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究竟应该培育怎样的学生?学校内外的各个相关群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在绥宁一中,挚行者坡坡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了解到老师、学生、家长、门卫等不同群体对上述问题的多样回答。不难从中发现,不同年代的绥宁一中学生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深深烙印着时代与教育理念的变迁痕迹。
作者丨坡坡(皮瑾)
PEER空间项目部
我在学校的宿舍位于女生公寓楼中,每天早上5:40楼道间的洗漱声、说话声和脚步声开始陆陆续续闯入我的意识里,直到6:00楼下的哨声一响,不太明显的脚步声变成重重砸向楼道的奔跑,我终于被整栋楼轰隆隆的声音惊醒。
学校规定6:10所有学生要在操场集合,开始晨跑。绥宁一中的操场,被三栋教学楼、一栋科教楼以及图书馆楼包围在中间。从坡下的校门里进来,上坡或者从一小段阶梯上走出来,就能看到开阔的操场。平时上课的时候,操场上活跃着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不上课的时候,操场就是娱乐场以及学生们往返教学楼、食堂和宿舍的必经之地。站在操场上,我能听到走路声、交谈声、球撞击地面的声音、还有不同方位此起彼伏传来的喧闹声。午后有阳光的休息时间,草坪上会有很多人坐着晒太阳,一小块一小块,还有住在校内的居民会出来遛狗。篮球场的场地是最紧俏的,乒乓球桌一般都满员,单双杠的器材区爬满了在训练的体育生丢下的外套,操场最内侧墙壁的阶梯上零零散散坐着一些学生,眼睛总是注视着操场的方向。
操场
三好学生
我把操场分为高低侧,低侧靠近校门,从操场出来,无论从哪边下坡,都是文化走廊。左侧出口下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廊,右侧出口下来是满墙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两侧都通向校门口和门卫室。
门卫室的叔叔1979年毕业于绥宁一中初中部,绥宁一中最开始为县立高等小学,后来改办县立中学,1958年从老县城迁到长铺镇,开始招收高中生。70年代的绥宁一中,只有一栋教学楼,吃饭、上课都在一起,学校没有围墙。从没有围墙的年代毕业的学生,现在回到了学校门卫室工作:查看每一位进出校门学生的请假条,要求每一位进入校内的家长或其他人给班主任打电话。
叔叔跟我说,他当年在这里上学的时候,只知道一件事:“要做 ‘三好学生’, ‘三好’就是德、智、体。”
“
那现在的绥宁一中学生,要成为什么样的学生呢?
从校门口上来,会看到“希望之帆”,这是一个大型雕塑,“希望之帆”后面的一侧墙上,用彩色图文印上了《弟子规》,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廊到达操场主席台一侧,主席台下,就是校训文化墙。
“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是绥宁一中的校训。校训文化墙的最边上,写上了设计理念解读:“寓意绥宁一中的学生既要立德、又要尚学、还要修艺,内外兼修、五育并举,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文化墙
门卫叔叔告诉我:
“我们那个时候,知道毛泽东思想,知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读书是为了为祖国争光,但现在的学生,再不会想到读书要为国家,他们只知道享受;围墙建得越高,大门管得更严,学生就越想出去,每天想着出校门,考出去了也想着去外面,不会回来。”
我想起之前叔叔提到的“三好”学生,问道:
“德、智、体里面,哪个对学生来说最重要呢?”
叔叔回答道:
“体,就是劳动。我们那个时候读书,要自己种菜、砍柴,现在的学生不会劳动,不知道吃苦。”
“现在绥宁一中的学生要成为什么样的学生?”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得到了来自各年级不同学生的答案:
“学校在培养清华北大的学生。”
“学校今年要考520个本科生。”
“学校要抑制我们专业生,抓文化。”
“要成为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我意识到这些答案的主体都是“学校”后,又换了一个问法:“你想象中的高中是什么样的?你认为高中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高中生应该文化、体育各方面兼备,还具备文化素养,了解基本文化常识。
“我初中的时候,以为高中是丰富多彩的,但来了之后发现不是这样。”
“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上本科,想要上好大学的学生,高中就应该刻苦,但如果是素质教育的高中就不一样,我们这里没有那种条件。”
“高中应该给学生学专业(特长)和学文化的时间合理分配,应该培养的是文化人,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又有自己的特长。”
听完这些回答,看回到校训文化墙的解释:“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好像有那么点意思。
校训文化墙
我在询问过去的绥宁一中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的不同点时,门卫叔叔突然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们当时的校长,是个南下干部,东北来的,穿着草鞋。”虽然不懂这句话里“南下干部”、“草鞋”这些意象的意思,但我读出了叔叔对他当年老校长的敬爱,也让我联想到了绥宁一中的现任校长。
现任校长唐校长虽然忙碌,但很细心,见过一次面的支教老师和实习老师,他都会记得对他们的观察和意见。平时偶然遇见打招呼时,也会顺带提一嘴学校的活动。我私下里遇到的唐校长,是一位对校内的各个角色和生态都有着细致观察与关照的长辈,也是有着“校长”的头衔也非常随和的领导。“校长”的头衔让学校里的人们都对他附上了不同的寄托和期待,甚至人们会将“校长”等同于“学校”。学生会在私下抱怨“学校抓得严”“学校盲目学习石门模式”“绥宁一中以前的升学率基本靠专业生但现在却重文化轻专业”,老师也会抱怨“休息时间太少”“工资太低”,很多时候这些抱怨的矛头都会穿过“学校”这个承载体落在“校长”这一头衔上。
核心价值观走廊
“
一所县镇中学的校长,是怎样理解教育的呢?
我在前两周教师大会上听到了唐校长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面前有一条很长也很美的路,叫梦想。教育面前也有一堵很高很硬的墙,是现实。爬过这堵墙,要坚守,把这堵墙推倒,就是突破。县委、政府期待一中要蜕变。教育就是抓发展,抓经济。”
很巧的是,这个学期空间终于有了家长到来,我也询问了家长在高中阶段对孩子的期待,有家长说:
“我希望我的孩子,学会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能够靠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您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理想的大学或者理想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
“我不管他以后要读什么专业,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把成绩考好,到了大学他自己会成熟,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而且我们希望的也只是希望,他要自己知道努力才行。”
这位家长好像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我发现,家长对班主任和学校非常信任:
“学校的老师很负责,现在小孩难管,但老师把他们很多坏习惯都扭转了过来,每天会按时在家校群里发学生早上、午休的考勤、考试成绩还有其他消息,老师和家长配合很好。”
家长还提到,孩子在高中以前,会在家里和父母们沟通,但进入高中以后,就不喜欢沟通了,所以在家校群建立前,自己并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而有了家校群的实时联系和通知后,家长在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参与度上更高了。
操场
文化氛围
其实我选到的推文主题,是要探究学校的文化氛围,我也收集了校内不同的人对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
“我觉得学校文化氛围就是石门模式,它其实不算文化氛围,但在一中它成了文化氛围。”
一位政教处的老师告诉我:
“学校要打造书香校园,会定期举办书香学习周,进行作文比赛。”
我还了解到,这些活动征集的文章,会编入一本名为《莳竹》的校文学刊物内。“莳竹就是种植竹子的意思”,老师补充道。我曾在一间教室改造的大办公室中看到墙上挂着对当地一种竹子的介绍,大意是说,这种竹子,开始时很长时间不长个,到一定年份后,开始猛然生长,因为之前的它都在积蓄着力量,专注生根。不知道这个竹子和这本刊物的名称有多大关系。
学生们说:
“最能感受到文化氛围的时候就是考试的时候。”
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总能让我想到门卫叔叔的“三好学生”:
“我们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太好,图书馆都没什么人,也没什么人读书,老师抓课外书也抓得严,但体育氛围很好,一下课操场全是人。”
操场确实从早到晚都有人,课间的时候人最多,晚自习的时候大多是居住在校内的人在操场跑步或者散步,还有家属区的孩子们在操场玩耍。操场高侧的墙下有很长的阶梯,整一排高墙没有灯,晚自习时会有学生独自隐在黑暗里,我有时候会走近去看看,最后发现他在哭时又轻轻走开。
绥宁一中最早的楼是在最高处的北楼,从高处往低处扩建。最新的事物,除了低侧正在建的教学楼外,就是最中间的操场了。
按照退休教师们的话,绥宁一中是当年老师们带着学生们一边上课一边挖出来的,就像在挖一条下山的道,最后连到了县中心的大桥上。
操场一角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1年9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所初高中累计逾12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8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5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