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友毅思语文课项目”根据⾼⼀年级语⽂课本第4-6单元内容,结合PEER多年积累的课程设计经验,以《乡⼟中国》⽂本阅读为基础,设计项目式学习课程。我们希望以此⽀持县域语⽂教师,帮助县镇同学们通过项⽬式学习的⽅式来认识家乡⽂化现状,轻松完成《乡⼟中国》的阅读学习,树⽴正确的“学习之道”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丨友毅思项目组
PEER项目部门
为什么要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推动学生整本书阅读?为什么我们需要与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合作,他们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哪些进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参与友毅思项目设计的导师,也将听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
给教师的PBL工作坊中关于项目学习设计的介绍
从调研开始
为什么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阅读《乡土中国》
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被强调,并且体现在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上。
在友毅思语文课启动项目设计之初,我们与老师交流了关于《乡土中国》教学有关的问题。“庞杂”、“学生没有动力阅读”是老师们普遍的教学困境。
“乡土情怀”、“社会研究”是老师们在意的教学主题。
于是,PBL(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成为了我们弥合教学困境和需求的方法。
从记诵到理解的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教材设计打破了过去围绕课文展开的内容设计,改为了主题单元结构,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本次项目涉及到高一语文三个单元,分别是: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调查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
老师们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多疑惑。整本书阅读是很耗时的,在教学节奏紧凑的县域高中,学生的阅读经验有限,想要带着全班同学快速读懂文本是第一件难事。另一方面,考试的内容依然延续着相对传统的套路,学生花时间进行社会调研似乎短时间内并不能帮助到考试。
当然,老师们还有许多的困惑来自个人的文本阅读。如何在当下的时代背景理解乡土的概念,又如何理解费孝通当年研究和写作这本专著时试图回答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学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PEER在之前有过“友毅思”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经验,所以PEER以《乡土中国》为背景,用UbD(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模式将高一语文课的第四、五、六单元以“认识家乡”为主题有机地结合。
在回应语文课程素养目标的同时,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调研的理论知识、古今中外经典文本的时代背景和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调研,培养自己的学习之道。
四个学习阶段,三项实作任务
基于该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学习阶段,并布置了三项实作任务,分别为【人物访谈】【主题调研】【家乡介绍视频】。
我们首先将语文课本的三个单元拆解成了为期7周的四个学习阶段。
1)第一阶段:让同学感觉到自己与家乡的联系,发现驱动性问题,首先对较为难的章节做精读,再去进行泛读,会有做家乡地图等的环节。
2)第二阶段:做具体调研,能够对乡土中国的内容做更好的结合与回应。准备了结构化的访谈表格、团队建立和规则的制定。
3)第三阶段:主体为教材第六单元,以学习文本为基础,希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带着更多的思考,知行合一。让学生们知道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将讨论应用于自身以及之后的调研,了解实践的重要性。
4)第四阶段:反思与总结以及成果展示。
第一&第二阶段内容结构
为什么是这四个阶段?
原课本中单元主题顺序是从家乡调研,到整本书阅读,再到抽象的“学习之道”。我们考虑到,调研行动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知识,因此决定把课程第一阶段的重心放在了认识费孝通、精读与泛读《乡土中国》。
在第二阶段才正式放入与调研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先学会提问、学会基本的调查与访谈方法,再布置分组调研的任务;当然,同期也会持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如继续阅读《乡土中国》等材料。
在第三阶段设计中,我们结合了原课本中第六单元的阅读材料,学生一方面需要持续深入调研任务,另一方面应该随着课堂上学习的“学习之道”相关文本,更深层面地意识到调研的意义,并将调研中的经验内化到学习中去。
第四阶段则是对前三阶段成果的收尾与复盘。
值的提到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把整个课程的第一课重心放在了“确立学生行动的核心驱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持续自主、深入学习的能动性。
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调查等任务行动中仍然不忘“初心”、并真正将所学化为己用,我们在每个阶段都放入了不同目标的反思环节,提醒授课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导,也提醒学生不断自省、深化理解。本次课程我们也综合了PEER往年的社区探索经验,在具体的课时中加入了层次递进的“调研脚手架”,以支持老师、学生更好地展开调研任务。
对于老师,PEER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工具。教师们可以在课程包中选取延伸阅读文本、教师备忘录、课程教案、学生使用表格和指南、参考资料等资源,结合老师们自己的经验和需求完成该项目式学习。
真实课堂:教师课堂教学计划案例
可能有人会问,县镇高中节奏紧凑,资源相对匮乏,老师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教学框架开展课堂教学吗?
当然可以!在县域,进行乡土调研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们对于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充满期待。
以沅陵六中的曹玉林老师为例,在PEER友毅思语文课项目确定后,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安排,对这个学期的语文课做了三个阶段的设计:
阶段一:在本学期第5-10周,把《乡土中国》的文本阅读持续进行。
阶段二:从第8周开始安排学生在月假时,通过小组行动形式进行家乡文化的主题探索,持续进行四轮实践探索学习。每次探索实践结束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阶段三:在经历过文本学习和探索实践后带领学生们对“学习之道”进行探讨。
以上是曹玉林老师的教学计划,也是大部分语文老师的课程规划设计。
语文课也可以走出课堂!曹老师带领的课堂产出十分丰富。学生们分成小组对家乡进行了探索,县域里的龙舟传统、一街一巷的故事,以及抗战的历史,都成了学生们拓展乡土认知的素材。
他们走访县域,采访居民,把调研的过程剪辑成了视频。
沅陵六中学生凤凰山调研视频
老师们如何同步项目进度?如果项目进展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PEER和教师们的共同备课过程。
如何备课
共同阅读+线上备课
为了支持各位老师更好的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带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认识家乡文化。我们针对项目的各板块内容,专门邀请了各位专家导师通过线上备课的形式与老师们共同完成备课事项。
参与线上备课的各位老师们
首先,在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我们把课程的设计框架介绍给PEER的教师社群伙伴,邀请老师们参与我们的语文课项目。
最终有20位老师报名参与,各位老师在每周五晚共聚线上。结合老师们的教学进度和项目进度,我们为每个阶段课程邀请一位专家导师来辅助支持教师们完成备课。
线上备课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分享观点、提出疑问和讨论研究等方式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各位老师也会分享教学进度和学生产出等。
在不断的交流备课中,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分享和学习。在线下教学中,老师们顺利带领学生完成《乡土中国》的文本阅读,并开启家乡文化探索。同时学生们也进行着项目的实作任务,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记录。
教学成果
一、二阶段成果颇丰,最终成果值得期待
课程第二阶段——乡土调研进行中
经过线上备课的交流,老师们以适应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的方式带领同学阅读了《乡土中国》,也巧妙地在假期让学生回到真正的乡土环境中认识和调查了家乡文化。
张赛贤老师的班级
学习《乡土中国》
张赛贤老师的教学笔记和学生的阅读笔记
沅陵六中的曹玉林老师班级同学在阅读过《乡土中国》之后,利用假期对自己的乡村家乡做调查,绘制了家乡地图、撰写了家族故事和族谱等。
学生作品“我的家乡”
来自长沙县七中的陈灿老师和徐冰老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过《乡土中国》之后,引导同学们去调查发现自己所在的环境。同学们对于自己家乡的环境、经济、文化等做了用心的调查。
同学们调查家乡后的材料整理
未完待续:等待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之道”
一个多月以来,各位老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之后,老师们已经开始引导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自己的家乡文化进行探索。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着记录,有些班级同学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和总结。
老师们的线上备课还在进行。我们期待本次项目后期可以看到更多老师及同学们的成果和展示。
友毅思伙伴都有谁
靳大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退休),2011年起担任PEER毅恒挚友特聘专家,长期在PEER暑期项目营前培训中任客座讲座嘉宾,话题涵盖国学经典阅读、历史与文化,深受挚愿者的欢迎与认同。
王小傑:“为一教育”创始及推广人,北京毅恒挚友特聘专家,从事大学人文素养教育和社会公众素养教育三十年,致力于公众素养教育产品的研发和平台建构。是国内最早开始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尝试的研习者和践行者之一。
刘泓:PEER毅恒挚友秘书长、联合创始人。
叶碧欣:PEER毅恒挚友教师支持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项目学习与教师核心素养。
关于PEER友毅思
为了更好地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公共议题,孵化更系统、可持续并且专业性更强的学生社团,PEER期待将建设在校内的PEER空间作为连接平台,把优质的公益项目资源引入校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和开展实践。PEER将这一创新命名为“友毅思”成长计划。
由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支持的“友毅思”计划主要希望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团队的孵化、个人成长的支持、服务意识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些目标,PEER在其中串联起议题专家、指导老师、团队导师、挚行者四种角色为学生赋能。
2021年秋,“友毅思”从校园可继续发展和人文素养培育两个方向进行探索。“友毅思语文课”是通过支持语文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项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