组的同学发起“不被定义的他/她“活动
让它发生
行动进入尾声后的复盘会让我看到,一些变化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悄然发生了。
同学之间有了独特的昵称,互相开起了可能有些过分的玩笑,和学期初的全员大会相比,有了更多一起放声大笑的时刻。
老师们的反馈同样出乎意料。友毅思校内赛(点击查看沅陵校内赛结果)结束时,评委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将心理树洞项目延续下去,或是借助友毅思实现更多改善校园生活的愿景。
这一刻,同学们在学期初栽种的一粒种子终于成长为茁壮的树木,枝繁叶茂。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第一次”的瞬间。最开始自我介绍都紧张发抖的孩子,却在大赛中勇敢回答了评委抛出的难题;社恐的孩子站上其他班的讲台,讲述自己的行动主张和初心;害羞内敛的孩子,在最后的告别团建结束时给我一个拥抱;还有热情欢笑的孩子,眼神清晰坚定的孩子,在我iPad相册里留下鬼脸的孩子……我想记住这些脸。
同学的画
最开始我曾听说,什么样的友毅思导师会吸引到什么样的学生,我却随着服务期的深入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或许我也爱着这些和我相似却又那么不一样的孩子们,正如我不会忘记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县城。
行至今日,初来时随身携带的问题已经模糊,却有另外一些东西悄悄灌注进我的内心。记得在面试中,我被问到想承担什么样的身份,我说我想成为一座桥,连接起他们和世界。
我没有找到“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也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他们的敏感与苦难。但作为旁观者,我至少切切实实地看着他们走过这一段路,关于成长、友情还有意义感。
如果要再回到最开始,在这一次又一次打破预设又重建起柔软信心的过程之前,我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请不要预设,不要期待,不要苛责,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谨怀着旁观者的天真,去走过自己与他人的这一段旅程吧。你所苦苦追寻过的一切,就在沿途的芬芳中等待。
那么,请让它发生。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3年10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余所初高中累计逾16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1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89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