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0月起,PEER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进行了多次以建构和反思为核心的共学项目。教师们基于线上社群中的沟通交流,从自身的教育情境出发,构建共学小组,在对话互动中,实现培育教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共同目标。
2022年的春季学期,PEER将目光聚焦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上,与PEER教师社群中的英语教师们开展了一场教师行动研究的合作和探究之旅。2022年10月,我们延续着对行动研究的关注,开启了新学期的教师行动研究共学,期待通过共读案例文本和分享教学设计,搭建对话的场域。
公开课题目:《Continuation writing – Keith, Mary, and the phone》
一、文章背景介绍
张老师:这节课是写作课,我先带学生回顾了“读后续写”的小故事,小故事讲的是一对姐弟和一位年轻的女性拼桌,年轻女性把手机落在了桌子上,弟弟拿走了手机,姐姐希望弟弟能把手机还回去。这节课的内容是写,上节课的内容是读,上一节课我是带学生这么读的:
首先,我带学生一起读了文本,通过“挖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复述、总结重点段落并揭示主题。然后,我给学生看续写两段的首句是什么,引导学生自问自答。
我找了四个切入点:
1. 如何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状态?
2. 如何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3.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多样化?
4. 如何写一个故事的结尾?
张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读后续写”的课堂效率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希望我的讲解和学生的操练相结合,但往往学生操练时,老师会有一段空白期,课程中出现空白期时我会比较紧张,我担心学生是否真的学有所得,是否真的在状态。另外,我作为教师还需要继续精炼课堂用语。
二、课程片段与讨论
课程片段1: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的文章哪一篇更好,引导学生说出好与不好的地方,思考如何描写人物的内心状态。
孙老师:视频中老师让某一位学生起来读一段,这样可能会导致没有被点名的同学不在状态。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设计一些目标性的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句型、句子或单词等,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
张老师:好建议,我可以设计一些目的性的活动,更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赵老师:听了张老师的课,能够看出课程是有准备的,我认为作为分析文本来说,这已经非常全面了。这7分钟呈现的是后半节课,老师呈现了一个学生写好的文本,中间好像缺少了一个环节,好像一下子跳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因此我的建议是可以把学生书写文本的过程呈现出来,例如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找出文章的背景是什么,这对学生的写作有指导作用,以读促写。
张老师:赵老师的建议让我对如何去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下一次可以把赵老师和孙老师的建议结合起来,贯穿表格、思维导图,给学生一个支架,更好地利用时间。
课程片段2:“如何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练习
张老师:我还是比较在意课堂的空隙时间,我知道课堂中学生的停顿很可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但我还是害怕这样的停顿,担心有的学生不在状态。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能抓住学生,如何能利用好上课时间。
赵老师:我觉得是网课的问题,如果是线下的话,上课会有更好的效果。
张老师:线上课确实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之一。但即便是线下课,我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思考。给我的感觉是,思考的就是那么几位同学,我经常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的也就那么几位学生。有时候我也想点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但很可能学生被点起来时还没有对问题有所思考,那么点起来就意味着要消耗一部分的课堂时间,我不是不愿意等学生,考虑到有可能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我就会比较纠结。所以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等待学生的问题?
孙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写,因为这部分是一个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与学生的思考要有效的联系,或者也可能试一试分层教学的方式。
赵老师:刚刚我看PPT发现张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更加开放一些?我个人觉得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发挥,学生也能从中相互借鉴。
泽宁:我也同意赵老师的建议,我在想学生回答问题时,能不能先把学生的答案打出来,而不是直接呈现教师准备好的内容。这样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回应。
张老师: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我应该想想如何结合学生的思考和我准备好的内容,确实是需要一个过渡期。
沈辉:张老师的课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代入学生的视角,我认为这样的课堂能够抓住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我有两个感受,一是刚刚赵老师和泽宁都谈到的提问方式,我也特别同意开放性问题的必要性,但同时我觉得需要将开放性的问题和封闭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或许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聚焦讨论。二是我感觉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比较多的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学生一般是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他们自主提问的空间并不是很多,所以给我一点被动的感觉。
张老师:是的,其实我很想要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切入点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完善。但到了课堂真正实施时会有一些困难。我想着让学生更开放,我一直给学生强调没有正确答案,但学生还是在靠近我的答案。我觉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对此我一直想做些什么,但目前还没找到好的方式,我也很困惑。另外,刚刚孙老师提到“情境化”,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其实很想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读与写,但好像在写的过程只有写,学生已抛弃掉了具体情境。怎么能让回到情境这件事可操作化呢?如何让学生有一种情境感、氛围感呢?
孙老师:我觉得老师在讲的时候还是分离了情境,有一种割裂的感觉,讲某一部分时可能就忽略了上文。我觉得还是要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改改同学们的作业,增加学生的互动性。
张老师:其实让学生润色论文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但我觉得很难,有种一步登天的感觉,因为我一般只能给到一些延迟性的反馈,我不可能给到每一位同学一些及时性的反馈,这一点还蛮困扰我的。老师想要做的事情和老师自身的时间和精力都有关系,有时候就是自己想做,但力不从心。
孙老师:比如全班都给同一个学生改作业呢?
张老师:其实我试过,有两次相关的尝试,一次是全班一起改作文,能润色2-3篇左右的论文。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先分组,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改同一篇论文。这两种方式花费的时间都挺长的,而且课堂效率也没法保证。困扰我的是,如何让学生把握课堂时间和效率?
沈辉:学生一般在上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老师:这节课的话学生只是在课前写了一篇作文。这一点启发到我,或许我可以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反应和思考的空间,这样上课的效率可能就能有提高了,学生便是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课堂片段3:“如何使自己语言多样化”的练习
赵老师:可能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我教的是初中生,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不会脱离情境。对于这节课,我先把例句给学生摆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动词的顺序和连续性,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看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我在想这三个动词是不是之前已经学过了,所以我们在顺序上有不同,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
张老师: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像语法课的讲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例子,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我觉得多呈现一些例子会让学生主动一些。
三、共同对话与讨论
讨论一:全英文授课
孙老师:我发现张老师是全英文授课,教的是高中生。尽管我带的是大学生,我们平时上课也不会全英文授课,我想知道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对全英文授课的接受程度是怎样的?
张老师:之前我和泽宁一起做行动研究,收集了学生的问卷,我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就有学生提到对英语课堂的感受,他们有写到感觉英语课像是“神仙打架”,有的学生都能写到是哪几位同学和老师的互动比较多,因为和老师讨论和回应的可能是英语比较好的同学。但是我上课也不是就给那么几位同学上,看到有学生这么写我还挺挫败的。我感觉全英文授课对全班四分之一的学生还是有不小难度的,这跟我也有不少的关系,并不是学生的基础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是我的课堂用语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我觉得全英文授课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但老教师都说,要坚持全英文授课,我平时讲练习的话会用中文。孙老师,我比较困惑,你对全英文授课是怎么看的呢?
孙老师:我觉得全部用英文讲,学生的压力比较大。我上课的时候比较喜欢开玩笑,大学生比较喜欢划水,如果上课不讲一些八卦或者有意思的事情,我感觉学生就开始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玩手机。我不太敢全部用英文,感觉学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缓冲一下。
张老师:全英文确实会让学生有压力,我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
泽宁:我比较好奇,从张老师自己的角度看,全英文对学生的好处是什么?
张老师:一是全英文的语言环境,这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式学英语的感觉,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二是学生其实会模仿教师的用语,比如我经常用不同的单词夸学生,但学生很喜欢“fabulous”,他们认为这个单词是英语课堂中的最高评价,这样就会有学生在课堂上也用“fabulous”夸奖其他的同学。我觉得全英文授课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讨话题,我一开始上课希望在英语课做我自己,但发现全英文授课的环境下有些我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出来,比如没有办法呈现一些比较幽默的内容,也会选择用中文表达,也不是全部用英文来授课。
讨论二: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沈辉:我觉得张老师的课非常有活力,而且也能看出对学生的关注。我觉得有两个点比较重要,一是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场表演,老师是准备好的状态,但学生好像并没有准备好。我觉得把课堂比作表演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准备好的表演给人酣畅淋漓的感受,也能让学生和教师更加投入到课堂中。二是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问题,我感觉学生没有那么放得开,如何建立起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如何让他们放开胆子说和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学生还是会有说英语的自卑情结,建立起学生学英语的自信还蛮难的。
泽宁: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们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赵老师:我采取的办法是上课前给学生放一首英文歌,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语言氛围中。学生一般不敢张嘴说英文,可能担心自己说英文不标准,但我发现学生会跟着英文歌唱,作为老师我还是挺惊讶的,或许这也是提升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方式吧。
Richard老师:我有一个例子,自从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学生获奖的情况后,我上英文课的时候,将学生的获奖情况与英文教学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联系中我发现了学生学英文的自信。
孙老师:我建议学生举行一些活动,比如英语角,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在与同辈之间的交流中增加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沈辉:我觉得影响高中生自信心最大的因素是考试分数,当然考试分数并不是全部,但它是影响自信心最大的因素之一。当学生需要外部的肯定,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成绩。其实回到一个问题:学英文是为了什么?如果学英语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自信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成绩来巩固。如果学生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一个工具,能够看到英语背后的文化、习俗,那么学生可能会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同时找到学英语的兴趣。但很少有同学能达到第二种程度,更多的学生还是以成绩作为自信心的衡量标准。
讨论三:一些反思
Richard老师:我们没有做过“读后续写”的练习,我们班的情况是有一半的学生不能看懂前面的阅读文章,还有一些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我一般都会把阅读的意思串一遍,那么一节课留给“读后续写”的时间就不多了,我处理的就比较简单,只是针对范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讲解,当然没有张老师讲得那么深入,这是我应该反思的地方。
张老师: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教学感受,我之前讲“读后续写”割裂了读与写,我现在觉得读写结合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有侧重点地指导学生学习。
我们一直在思考,“共学”这种模式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何种思路。自今日教师们的讨论和分享中,我们意识到,教师的行动研究不仅止于教师和课堂本身,而是由所有可能的教学参与者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无论是教学同事还是课堂中的学生,教师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帮助并有所发现和思考,正如共学小组中的每位教师,他们既承担了研究的任务,同时也是其余教师的合作者。
—END—
PEER教师支持怎样赋能?
教师个人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
线上活动 线下活动
PEER教师支持在做什么?
教师社群 共学小组 教师游学
PBL教学运用 体验式工作坊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2年8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1所初高中累计逾148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10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7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
PEER教师支持是PEER毅恒挚友的长期项目,关注教师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以求更全面地赋能教育者,旨在为有志于教育创新实践的教师搭建社群,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与教师共同理解日新月异的教育格局。教师支持团队协助PEER合作县城与乡镇高中的教师开展在地、定制化的项目式学习,探讨教育创新的形式与方法如何融入到高中课堂,并在过程中关注教师身份从授课者向学生成长引导者的转变;通过教师共学小组、工作坊、听课、一起合作设计体验课,促进教师对具体问题的交流与反思。
教师支持项目源于PEER深度参与地方教改实验的感悟、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经验、以及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该项目的核心工作由专家顾问团队与教师支持执行团队共同完成,PEER大使及其他积极合作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对项目自身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