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学校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总是围绕着读书、作业和考试,关于音乐、艺术,我们总是很少提及。
挚行者王熹妍抱着在县镇高中生之间普及民乐之美的期待,在PEER空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之旅。她提到,即使道阻且长,但哪怕只是从安置一台新古筝开始,改变都在静悄悄地发生。
作者丨王熹妍
PEER空间项目部
中方一中挚行者
Hi,大家好。我是熹妍,中方一中2021春季学期的挚行者。本科在一所理工院校读新闻,现在是正处于gap year的韩国留学生。喜欢到处游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各方人事,也是个语言学习爱好者。与本篇内容非常相关的自我介绍是,我从四岁半开始学习古筝,对民乐有着持久又深沉的爱。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PEER空间长期驻校志愿者招募中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大学本科我在校民乐团,最喜欢排练的曲子是《印象国乐》。此时此刻以挚行者的身份来到PEER空间,我的To Do List第一条就是在高中生之间普及民乐之美。
中方一中有不少艺术特长生,其中也不乏民乐类特长生,但除去这些,似乎就没什么民乐的影子了。
于是我也开始思考新环境下的民乐普及教育。随着民乐语汇的丰富,当今的民乐作品也有很多创新元素融入其中。比如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赵聪老师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新编十面埋伏》,就把千年的古谱与电子音乐结合起来,加上了中国大鼓和摇滚的元素,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将听众带回公元前二百多年楚汉相争的古战场。
我以“超新星”身份捐给中方一中的便携古筝
把这个思路迁移过来,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对传统音乐并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我想选择用一种当下的、现代的语言来给他们介绍传统的经典作品。如果能恰当地用更“年轻”的语境和表现手法,我相信00后们大概也会和我一样感慨,民乐有着经久不衰的硬核魅力。
先把时间倒推回2016年,我有幸和朋友一起去剧院看了中央民族乐团《国乐三部曲》之二——《又见国乐》的现场(之一是《印象国乐》),我觉得那是我近些年来看过的最震撼的一场演出。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恰到好处,给了我十足的代入感。
拍摄于中央民族乐团《又见国乐》剧院现场
此片段曲目为《十面埋伏》
要说它的特别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打破常规剧院演出模式,拉近乐手与观众的距离;
2.乐手不再仅仅是乐器演奏者,也是文化传承者,会讲述自己与民乐的故事并以此做串词;
3.着重舞美和服装设计,更具故事性和观赏性;
4.乐手使用的乐器均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复原制作而成的,承载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这场演出也终于在2020年出了官方现场版视频,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观看了。这也是我想在中方一中办一场民乐观影会的契机——把剧院艺术搬到PEER空间。
一个以民乐为主题的活动就这样酝酿而生了。我给同学们放了《印象国乐》的现场版,并从这个小小的观影会中,了解到了县镇高中生视角下的民乐,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
活动前期
活动策划
办民乐活动也算是出于私心,这次只是一个小小的试水,日后还要做更有互动性的活动。而观影会这个思路源于驻扎在其他中学的挚行者们,他们会在学校的午休或晚休时间播放一些纪录片,并提前张贴观影日程,吸引更多同学来到空间。
我一开始和管委会的同学讲,我想办一场民乐观影会。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沉默……
民乐?什么民乐?就像触及了他们的知识盲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听到“民乐”似乎无法立刻想到“民族乐器”,我再展开讲时他们才恍然大悟。
空间里有两把吉他,一把尤克里里,还有一个非洲鼓。平时会有一些同学过来拨弄几下吉他和尤克里里,也有弹得好的同学能坐在沙发上弹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大家对非洲鼓的态度,大概就是觉得新奇、好玩,然后“一顿乱敲”。
我突然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大家更了解传统乐器的。
中方一中乐器角的非洲鼓
活动宣传
做了一个有点朴实的海报,好像并没有很好地把我之前设想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这点也是下次办民乐活动时要改进的地方。
民乐观影会宣传海报
用空间刚刚配置好的打印机彩印出来,我在空间的前门、后门以及空间外的黑板、白板上都贴了一遍,还拜托管委会的同学帮我贴一张到校园里最醒目的公告栏上,希望有更多人来看。
其实我心里有点打鼓——同学们对民乐感兴趣吗,会有人放弃本就短暂的休息时间来看民乐吗,以及我该怎么用“当下的语言”和大家介绍民乐。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高中时光。
那时学校会有大概两周一次的音乐会,参加表演的学生表演的几乎都是流行歌舞,民乐在音乐会里几乎是缺失角色。即使真的有人上去演奏了一段民乐,观看的同学似乎也都不怎么感兴趣,直到又出现流行的、“热辣”的节目,观众的热情才被再次点燃。
彼时还是高中生的我,就感觉到了一点民乐的尴尬处境。
活动当日
极与极
学生在认真观看《印象国乐》
活动是晚6点进行,来的人不是很多。这其实在我的预料之中。
这边的学生积极性很高,经常会催促我多办活动。但我真正办了几个活动下来时,又发现大家的参与度似乎也不算太高,或者说我在意的东西并不是他们也在意的。
正式播放之前,我问大家对民乐的了解有多少。坐在最靠近屏幕位置的女生说,自己以前在少年宫学过葫芦丝;另一位女生说自己学过二胡。
在播放过程中,大家最爱讨论的就是各种乐器叫什么名字,我从阮介绍到箫再介绍到笙,还说了一些类似于“横吹笛子竖吹箫”的提示语,帮助他们分辨乐器。他们看得还算津津有味,大概也是因为一些乐器让他们觉得颇为新奇。彼时我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些。
在这之中我有两点观察:
1.来参加这次观影活动的都是女生。
2.空间“桌游区”的男生在打牌,完全没有被我正在播放的内容吸引去目光,还时不时发出喧哗声。
空间里的分区突然成了对民乐热情、冰冷的极与极。
中方一中空间全景,清晰的空间分区
散场后
《印象国乐》全场大约有一个半小时,在同学们的晚休时间里显然是放不完的。所以观影会结束、同学们都走了之后,我自己一个人在空间继续观看了。
这时经常“神出鬼没”的同学小W又突然进到了空间。他看我在放民乐,于是和我开启了以下对话:
小W先打趣道:“格调这么高的吗?”
我:“没有啊,我倒觉得这场民乐演出很‘亲民’。”
小W:“我不想这么早就体验中老年生活情趣……”
我:“这是对民乐的刻板印象。”
小W:“是,我承认我对民乐有刻板印象。”
对话到这有点进行不下去了。我不太喜欢说服别人,也不想在短时间内扭转别人的想法。而且他会这样想,也不都是他的问题。
“格调高”、“中老年才会喜欢”,这两个回应过于有代表性,或许这就是大部分高中生,或者说是大部分人对民乐的看法。
正如《印象国乐》现场版刚发布在网上时,评论区里也会有这样一些声音——能量传输太过密集、用力过猛;演奏老师讲的话略为尴尬;音乐氛围略显沉重……
不过评论区里学过民乐的人都表示,自己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在这样的两极对比中,学民乐的我有时也会怀疑,喜欢民乐会不会是民乐手的一场自我感动。
又该怎样去打破这种“自我感动”。
后记&感悟
空间管委会的同学小H对我说,这边对民乐有关心的人真的很少,即使有民乐特长生。他说他在这个县城这么多年,只见过一家琴房,还是近两年才建的。店面不大,他没进去过。
越是这样,我就越想让一些转折发生。在这之后我开始盘算着买一台古筝放到空间,从古筝的选择,再到邮寄,再到手提肩扛地把古筝搬到空间,支好架子,安装琴码,调音……空间里就这样多出了一个新乐器。
新古筝安装琴码之前的样子
一天午休时间,管委会的小Z同学跑来空间,照着我放在空间的一本古筝入门书,一点点开始自学起来了。我在旁边时不时给她讲解一些基础指法,她说,古筝真的很好听。
也有学过古筝的同学课间来空间玩,看到古筝就展示几声《丰收锣鼓》。我观察到,很多来空间的人看到新的古筝都会随手弹拨两下。也有人问我,熹妍姐,之后要不办一个古筝相关的活动吧,或者你给大家做一个古筝基础教学活动。
当有一个大大的、漂亮的民族乐器切实地摆在空间时,氛围好像又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尾声
“民乐”是个展开了讲会很有嚼头的主题,尤其是在高中生视域下。突然又想到我去剧院看的那场《又见国乐》,指挥的开场语是这样的:
在今天,在这个时代
您,还需要听一场音乐会吗
就在这剧院的外面
长安街上车水马龙
炫丽的都市纷繁耀眼
那么多的商铺、酒店、歌厅、电影院
欢乐的聚会,彻夜不眠
您,为什么来到这里
真的需要听一场音乐会吗
今天我想用这段话做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剧院艺术最华彩的一点就是让人产生代入感,或许我直接播放视频,还无法让学生产生一种真的与民乐相连接的感受;而剧院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只有在剧院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因此,即使《印象国乐》出了视频,我也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可以走进剧院观看,那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而我还有个私心,希望小城市乃至小县镇也能被覆盖到更多高品质、高审美水平的民乐演出,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为民乐买单。
本来还想展开关于传统民乐与现代元素结合、以及结合到什么程度才叫恰到好处的讨论,但总觉得讲不透。比起让人们的口味做改变,先想着怎样去改变民乐本身的表达形式,似乎更重要。
县镇高中的学生对之前举办过的“汉文化知识竞赛”很感兴趣,也有很多人喜欢汉服,会自己亲手做一些簪子和手链。由此我又产生了新想法,似乎把这些有点“古”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呈现方式。
中方一中往届“汉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海报
日后我也将继续思考更适合在高中生之间进行的民乐普及活动。哪怕只是从一个小小的民乐观影会开始,哪怕只是从安置一台新古筝开始,我想让改变发生。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0年12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27所初高中累计逾111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73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4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吉林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