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2022年挚行伴夏的观察员,刘煌。作为一个观察者,我去到了挚行伴夏在溆浦、中方、绥宁和龙胜的营点,进行了为期20天左右的观察行动。社区探索是挚行伴夏的一大核心内容,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和县城,以不同的议题为切入点,重新发现和理解自己所成长的故乡。在这其中,我看到和发现了很多学生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在新一年的招募之际,分享给大家。
作者 | 刘 煌
编辑 | 蒋雨霏
01 “陌生”的家乡
“现在除了种地的农民,已经没有(人)在用斗笠了。”
中方一中文化保育小组的学生向我这样诉苦。
“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可来挡。”据他们调查,在有着“斗笠之乡”称号的怀化市中方县,手工编制的斗笠曾是人们常用的传统雨具。但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水平的发展,斗笠逐渐被各种雨伞、雨衣等新型雨具取代。
– 同学们在采访编制斗笠的手艺人-
“没有什么人用,所以我们也很难知道这个斗笠究竟有什么文化,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保育。”
他们向我表达着这个议题的难做之处。
同样地,在绥宁一中,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很高的中学,学生们也对家乡文化的消失感到震惊与遗憾。
“没有人愿意去了解苗族文化,我作为苗族人之前也完全不了解苗族文化。”
“很少能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去了解和去传承这个东西了。”
即便作为县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学生们之前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家乡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流失。
在与他们的不断交流之中,我进一步发现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陌生”。
“之前没有参加社探(社区探索)时,我对我们小区的一些事情基本不怎么关注。”
“你可以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地方,就像之前菜市场下面那个公园,我之前是不知道的,我不知道有那么多人。”
“我原本以为我们这个地方,女主内的现象可能会更多。但是我们就在街上随便抓住1个人问,一共采访了5个人,有4个人都是男性主内,操持家务事,女性在外工作,拼事业。”
“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盲道,溆浦的盲道,一点都不完善,要么就是被电线杆挡了,要么就是被车占了。”
一直以来,我觉得PEER的社区探索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学生几乎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他非常熟悉的县城,那为什么要一些外来者(志愿者)带着他们探索社区或者县城呢?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获得了一些答案:社区探索是学生们重新发现、理解自己所成长的故乡的一扇窗。它向学生揭示着他们熟悉的家乡的某些“陌生”。
– 同学们在做街头采访-
在这些“陌生”的促使下,学生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家乡和民族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发生过什么样有趣的故事”以及“身边那些随处可见的物品究竟有什么含义?”等原来就与其息息相关但一直被其忽视的问题。虽然现在他们或许没有很好的答案,但这些问题会持续伴随着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吸取这片土地与文化带来的支持和力量。
02 消失的“第一名”
小雷是我在22年挚行伴夏接触的第一个学生。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开朗、聪明。初见时,他就找我搭话聊天,说他爱逛博物馆和图书馆,喜欢阅读,钟情于中国古典著作和科幻小说,最近还在学法语。连他营期手册的封面上写的都不是规规矩矩的名字,而是moi(即法语中“我”的意思)。所以后来有同学告诉我这个聪明小孩儿是他们高中的年级第一时,我并不意外。
但身为第一名的他并没有在夏令营期间“出尽风头”,而是和其他的伙伴一样,参与到社区探索的调研中,一起去公园、去街上调查和访谈。
– 同学们和社区里的老人聊天-
作为一个项目评估者,我很好奇,挚行伴夏这样的创新教育项目究竟会给这样传统应试教育体系里的“好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的“第一名”在与志愿者、与同学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与状态?
在县镇高中的教育环境中,成绩第一名的学生往往是学校和班级里的焦点和中心。无论是课堂中的正式授课,还是课下的人际交往,老师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同学们也会用非常不同的眼光对待他们。
但是回到小雷,他在挚行伴夏中并没有居于一个中心地位。无论是同伴交往、团队合作,还是挚愿者的注意力分配中,小雷和大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在社区探索中,他所在小组的议题是家的记忆与口述史。因为议题的特殊性,小组面临着较多的调研和走访任务。小雷在其中并没有以“第一名”的身份自居,而是作为一个良好的协作者融入团队中。当他是访谈者时,他会主动地寻找社区里的陌生老人和组员的家族成员并展开对话;当他是记录者时,他也会认真地倾听与记录在对谈中逐渐浮现的故事与记忆,与同伴分享、讨论。
“我觉得在社区探索中,大家的优点更容易表现出来。为什么?因为在学校,我们侧重点应该是在学习上面。一些同学的性格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表现出来(的)。因为他可能不太擅长学习,但是他很有责任心,很善于人际交往,他的那些言谈举止都是我们这些所谓学习良好的人,所谓的三好学生不一定能具备的。”
在这段描述中,小雷表述了他的“看见”,一种抛开“第一名”这重身份的“看见”。作为学校分数排名体系的“绝对王者”,小雷在社区探索的合作中看到了他的伙伴身上所具备的,在传统学校评价体系之外的可贵品质。
“我们出去探索,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有的人可以负责进行一个全局的规划,有的人能够更很清晰地表达思路,有的人有很多相关的社会经验,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一个临场的状况,做出更好的判别,从而去调整我们的方案,以达成(更好的)效果。”
而且小雷不仅仅是看见了这些优势,还意识到了这种优势是促成他们团队方案成功的关键。
当然,小雷能够拥有这种“不是第一名”的体验与收获,更关键的是在于挚行伴夏本身营造的“平等”氛围。在这里,成绩只是一张废纸,无人关心与在意。就像有些学生的奇妙比喻,挚行伴夏是一个“逃开成绩排名、逃脱学业压力、逃离内卷的乌托邦”。
最终,他们小组在那个夏天留下了一首歌:《远方》,小雷是歌词创作者。
歌曲取材于其中一名小组成员的出生经历,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为计划生育政策所迫,独自乘火车从溆浦去到浙江,躲在大山里生下第二胎的故事。
在和小组成员共创这首歌的那个下午,小雷是词人,是讲故事的人,是一起行动的人,而不是“年级第一名”。
– 歌曲《远方》的部分歌词 –
在后面的访谈中,小雷表达了他对口述史的理解与看法:
“口述史的意义是,不一定是说大人物经历的、创造的才是历史的东西。小人物在一个大的历史变革中,他做的事情往往也会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也代表了一部分国人在面对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他们会做出的一些选择。”
某种程度上,教育很像小雷理解的口述史:它并不是只给第一名的,它需要大家都“看见”更多。
03 大大的环保,小小的行动
谈及环境保护,我们的脑海往往浮现出“碳中和”、“气候正义”、“可持续发展”、“生态”这样的词语。
毋庸置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宏大事业。但它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小行动。
来自龙胜中学的自然教育与可持续生活组(以下简称“可持续组”)用他们的微小行动践行了环保主义。
龙胜中学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些许偏远、有着许多山坡但是清补凉特别好吃的小县城。县城里,有点脏乱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垃圾和家家店铺都在使用的塑料袋让人很难将“环保”与其联系在一起。
可持续组的同学决定以一家书店为据点,为改变上述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去书店有一个(活动)是做手工拓染,还有做塑料花。做这些的话是你要进行一些小小的问答,通过这些问答来给那些小朋友们科普关于环保和关于塑料袋的知识。”
这是一群高一学生从零开始做的一个环保倡议活动,整个活动流程都非常完整、顺畅。即便曾遇到一些障碍与阻拦,他们也顺利地解决了,使行动得以发生。
“我们刚开始的想法是想让市场那些阿姨们把塑料袋能不能改用环保袋,然后我们就去店访了几个,阿姨她们都觉得太麻烦了,并且可能顾客不会很同意,成本又会特别高。”
如果要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评价,这或许算不上多么高大上、多么具有影响力的行动。形式上,主要活动是问答和做手工,它并没有多大的创新;受众上,这场书店活动的覆盖面也非常有限,只有一些小朋友。可能他们只是觉得问答和做手工很好玩,并没有感受到其背后的环保倡导意图。
– 同学们制作的宣传海报 –
但显然龙胜可持续组的伙伴们不会同意这样的判断。首先,他们认为受影响的不只有小朋友:
“有一些家长挺惊喜的,真的有通过跟我们做这些活动意识到塑料危害,然后表示以后自己会准备袋子去购物的。”
其次,他们并不认为这个行动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至少我影响到了那些小朋友,让他们知道这些(环保知识)。”
“也许他们会觉得这个活动很有趣,在班级上进行分享,让其他的小朋友也知道一些有关塑料的危害,让大家不要这么去滥用塑料袋。”
“其实影响虽然不大,但是有一定的成效。至少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我们想要做的。”
“至少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我们想要做的。”这句话给我上了一课。
给我这样一个深陷于结构性困境与虚无主义的成年人上了一课。
我自诩是一个相对理想主义的人,但在面对很多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总是下意识地哀叹和逃避。但他们这样一群刚上高一的小孩,在一个环保意识贫瘠的县城,能够为自己的环保主义信念而行动,并坚信自己行动的价值。虽然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微小的,但是他们相信这样的行动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对自己的家乡和地球产生影响的。
不知道是在龙胜的第几个晚上,我陪一个学生去买夜宵。他在面包店买了好几个面包,随后非常自然地拒绝了老板用塑料袋给他进行包装的请求。
我没有多问,但我感受到了,某些种子已经开始悄悄地发芽。
04 一个小彩蛋
本篇主要呈现挚行伴夏学生在社区探索中的故事,但挚行伴夏中不只有学生和社区探索,还有志愿者和研讨课(可见我们项目的丰富性)。
如果你想了解志愿者视角下的研讨课故事,欢迎点击链接阅读(也是我写的):“我”的第一堂研讨课:打开对广阔世界的好奇。
免费浏览,随意观看!
小编按:2023 挚行伴夏正在招募中,如果你也想向所谓的“熟悉”和“陌生”发问,并见证教育与反思在真实的尺度下发生,欢迎点击链接查看报名详情及项目说明:触碰真实的县镇 | 2023 PEER挚行伴夏&弘慧挚友暑期挚愿者招募第二批启动,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报名问卷!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PEER毅恒挚友,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2年8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1所初高中累计逾148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0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7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