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中学「校史收集项目」获得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二等奖!
绕晕了吗?
龙胜中学是PEER持续服务了8年的学校,也是合作学校里名字最长的一个。
在超长名字的学校里,PEER前研究院员工滔滔(黄婷,现就读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花了很长的时间带着学生团队从学习做访谈开始,慢慢形成了口述史团队,并梳理了龙胜中学的历史,在校园里办了一场校史展览。
学生团队还用项目成果申请了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并且获得了二等奖。同场评比的学校既有同样位于县域但全国闻名的衡水中学,也有位于发达一线城市的学校。
获得奖项是值得庆祝的事,祝贺导师滔滔和所有团队同学!
从项目初创到结束,滔滔和学生经历了一个“不简单”的学习过程。重新梳理和再现这个过程,相较获奖来说,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龙胜是PEER目前在广西的唯一一所合作学校。滔滔在2021年3月带着研究院的课题走进学校,在研究项目之外,单独抽出时间搭建了学生的口述史兴趣小组,并且承接了学校80周年庆典的校史梳理任务。
如何组建学生团队?
如果带学生学会访谈?
如果在课业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分工?
在下文滔滔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县域中学推动项目式学习时常见的困境,更重要的是看到克服这些困境的可能性就在导师、学生、学校教师和领导的意愿上。只要想做成,总是有办法的。
01
如何组建学生团队?
为什么是校史项目?
这个其实是机缘巧合,因为当时我在进行县镇高中生画像项目。我发现,对于我和许多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伙伴来说,我们通常很清楚高中教育的横向对比,比如说城市和农村的高中是怎样的,但我们不知道一个学校的纵向脉络,就是一所县镇高中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不同时代会经历什么。
恰好龙胜中学马上就要80年校庆了,超级认真地编写了一本校史,这是校方会支持的项目。
龙胜中学一开始报名校园口述史项目的同学有20个,第二天就变成了10个。加上有三名同学过程中退出,总体来说7个学生参与。我1个人带7个学生做龙胜校史口述,就是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校史。
3月底的时候,重心放在怎么去建立一个团队,我们时间特别短,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班级,他们没有一个在其他项目碰头的时间。这7个学生他们很奇妙,主要来自2个班级,384和386,这两个班级序号意味着他们是实验班的学生和二类班的学生,算是中上成绩的学生,老师会抓得更严。
龙胜中学编撰的校志
所以在3月底的时候,我主要是通过一些方法先让大家去认识自己,认识大家,认识对方,然后再去认识整个团队的这样的课程去引入。到3月底到4月底,我会讲一些口述史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激发他们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到4月下旬,我开始让他们去做一个关于他们团队之间的生命史,他们个人生命史。
整个5月,我带他们做访谈的基本训练,让他们开始去做一些口述史的基本训练,等到6月开始做一个展出。6月末,我们先向校领导做一次展示,然后全力准备展览。
课程设计思路
我在课程设计里面我非常清楚,我没有在学期内没有完整地带过一支学生团队,我想要试一试。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核心第一是团队怎么能孵化,第二个如何以口述史的方式去收集校史,这是两条主线。
在第一条团队方面,其实是拆分进入团队课,做一些活动和去做一些团队建设。第二个方面是我把每个人都拆成了1个叫学习伙伴,恰好我们参与的同学是7个,原本是10个人,有5对学习小组。
详细的课程大纲
这小组会有什么用?
第一,学生做口述时访谈时,ta的练习伙伴就是学习伙伴。
第二个就是学生要去做访谈,陪ta去的那个人也是学习伙伴,这个人得负责录音、拍照,做各种小帮手,学生也得给ta的学习伙伴写反馈。
第三,他们会有一些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就会就是去聊,这种随意的分成小组去做讨论,他们对本身人少,所以7个小朋友还是可以去了解彼此的。但是也会有摩擦,a陪b去访谈了,但b没陪a,就会有口角产生。所以这个过程尽量地让他们去拆,再拼起来。
第四是从团队整体分工,比如说有些人的角色就是整理物资,有些人角色就是传播,但是这个分工其实因为后期口述史的压力很大,也就基本上忘了。
02
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学生一开始不能喜欢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我偏好的授课方式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太一样,我很希望他们参与并且互动,像这种访谈其实是非常需要他们能够表达以及能够去提问,但是在开始的阶段,有个很难的事情,学生问不出问题,他们很难去做一个自由表达的状态,我觉得是在第一阶段。
第二个困难是什么?是当他们开始一对一地以学习伙伴身份去做一个访谈基本训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普通人的故事是没有兴趣的。他们知道自己对校史感兴趣,但关于怎么去访谈他人,去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对对方有好奇心,是困难的。
他们第一次访谈时间,每个人只访问两分钟,发给我说:“姐姐,这就是访谈。”
我心想:“访谈只需要两分钟吗?”我整个人懵掉。
我就说我们再来二访,我询问他们:“你有什么特别想和对方分享,但对方没有问到的?”他有没有喜欢的偶像,他有没有喜欢的人,我说其实你会了解他更多一点,为什么不问,所以做了第二次访谈。
第二次访谈最多也就维持到14~15分钟,能看出学生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它当做去打最大的boss之前的小练习,没有怎么在意。并且ta会发现对方可能是熟悉的人。大家整体的参与度,我觉得有待提高。
第三个困难是什么?时间。我的时间和他们的时间。
学期内学生的时间是特别少的,我们都知道。我的时间也比较断断续续。我个人不是一直待在龙胜,我有时候可能会出差,课程会偶尔中断。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去调整我的每一节课,我每周、每月的课,我都提前算好的。比如我要出差这段时间,他们自己可以去访谈,或者他们可以自己去想,就不需要我在的时候去留完成的时间。
关于学生的时间。他不能按照口述史的方法去做抄本,做完访谈之后,理论上需要学习怎么去分析故事做抄本,但学生没那么多时间去做抄本。他们对历史史观感知力较弱,怎么查电脑,怎么去收集信息,怎么去把信息又放到自己的电子稿,都不是很清楚。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把自己大量的访谈全部转成录音稿,我觉得这个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所以我招募了志愿团队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录音转录的工作,这也是项目进行下去的必要支持。
第四个困难是我的要求和学生对自己要求的差异。
从一开始想着怎么鼓励学生,到最后变成要让学生为自己的敷衍付出代价,我的教学设计也转变了目标。我觉得摸鱼之心人皆有之。这个过程我时时刻刻想炸毛,即使这样,我表面还得和和气气的。我告诉他们第一批观众是校领导,我也无法为他们的成果负责。平衡我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挺困难的。
最后一个,尽管这是阶段性的成果展出。但他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做好故事分析。尽管目前他们能去访谈,能去感同身受受访者的人生经历。但他们目前是否能用史观,或对于历史的感觉去分析受访者身后的时代,这个是要不断再去练习才能去体验出来。
03
我们的展览什么样?
6月末,我们终于把展览办了出来。首先是在学校里,然后我们又在县城广场复刻了一场展览。
展览有一条完整的动线。观展的人会拿到一张游园护照,集齐打卡点的盖章可以参与抽奖。
展览开始是融合了口述史和校史的时间线展板。之后的9个展厅,其实也是9个受访者的生命故事的呈现。串联起9个故事展厅的是龙胜中学的各种老照片。
我们把团队建立的文献材料也放进了展览,团队名称、团队成员的期许、目标都展示在墙面上。在互动区,观众可以写下关于校史他们希望了解的信息。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为什么是展览?因为大家都看得懂。其实挺功利的,做项目其实都要求有一个产出,我们当然可以只在学校层面做,但没有人会在意学生是如何做访谈的,他们学到了什么。然而,学生只要在广场上做了展示,大家都会觉得很厉害。青少年获得自我成就感往往也依赖他人的认可。
在龙胜县城广场的展览
除了功利性的层面,龙胜中学作为当地的高中,是孵化本地人才的地方,我们收集的校史属于每一个人。
我记得当时在社区展览,有一位89岁的龙胜校友来看,给我们说了她当年的故事。故事是有力量的,能互相影响。但也让我心里有点酸楚,我们社区展览对面有个摆小摊的老人,她说:“我也是龙胜的学生,我读的初中。”我邀请她给学生的故事,她拒绝了我:“我只读到了初中,我不行,你们让刚刚那位老人讲,这都是有文化人的故事。” 就这样,我们摆了一天,她也坐在我们对面摆她的小摊,但她始终没有走近过我们的展览。
我埋了一个伏笔,社区展览和学校展览面对不同的人群,我们的展示形式肯定得不一样,但时间来不及我也不想让他们去想新的形式,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换位思考。我想面对不同人用不同的形式讲述历史,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试错中去学习,我是这么设计的,等到复盘的时候再带领大家批判性地去思考历史本身。
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经历困难的过程中习得同理心。
做社区展览那一天,团队学生星期天上课就是从上到12点,然后一直到下午的7点要上晚自习,我们当时一起商定的展览的时间是从中午的1:30到下午的5:30,共计4个小时。我考虑大家上午要上课,我“动用”了我自己的关系,拜托高三的学生把我们所有的物资从学校里面搬运到大广场,这个过程特别的累。
结果他们来就开始抱怨说为什么这么热,还需要像个傻子一样坐在这里,又没有人来看,社区里面的人是老人,他们又不懂我们的东西。还有同学提议早点结束。我答应了,但是因为提早结束,需要他们自己把东西运回学校。提议的同学很自信地答应了,我暗地里帮他们请好了假,以免影响他们的操行分数。
果不其然,他们搬运的过程异常艰难,帮忙的同学几乎都临时落跑。但好在负责的同学还是负责到底,搬运完了物资。学生们在过程中承担的越少,就越体会不到其他人的辛苦。他们可能以为我上午把东西搬到广场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在龙胜县城广场的展览
「校园口述史」项目其实还有许多待完成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完成剩下的抄本整理工作,也期待在校园持续孵化口述史团队,还要为在龙胜最想感谢、最尊敬的罗老师写一篇文章。我还想带学生和北京一流的学校国际部进行交流,他们也做了类似的项目,我很想知道同龄人之间能否帮助彼此完成一次复盘。
7个人,5个月,弥足珍贵。
在这里,我延续了对叙事研究的兴趣,真正地落地了一套校史收集课程;带领了一支学生团队完成目标。当然,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下我眼中的县镇校园生活,让我继续带着新的问题去继续探索教育领域。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我很幸运,遇到了一群热爱龙胜、热爱学生的老师。当老师,真的会有发光的时刻!
以上就是龙胜中学「校园口述史」项目的大致过程,期间学生和导师经历的磨合与成长,无法在一篇文章中详尽叙述。
我们能从这个项目经验中看到导师在推进项目时所需要的坚定和引导学生过程中时刻在场的同理心与协作技巧。在学生、教师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完成这样一个项目并获奖是十分值得庆贺的。
实际上,任何在县域高中推进的学科外项目尝试都会面对很多限制。滔滔的经验告诉我们,形成团队很重要,完成项目也很重要,精彩的成果会赢得认可,也会给学生的青春期留下值得庆祝的时刻。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口述史
如何你愿意支持PEER在县域继续推动素养教育的尝试,支持更多县域青少年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请移步「支付宝」支持PEER空间项目筹款,与我们一起撑起县镇学生的成长空间。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1年9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所初高中累计逾12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8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5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贵州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