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第一中学的会议室,颜晓川与护送他来的几位PEER“保镖”们,坐在主席台,被同学们的问题夹击。他临危不惧,给同学们梳理他们还没有体验到的、关于“专业选择”的那些事:
“万有引力定律你不发现它也存在,而理科就是去发现和研究这些规律。理科像‘发现’,而工科像‘发明’。”
“‘电’是什么?‘电器’又是什么?大家可以猜一下,研究这两者的学问有何区别呢?”
“中文系的同学们想象力蛮丰富的,微博段子手啊,高级文案啊,他们都挺在行。做文字工作,没有想象力,没有高超的文字功底,是不行的。”
“我觉得要明确这三者的区别——学科、专业和职业。法律、医学这类专业,和职业选择联系比较紧,当然很多人的选择也充满变数;其它专业的学习与日后的就业间的关系,还是很多元的,没有百分百的’对口’,也不必纯粹为了就业而选专业。”
正值华南的梅雨季节,曾在北大附中任教的老师颜晓川接受PEER的朋友们的邀请,来到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胜中学和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一中,给刚刚高考完的孩子们做一个简单的报告会,主题是“我的专业我做主”。
颜晓川在北大附中和清华大学都有教学任务,主要内容就是向高中生、高中老师、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讲述“学科认知和专业选择的方法和流程”。还在麻省理工读书的时候,他便开始了自己针对“学科认知”所做的研究。出身物理专业的他,不仅在本校的经济系、工程学院等选修了多门课程,还在隔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念过三个学期的书。基于自己学习多门专业的亲身体验,他开始走访各个专业的教授、创立者,以及学生,为了了解每个学科的秘密,他总共进行了一千多次采访。他于去年出版的《我的专业我做主》系列,便收录了大量精华采访材料。这套书共分“人文社科”、“工学”、“商学”、“理学”四个大类,通过深入解读,揭开各个专业的神秘面纱。
这次面向刚高考完就要填报志愿的孩子们,颜晓川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解释了专业选择的普遍误区,并介绍了他总结的避开误区、科学认识目标专业的四大步骤。
“心理学不是文科,动物学也不是去保护动物的,热动力学并不是研究如何发射火箭的,锅炉房才是你要待很久的地方。”他举了几个流行的“专业标签”,逗笑了大家。他认为,撕下各种标签,清除自己的偏见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接下来,还要明确各个学科的特点、它的任务性质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它是否要求特定的思维天赋。在这之后,才是热情。在综合性大学而非职业学校里选择专业,关键看自己的兴趣与这个专业研究的内容是否匹配,而不是看它能帮我们找到什么工作。
上图:PEER课程总监方卓青(左)与项目总监可可
说到这里,在场的两位学术“失足”女青年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失败的选专业经历。PEER项目总监可可谈到,自己因为想要保护环境而进了“环境工程”,而待在废水处理厂里的工作却是她未曾预料到的,并不擅长物理的她,学习上也很吃力;课程总监卓青一直提不起兴趣去从事律师行业,从法学院毕业后渐渐与大多数同学们分道扬镳,出国读了历史后更懒得司考了,也并不觉得“法律人”这个标签,跟自己有半毛钱关系。
回想起n年前高考后选专业的经历,卓青哑然一笑,“那时想当外交家,以为去了国际关系学院就一定能圆梦,所以报了国关,分数不够才被调剂到了法学,呵呵。”正如颜晓川老师所说,那时对每个专业的想象都是一个个被粗暴贴上的标签,外国同学花许多年做的决定,我们往往两个小时就能拍脑袋敲定,然后再花上很长的时间来懊悔。因为不幸地,在多数中国高校,转专业的难度不亚于复读一次重新高考。中方一中的刘校长就提到了他以前的一名学生,成绩非常突出,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因为实在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在读了两年书后回来复读,却只考上了二本。
刘校长还说到许多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比如误打误撞进了哲学系而找到兴趣所在的幸运儿,父母帮她选了经济专业却还是在研究生时转学美术的女生。他认为,基于自己的兴趣笃定地钻研,才能收获有出息的未来。
在活动的末尾,龙胜中学的赖校长说,那天早晨她在走廊上碰到两位女生,她们跟她说:“赖姐,这大概是我们最后一次见您啦”。在离别之前,她祝福所有的毕业生找到热情所在、把握之后的人生。
同学们问了许多问题,有些还留下来到PEER空间借来《我的专业我做主》看,继续请教颜老师。对于结束高中学业的龙胜中学与中方一中学子来说,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与老师和校长告别后,他们回宿舍抱着没有整理完的行李,走出校门;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是崭新的,未知的广阔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该如何选择?”始终是一个值得不停思索与反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