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飞 / 桑植一中
“我来这里,不是想得到什么,只是想经历些什么。”
你来之前对夏令营的期待是什么?这是个极其老套的问题。
希望交到新朋友、学到新知识,希望在这里遇见有趣的人,又或是希望以此满足父母的期待。但在桑植,我听见了许多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余华在《活着》里描摹过乡村宽广的土地,跌宕的命运——“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曾以为这样关于生命的思考,离一个十五岁县城的初中毕业生,应当是遥远的。但一周多的相处中,挚愿者们都渐渐发现,同学们拥有着远超我们所能想象的、宽阔而开放的思想世界。我们彼此在餐桌上分享关于人生的困惑,在辩论场直面对方的论述,在晚风里分享关于亲密关系的思考和故事。
这里的成长感受也许是出人意料的、非典型的。但我们都无比珍惜。
见证者
这是同学D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也是第一个让我重新反省自己的同学。
某一晚,我主持“爱与亲密关系”的沙龙活动,在与隔壁《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竞争中,只收获了四个来造访的学生,以至于不得不拉上导师们来凑数。
也许是大家从未在课间八卦之外谈论“爱”这个词,几个导师的讨论渐渐占据了主场。同学D在我们的交叉缝隙中,时不时伸出手、邀请桌对面两个腼腆的男生发言。
“我觉得导师说的挺多的”,结束后她小声讲,“但我还是很在意每个人的感受。”
在挚愿者们眼里,D是一个有着超过同龄人心智成熟度的学生。她回忆起这一周来最大的变化,不发生在她自己身上,而是在她挚友之家的同伴们。
这些“孩子”们(D常常会用这种口吻来称呼她的同学们)彼此间越来越熟悉,会在早上起不来床时给对方带早餐、在他人情绪低落时想办法逗别人开心。
比起最初,D觉得,男孩子们更加放得开了,在挑战赛中会和女生们牵手完成传气球的游戏、课后默默清理走廊的垃圾桶、自己有了社探发现也是第一时间向挚友之家展示。
挑战赛中的团队协作
“我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很怕他们被埋(没)了。”
比起大肆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华,D总是不自觉地担任了记录者的角色。当挚愿者们不能够兼顾所有学生时,D就是那个默默观察着腼腆的同学、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断把她们推向导师面前的人。
因此,她最喜欢的,就是导师们在课上努力带动所有同学们进入讨论氛围的感觉。
在课上和同学们交流的挚愿者们
对于未来,她想要“多收集一下美好的时光碎片”。
我问她,这样的碎片是指记录那些开心的经历吗?她摇了摇头。
此时,我们边上的挚愿者张着沾满西瓜汁的手,表情夸张,半天没能扯下纸巾,灰溜溜地去走廊洗手。D看着他笑了一会儿,说:“这就是一个美好的小碎片了。”
教室里的欢笑
参与者
这是同学S,文章开头的那句“我来这里,不是想得到什么,只是想经历些什么”正出自于他。
他曾很有个性地表示,“我不想主观地影响事物的走向。”所以,当他说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其他更不善言辞的同学时,我有一些困惑。
从一开始沉默的一份子,到看见其他同学的积极发言,而也想“表现出来,证明自己”,最终赢得了代表发言的机会,成为了次次小组汇报“被依靠”的对象,S完成了一次我们熟知的蜕变故事。
同学们勇敢的展示和发言
但这个同样成熟到让挚愿者们咂舌的男生,又一次学着把这个发言的角色还给其他依然沉默的伙伴。我问他,是在尝试鼓励别人吗?他却回答了不。
“我每次对着大家说的,也包括了他(同伴)们的想法。不管好与坏,那都是他们的经历,也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说。”
席地而坐,思考今天的小组海报
对于集体,他的感受也是挚友之家和议题组越发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一开始的各有个性互不相让,到如今隔阂的消弥,S觉得他无法用语言来定义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而这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已经彻底融入其中,无法再将自己与他人分割开来评价了。
他说起他来参加的初衷,是为了一段与手机分开的日子。
但他内心深处的目的,是文章开头的“经历而非得到”。
一个分数、一张海报、一句夸赞,这可能是我们衡量“是否得到”的结果,但他们背后的经历才是组成这个夏令营生活的东西。就像S所说,“如果你连经历都没有,就没有什么可以谈的上得到的。”
阿卡贝拉沙龙的大合照
正是因为失去,才能不断得到
同学们的目光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只投注在自身。他们也看见了同伴们的羞涩和沉默、导师们巨大的黑眼圈。
他们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享受着电影鉴赏课上的文艺影片,开心地体会挑战赛带来的凝聚力。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讨论教育中的不公流下眼泪,在挚愿者们迷茫时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说:“辛苦了,有,总比没有好。”
总是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导师们
当挑战赛的欢笑随风散去,当研讨课的作业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当社探的海报被小心地取下,当一切随着夏天一起离开后,这些回忆也许都会随着岁月褪色,短时间的探索、共情可能也在书山题海的围绕中再次隐去。
那我们的同学们究竟还会记住什么、拥有什么呢?
也许,这就是经历的魅力。
同学S坦然地接受失去,“正是因为失去,所以才在不断地得到”。同学D继续微笑着收集属于她美好的时光碎片——像是导师让她想起的,曾经语文老师对独立思考而非成绩的强调。
在夏令营,我们观察人和事的自由生长与发展。也许方式很非典型,但挚愿者和同学们都在一条与人生等长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角色。
互相陪伴的挚愿者们与同学们
“适应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适应的,并具有分辨两者的智慧。”这是一名挚愿者导师对S说的话。
S告诉我,现在的他更希望“利万物而不争”。如果有一天他认清了自己不满的现状,找到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他一定会用所有的力量往那里奔跑。