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末,在县镇高中服务一学期的挚行者集合在上海举行了结项活动。Ta们在结项仪式上的演讲打动了许多到场的观众。
新学期初至,新的服务期也刚刚开启,我们将这些出入县镇的“前辈经验”分享于此。诚邀关注教育发展的伙伴加入“月捐计划”,与我们一道支持县镇学生素养发展月月年年。
石剑南:
表达出校园“没什么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心觉得学校里“没什么问题”。大家有两种回应。
一种是内化问题:即便是有问题,也只是我觉得有问题。另一种是躺平,就是即便有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上学期,我就做过一些尝试,例如倡导同学们写校园新闻,推动校园产生一些变化,让这个社区更美好。
当时,我甚至还拿过有些同学吐槽过的“发型政策”举例子——目的不是为了更改一些规定,而是要同学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学校社群的一份子,有权利了解影响自己行为的政策是谁制定的、如何制定的。
但直到上学期末,同学们对此似乎毫不感冒。大家觉得写文章没什么用。
于是这学期,我和同在江华二中做挚行者的伙伴艳荣一拍即合,直接用“激进”一点的方式来做这件事——由我们来直接邀请校领导,和学生意见代表对谈。
但是,第一步其实是最难的
谈什么?
我们首先要让好多个角色重新定义“问题”,并需要让大家相信,这个校园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学生这一侧,在老师塑造的这套环境中,唯一需要高中生解决的“问题”,是那些考试上出现的“问题”——例如,怎么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但如果问大家,这个校园有什么“问题”,大家就会说——我们学校没什么问题。
真的没什么问题吗?
我们来看这样一栋楼。一到傍晚,它就散发“紫光”,常常有学生来空间吐槽这栋楼的灯光如何刺眼。
阴雨天气下拍摄的“紫光灯”
这可是个大问题。
之所以是紫光,是因为这栋楼的前身是很少在晚上使用的实验楼,上学期由于教学空间不够,才被用作教学楼。给这栋楼安上对视力不好的灯,并不是学校有意而为之。
但学生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因为是扩招后才转成的教学楼,这栋楼上安排的是数字顺序的末尾几个班级。按照惯例,这些属于成绩上较差的几个班。于是,“紫光楼”上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照明环境和其它有着日光灯的教学楼不同,是因为自己“是差班的学生,当然条件不如别人好。”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照明环境,就应该努努力,考到好班里去。
我暂且不知道“紫光”和“差班”有没有联系,但同学们却不自觉地把这两项内容挂起了勾。
这是个更大的问题。
不仅仅是关于灯光的议题是这样,校园的作息和时间安排也好,食堂里的不满意也好,同学们总会慢慢地通过学校塑造的这套话语和解自己的“异端”想法,认为“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而不敢有反对。
那么老师这一侧又怎么想呢?
有次在食堂吃午饭,我们刚好碰到了学校里管后勤的领导。我们跟他讲,学生经常来吐槽学校食堂,说食堂里会吃出虫子什么的。
领导是这样回应我们的:
“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只有一个两个同学吃出了虫子,刚好被你们听到了,其实不能说明问题。况且你也能看到我们的环境,食物里出现虫子啊,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你们做饭,肯定自己也炒到过虫子,你说对吧?”
我只能说,对。
同样是食堂的问题,我们把相同的问题叙述给了另外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倒是没有扯唯物辩证法,他也觉得,食堂有点问题——菜价贵、品种少。可他提出来,这件事儿他也没办法改。
他是这样说的。首先,食堂在学校里牵扯到很多不同领导各自的立场,很难协调。要是想要推动食堂发生变化,最好的方式是让上级检查时,看到问题。可是我们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询问同学们食堂相关的问题时,同学们(可能是为了集体荣誉感)都会回答“我们的食堂没有问题,我们吃得都很开心!”
好嘛,这就又回到了学生身上。
不过这样一来,我好像明白了,是这么回事:不管是对于哪一方,表达出校园“没什么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心觉得学校里“没什么问题”。大家有两种回应。
一种是内化问题:即便是有问题,也只是我觉得有问题。另一种是躺平,就是即便有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好办了。
怎么做?
我们得想办法,让同学们真正体验一下“解决问题”——不是解一道数学题、物理题等考试题,而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起学习了社会研究方法,发放了问卷,做了几次访谈,还拍摄了一支视频新闻。
同时,我们还邀请同学们扮演他们“想象出的校领导”来对发言者提问,而发言者也在一次次尝试中修改着自己的讲稿。从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收集数据、讲成故事,来来回回,我们准备了整整三个月。
最终,对谈顺利进行,领导们回应了学生们的关切。
对话结束后当周的周末,有位当时在“紫光”楼上被采访到的同学向我们更新了信息。周四举办了对谈,周日下午,紫光楼上的灯就已经全部换成了日光灯,同学们在晚上也能有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了。
而在这其中,我很开心看到了同学们在很多维度上的变化。有同学说,先前她认为课堂知识的作用仅仅是换取高分、升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这次活动让她认识到了知识是有用的。有同学也感慨,自己终于发现了“写作”是做什么的——写真正能用上的演讲稿的体验,比写诸如《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空话作文”要有魅力太多了。
如果有充足的活动时间,我们本还可以更广泛地在其中加入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例如,鼓励大家去了解讨论、演讲的形式都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增加更多“中位数”“方差”等等大家刚刚好在课堂上学习的统计知识。
但其实比这一切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真实地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我们这次分享会的主题,是“推开世界的门”。
对谈活动本身推开的便是围绕着“高考”转的校园之外的另一扇门。
一方面,这场活动让学生从老师的权威中解放,学生也更敢于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提出写疑问,了解到自己也应当是社区的一份子。
另一方面,当高考优先忽视了教育的许多重要部分时,我们的这次”实验”,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灵活调用了知识,让许多同学对世界重新产生好奇。
当高考、应试的模式饱受诟病,且不能从根本上被挑战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考试外的时间做出的这次努力,或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问题、调研、对谈
2021春季 江华二中 PEER空间挚行者
挚行者石剑南的往期手记:
课堂知识的作用是什么?比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的又是什么?当高考、应试的模式饱受诟病,忽视了教育的许多重要部分时,应该如何破局?
挚行者石剑南利用一次次尝试和一次“实验”,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灵活调用了知识,让许多同学对世界重新产生好奇,推开了围绕着“高考”转的校园之外的另一扇门。
如果你愿意支持挚行者在县镇中学
带领学生探索课堂以外的学习
就加入PEER月捐计划吧!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1年9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30所初高中累计逾124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80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5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吉林的11所中学设立了多媒体社区中心“PEER空间”,与学校共同实践人文素质教育实验。除图书、可移动桌椅、多媒体设备外,每个“PEER空间”还驻扎一到两名志愿者为学生提供长期在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