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第十七期毅恒讲习堂把时间拉回遥远的汉末,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范子烨老师,在诗歌与音乐之中带我们寻觅蔡文姬的身影。范子烨老师致力于中古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尤其偏重于中古时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的关系。
在这次讲习堂中,范老师借诗歌和音乐讲述了蔡文姬的一生,并在中原和草原视角之间重新定位蔡文姬的特殊文化意义。同时,他分享了他多年去草原采风、研究匈奴音乐的见闻,并现场演奏了他收集的乐器,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文字与听觉的盛宴。
作者丨陆玉斯、高明玖
PEER传播与推广
多重身份下的蔡文姬
讲习堂现场图片
妻子与母亲
蔡琰是文学研究中的另类。范子烨老师在一开场就点出了文姬在同时代文人,甚至在文学史中独一无二却又易被忽视的地位。古人称其诗曰:“真情极切,自然成文”,这是由文姬的人生经历决定的。而这个评价,在范老师看来还过低: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她的才华被低估;但也因为她是女性,她的作品才得益于她更为敏锐细腻的感知力,呈现出观察时代的不同的视角。
与建安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 蔡琰不是时代苦难的旁观者,而是时代苦难的亲历者和承受者。范子烨老师从她作为知识女性、妻子和母亲所经历的人生苦难,和大家一起探讨她作品中非同凡响的感染力。
蔡琰的人生之痛主要有四个方面:先嫁河东卫仲道,结果夫亡无子;在汉末的动乱中被掳到南匈奴地区;在胡中生活十二年,却在被曹操接回中原时不得不放弃亲生二子;回国后再嫁给陈留董祀。但范老师也提到,即使在这样的苦难与忧虑之中,面对无奈的人生捉弄,蔡琰依旧举重若轻,她的刚毅的性格和机敏的智慧绝非常人所及。
诗人与音乐家
除了妻子与母亲的身份,蔡文姬首先是一代才女。她是文学家,也是音乐家,是诗人,也是琴人。从各种文献记载,我们可知蔡琰平生博览群书,在六岁之前就已熟读《左传》,诵忆之功极深,而其诗中用典更显示出她学养的深厚。蔡琰不光博学,同时也“妙于音律”,“蔡琰辨琴”的故事便说明她从小深谙琴律,熟知琴音。只有理解蔡琰的音乐,才能理解她的文学,反之亦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蔡琰这种双重文化属性,范老师带我们走进了蔡琰的《悲愤诗》。其中,前一首长篇五言叙事诗是徒诗,是不入乐的,是纯粹的吟读文本;后一篇骚体抒情诗,是入乐的楚调歌诗,是蔡文姬的琴曲歌词,是汉魏时代一曲惊风泣鬼、震古烁今的悲歌。
《悲愤诗》是那一时代的诗史,举凡家国之思,胡汉之隔,人性之恶,自然之险,生命之虞,尊严之丧,离别之悲……种种为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苦难毕现于诗中,乃是血泪凝聚、蚌病成珠的艺术结晶,是堪与杜甫之《北征》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的不朽诗史经典。
文姬与胡笳:草原视角
胡笳十八拍乐谱
范老师生于内蒙古,后入中原求学;也许是因为有着如蔡文姬一般辗转于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经历,又或许是因为无数次采风让他形成对草原人民生活的由衷偏爱,范老师似乎更能够共情草原文化于文姬的影响和意义,也对草原视角下的文姬有着超越文字的感知力。
胡笳是匈奴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而在我国音乐文化史上几乎是蔡文姬的代名词。《悲愤诗》中,一句“胡笳动兮边马呜,孤雁归兮声嘤嘤”写出了蔡文姬初入胡境、感于笳音内心的悲凉,同时也奠定了她与胡笳密不可分的关系。后唐人董庭兰据《悲愤诗二章》作歌诗《胡笳十八拍》,以叙写文姬的悲惨人生和无限愁怨,使文姬和胡笳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胡笳十八拍》所讲述的“文姬归汉”的故事,范老师尤其强调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原、草原不同的意义与影响。《后汉书》说“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范老师认为曹操此举并非仅仅出于对友人和友情的珍重,而更多出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文姬归汉在当时是一个绝大的政治、外交和文化事件,是一件令朝野欢歌的佳事,是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才大略的体现。而从常被忽视的草原视角来看,“胡人思慕文姬”之说则揭示了文姬归汉给匈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不仅有胡儿的思母之情,也有一般匈奴民众的怀恋。蔡琰在身居匈奴的漫漫十二年中,也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母亲和贤德的皇后。
范老师用一种更为人性和包容的视角去解读文学,看待历史。后世有对蔡琰“失身匈奴”的贬损,有对其作品真伪的质疑,范老师绝不认同。通过这个讲座,他希望为不同视角发声,也在为蔡琰,为女性正名。
“一定要去走”
范子烨老师现场演奏冒顿·潮尔
范老师的学术研究绝不只是在书斋里完成的。特别是他在音乐人类学上的探索,更多依靠他不断的采风、实践、“出去走”的经历。范老师提到,如今的文人很多不通乐理,但音乐本就是诗歌的一部分,能够补足我们对诗文的理解。范老师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正始于对某些诗词句的疑惑;他更不满足于文献中的蔡文姬,而是到草原上去寻找她的音乐、她所看到的风景。
在讲座中,范老师详细为我们介绍了“胡笳”这一乐器。胡笳作为早期匈奴人的乐器,在草原音乐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人称其为“冒顿·潮尔”。范老师播放了蒙古族牧民的胡笳吹奏视频,并现场给大家演奏冒顿·潮尔。不同于后来清宫中的所用的加哨的胡笳,纯用清气吹奏,冒顿·潮尔是胡笳最原始的状态,演奏一般要添加喉音背景。范老师也当场展示了“喉啭引声,与笳同音”的呼麦艺术,以及另一件重要的匈奴乐器——口簧,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样的听觉盛宴。不管是通过诗词的记载,还是通过对乐器的考古研究,范老师确信精通音律的蔡文姬在草原的十二年中一定接触过这些乐器,也一定受草原音乐的影响。
在讲座的最后, 范老师用自己多年的感悟告诉大家“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一定要去走”,走出去才能知道每件事的内涵,绝知此事要躬行。范老师多年来为了文学与音乐的研究无数次踏上旅程、收集上千件乐器并亲自学习演奏的经历,也为现场的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上了极有意义的一课。
推荐阅读
毅恒讲习堂
PEER已经开启新十年的历程,肩负着“让每一名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有机会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PEER在始终专注于课程和项目改进的同时,也更加看重PEER社群的持续成长,和公益、教育领域专业化分享平台的构建和经验的积累。基于这一目标,“毅恒讲习堂”活动应运而生。
毅恒讲习堂是PEER特聘专家社科院文学所靳大成教授与PEER毅恒挚友共同设立的系列线下讲座活动,每一期活动PEER将邀请一位教育、公益、社会创新、乡村建设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嘉宾主讲,活动预计每月开展一次。PEER致力于打造一个围绕上述领域内容的思想交流平台,促进公益界、教育界经验分享和知识共享,在活跃PEER社群的同时,也希望为PEER及其他组织吸纳、总结和积累更加多元的专业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